市場環境倒逼環保企業紛紛升級轉型

近期,環保上市公司持續披露2018年半年報業績預告,受債務違約事件、融資環境緊張等因素,部分企業項目工程進度減緩影響業績增長,多家企業預告中提及財務費用上升。整體上看,環保板塊持續回調。

與此同時,今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從生態環境部門到其他職能部門,陸續釋放出強化汙染防治攻堅、嚴格生態環境監管的信號。業內預計,政策體系陸續完善以及監管執法持續高壓,將進一步助推提升行業景氣度。

據市場機構預測,“十三五”甚至更長時期,我國環保技術和產業市場年增長速度不會低於15%到20%,2020年這個市場的需求大概能達到2.8萬億元。市場需求增長迅猛,相關企業也加快了升級轉型步伐。

近日,由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主辦的“2018中國環境產業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與會企業人士和行業專家認為,當前環境保護領域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發展模式都在轉變。

“這也造就了環保行業巨大的需求,企業如何做到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來滿足不同的市場需求,將是企業普遍需要面臨的問題。”一位環保行業人士表示。

專家認為,我國經濟發展主要由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這三大區塊組成,環保產業也不例外,也主要分佈在這三個區塊。環保企業大致分為技術驅動型、資本驅動型和模式驅動型。但現在這三種類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問題,如資本金融去槓桿、PPP項目收縮等。傳統的環保末端治理企業也遇到了發展的瓶頸期,企業當前必須進行轉型升級。

啟迪桑德總裁張仲華表示,過去幾年,整個環保行業發生了巨大變化。從監管側來講,生態文明被提到了新的政治高度,環保標準越來越高,監管更加嚴格;需求側,要求的是效果導向,更加註重環保服務的效果,同時達到綜合的治理目的;對供給側提供的服務要求更加綜合,從碎片化服務、孤島信息、單一技術、單一模式到今天需要解決綜合的問題。因此需要不一樣的思路和創新性方案來迎接變化和挑戰。

張仲華介紹說,從簡單的掃馬路業務開始,一步步走到用“互聯網+”搭建桑德新環衛平臺,該平臺聚合了政府、行業、企業、供應商,中小型環衛企業等方方面面的實體。“從最初的環衛服務走向今天的綜合城市服務平臺,成為智慧城市的重要部分。我們改變這個行業,繼而改變政府在城市管理的一些方式,由‘聚’而產生‘變’。”

不僅僅是企業自身有轉型的迫切需求,政府方面也在促進政企平臺的搭建。近日,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強調,要加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工作,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其中包括,要加快探索轉化路徑,積極推動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改革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

“市場大環境不僅對大環保企業來說是一個風口,對小的企業來說也是一個風口。”開能健康副總裁兼董事會秘書蔣瑋芳表示,“在這樣的風口上,我們不要迷失方向,持續技術創新。創新的起點是解決市場痛點,更好地服務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