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財中國年」眼看就過年了,這個年你會過的滿足嗎?

熱鬧鬧的春節就要來了,忙著備年貨,買新衣,錢包鼓鼓的你,心裡滿足嗎?

「發財中國年」眼看就過年了,這個年你會過的滿足嗎?

這段日子我一直在思考“滿足”這個詞。怎麼樣才能滿足,什麼樣才叫滿足,嘴上說的和心裡想的是不是一樣的滿足。

在我的記憶裡,每逢過年親戚們歡聚一堂時,男人們喝醉了酒就相互抒發著感慨,說這一年來工作有多少成就,生意有多大起色,孩子有多大進步,心裡感到多麼幸福……推杯換盞間對著老婆說些貼心體己的話,男人們漲紅的臉和女人們嗔怪著提醒少喝點,許多的彼此感謝的話似乎只能藉著氣氛和酒勁才有感覺才顯得更加真誠。

「發財中國年」眼看就過年了,這個年你會過的滿足嗎?

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我的父親,因為父親是老大又是唯一的兒子,每次家庭聚會母親都會早起開始忙碌直到午後才能徹底收拾好。每次父親喝的滿臉通紅的時候母親才在親戚們的招呼下落座,此時必定有個親戚開始提起母親的賢惠溫柔操持家務照顧兒女任勞任怨,而父親必定會端起酒杯攛掇著母親飲酒,在親友的肯定和恭維中一臉的滿足,更別提說話和哈哈大笑的聲音都會提高八度。他所謂的滿足真的是真心的滿足嗎?

「發財中國年」眼看就過年了,這個年你會過的滿足嗎?

歡鬧過後,父親從酒精中清醒過來,又開始板著臉,又開始動不動發脾氣,又要面對一雙“不爭氣”的兒女和一家子的生活壓力。這種雙重的人格分裂讓少年時期的我痛苦不堪,後來才明白,我憤怒及鄙視的是所謂的“假期虛偽”。普天同慶的假期,一群人的狂歡中有我隱藏著的一個人的孤單。

為什麼我們那麼難得到真心的滿足,為什麼我們輕易地虛偽地說出滿足後卻更深的跌入平淡和虛無。我認為有幾個比較重要的原因。

「發財中國年」眼看就過年了,這個年你會過的滿足嗎?

首先是氣氛使然。節日假期親友相聚是傳統的風俗,平日裡單調的生活突然像被點燃的炮竹一樣熱鬧光彩,幾代同堂手足情深友誼天長地久的時刻,再內向的心都會被氣氛烘托得暖融融,幸福滿足感油然而生,雖然不確定那種滿足感到底可以持續多久。

二是面子需要。母親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說,人爭一口氣樹爭一層皮不蒸饅頭爭口氣,世俗對面子的認可和需求遠遠大於對內心渴望的思考。節日歡聚時刻門庭若市是對一個人特別是男人的能力和成就的肯定,這種情況下面子的滿足是顯而易見的。

還有就是心理暗示。聚會時肯定少不了閒扯拉家常,不同職業不同層次的人在一起也少不了暗自比較——我們條件雖然不如他吧但是我家孩子爭氣啊,雖然過不了富貴日子畢竟沒把家庭搞得雞犬不寧啊,看看她家孩子三十了還找不到對象我們孫子都會走路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知足常樂是最大的自我安慰。

「發財中國年」眼看就過年了,這個年你會過的滿足嗎?

我在工作以後就不愛過年了,也許是物質的豐富沖淡了新年的滋味,更重要的是反感年後聚餐時與不熟悉的人同坐一桌聽大人們相互吹捧,感覺那是“虛假的繁榮”。每次父親都會在他人的吹捧唏噓中點頭認可自己的滿足和幸福,而過後平淡的三百多天生活真不能算是滿足,因為他總有無數的抱怨,總會莫名的發脾氣,總認為我們姐弟無法達到他的要求,總覺得生活從一開始就被錯誤的選擇鉗制。

年歲漸長羽翼漸豐我離家愈來愈遠,這條路走的那麼義無反顧,我想逃離的不止虛假的繁榮,更渴望尋求內心真正的滿足。

「發財中國年」眼看就過年了,這個年你會過的滿足嗎?

真正的滿足來自於內心的肯定,對自我性格和能力的清晰認識和認可,對平凡平淡生活的全面接受,放棄不切實際的比較和幻想,放眼當下,踏踏實實。人生的路不管有多遠,要攀登的山不管有多高,只能一步一步走,無需遠眺,不能回頭。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個道理讀書的時候背得滾瓜爛熟,長大後做的事情卻背道而馳。掙錢多的才能叫成功,工作好的才能叫幸福,嫁得好就能一勞永逸,十幾年寒窗苦讀只為了回到家鄉重複父母的軌跡。我們越來越活成別人眼中應該的樣子,漸漸忘了最開始我們想成為的樣子。

對環境改變不了只能沉默,沉默會演變成抱怨,抱怨久了就是焦慮,焦慮無法緩釋就是惡性循環;心情漸變成情緒,情緒結成了情結,再也解不開。我不愛這樣的自己,我眺望的遠方絕不止眼前的苟且。仍然記得大學畢業前路漫漫時一位長輩發給我的信息:所謂的夢想,就是輕輕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長久以來我們誤解了夢想是那麼的遙不可及,卻沒有踏實從手邊做起。

「發財中國年」眼看就過年了,這個年你會過的滿足嗎?

從今天開始,少坐公交步行回家;從今天開始,閱讀思考寫下筆記;從今天開始,少些幻想認真工作;從今天開始,行跬步積小流,2018,我想離自己想成為的樣子更近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