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時,基建和減稅,哪個更可取?

dydes


個人其實能夠理解基建的必要性,而且個人認為很多人沒有理解基建的效用。如果房地產要下跌,那麼勢必建築業將萎縮,而我國建築業就業人口有多少呢?2017年底建築業從業人數5536.90萬人,佔總就業人口數量的7.13%,這裡面還沒有考慮相關的房地產行業大量的就業人口和上游原材料的一些就業人口,這部分勞動力如果面臨房地產行業的整體萎縮,怎麼辦呢?所以基建是速效救心丸,是為了平移這部分就業人口,或者說,是為了對沖房地產行業可能蕭條帶來的負面效應。當然了,也許一切都是錯誤的,房地產還是牛氣沖天,但是從短期看,這個作用和必要性就在於此。

實際上個人更加傾向於減稅,但是財政資金的水就這麼多,也許在一個階段只能二選一,因為長期看貨幣政策由於老齡化和邊際效益遞減等因素,將處於長期平衡狀態,也就是貨幣放水可能性不大,財政如果負擔太多項目,容易加大赤字。所以減稅和基建我們應該從整體效用上來衡量,一個階段我們只能辦有限的事情,但是未來,我們最好有所改進。

從長期觀察來看,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總體上高於政府資源配置效率,這個結論也是比較明顯的,比如說計劃經濟時代和如今市場經濟時代具有一定的差異性,那麼從這方面我們更加傾向於減稅,因為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比較高,而稅收就是一分錢的再分配,加稅,這筆錢歸政府分配,減稅,這筆錢歸市場分配。

而從政府資源配置的效率來看,個人認為,財政救濟失業人口,財政支持科研,財政支持教育,財政支持健康這幾個方面效率可能還高於基建。更加合理的狀態應該是讓一些失業人員獲得持續的政府救濟,當然不是像歐洲和拉美一些國家養懶人的福利政策,我們說的是基礎性的救濟政策,普惠而且有尊嚴的救濟政策,然後補貼其進行職業教育。將某些行業過剩的勞動力轉化為其他行業的勞動力,比如流水線的工人,比如工程的焊工鉗工機床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你勞動力整體效率提高了,才能夠讓一國的效率整體提高。

當然,各位也要理解這方面國家財政的難處,從直觀上看,解決就業比較簡單的方式就是增加工作崗位,那種培訓啊,再就業啊,會遇到很大的困難,因為人都有路徑依賴,並且討厭改變。所以短期內增加一點基建是對的,但是不能持續的滾動的增加基建,應該有勞動力的疏導措施。


凱恩斯


應當說,基建和減稅,都是維護經濟穩定,防止經濟下行的重要手段。但是,由於兩者對經濟的影響作用不同,需要根據經濟下行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手段,或者兩者同時使用。

一般情況下,如果經濟下行得比較嚴重,並有可能對就業、居民收入增長、社會穩定等產生比較嚴重影響,大多會採用基建手段,對經濟實施強刺激,以確保經濟能夠儘快穩住陣腳,避免出現嚴重下行,導致經濟出現滯脹等方面的問題,甚至爆發經濟危機。一旦經濟趨於平穩,基建投資手段就要逐步退出,防止刺激過度,影響經濟結構失衡。如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出臺的4萬億投資,就屬於此類。在此基礎上,再出臺減稅政策,以維持經濟結構的平衡,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如果經濟下行的幅度不是很大,經濟的整體運行情況還屬正常,為了避免經濟出現新的問題,特別是防止經濟持續下行,則應當以減稅為主。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必須成為減稅的重點,以確保就業和居民收入增長不出現問題。至於基建投資,則可以依據經濟運行的情況確定,要不要推出基建投資政策。如近兩年基建投資力度減弱,基建的重點就主要放在補短板等方面,就是與經濟持續向好有關。近一段時間以來,由於國際經濟形勢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經濟有可能會受到外部環境的衝擊。所以,在繼續推動減稅的同時,適度增加基建投資,推動基礎設施建設,也是需要的。否則,一旦經濟再步入下行通道,就有可能引發許多新的矛盾。到時候,又要採用基建進行強刺激。所以,必須未雨綢繆,早做應對,減少經濟波動。

從總體上講,基建主要側重於眼前和短期需要,而減稅則是著眼長遠和未來發展。所以,減稅政策對經濟穩定和可持續的作用更大。所特別在推進結構調整與轉型方面,更要發揮減稅的作用,儘量少採用基建的手段。當然,如果經濟過熱時,也可推行加稅政策,並從信貸方面遏制企業和政府的投資。


譚浩俊


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是經濟出現問題,基建和減稅都只是臨時性政策,只能暫時性維持經濟頑性運行。

從效果上看,基建要比減稅在維持經濟頑性運行的效率要高。

因為基建比較直接,能馬上都經濟起到刺激作用,而減稅的效果要相對差很多。

給企業減稅了,企業並不一定把少交的稅收分配給工人或者用在有利經濟發展的地方,比如投入研發等等。

企業負擔重,是因為產品利潤低,問題還是出在產品身上,你的產品為什麼沒有獲的足夠的利潤來支持企業的運行後發展?

問題出在哪裡?

是因為製造成本高,還是因為科技含量不足,導致無法維持高利潤?

我覺中國企業家應該思考一下這個問題,一個上億資產的企業連三百萬現金都拿不出來,抗風險能力真的太差。

中國企業最大的毛病就是貪大、貪快,喜歡賺快錢,我從來沒見過世界上有哪個賺快錢的企業可以做成百年企業。

除了新興行業之外,世界上有一條至今無法打破的規律“起的越快,死得也越快”。

學會賺慢錢的企業往往能熬過危機,成為最後的贏家。

回到問題上,經濟面臨下行壓力說明經濟結構出現問題,這時候要做的是調整經濟結構,讓經濟發展回到健康的軌道上來,一味的為了保持現在的“經濟成果”,只會讓經濟矛盾積累越來越深。

基建刺激和減稅只是緩和經濟矛盾,而不能消除經濟矛盾,採用基建刺激和減稅只不過是風險轉嫁和風險平攤,根本上不能起來消除風險的作用。

其實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時候,無論是用基建還減稅都會有人付出代價,只不過付出代價的人往往是無辜的人,而那些犯錯誤者越喂越肥。


一號風手


就我的觀點來看,減稅比基建更為重要,更為可取,更為持久。

第一,基建的拉動效用已經越來越低。

從投資產生的回報,已經越來越低。不少地方花大錢投資的基礎設施建設,並沒有產生更多的經濟社會效益。

第二,不能忽視基建投資過大帶來的不利影響。

一是可能造成更多的經濟泡沫,並且可能向房地產進入。二是可能導致一些浪費,甚至還有可能產生新的債務。三是可能出現一些不法交易。

第三,眼下最為緊迫的問題恰恰是減稅放權。

從歷史的改革經驗來看,經濟最發達的時候,往往是與民休息,給市場、社會放權,讓市場迸發活力。

所以,這個時候正是下決心加大改革力度的時候,就是要給市場,給社會放權。要下決心減稅,減輕企業負擔。要把更多的資源配置權放給市場,有關方面要更多的輕裝上陣。


碧翰烽


減稅是增加社會的可支配收入。但收入增加並不意味著擴大再生產或者投資。居民或者企業通過減稅獲得額外的收入後,自行支配,可以選擇投資炒樓炒股也可以消費也可以儲蓄。雖然定向減稅也可以起到資源配置的效果,但因為控制力比較小所以無法控制其使用效果。例如,企業技術創新可以減稅,但獲得的收入卻拿去炒樓。

而基建是定向針對某些行業基礎設施進行投資,繼而引發行業的生產再投資。例如修建高鐵,可以令建材,鋼鐵,製造業,機械業等擴大再生產。但基建因為週期長,所以見效慢。

很多民眾希望能減稅刺激經濟,這是因為更多的人寧願自己支配也不願意讓政府去投入到再生產當中。說白了,就是不信任政府能花好自己交的稅。但事實上,政府是在更高的維度考慮問題的。

簡單舉個例子,村裡財政拿到一筆錢,大家寧願是分了各自吃大餐打麻將呢?還是拿去把村裡運貨出去的公路給修了呢?

至於基建投資是否會有貪汙舞弊那是另外一回事。


vazi


當然是減稅。


目前國家先選擇了基建,而沒有選擇減稅,可能是留後手,或者是還沒下決心,畢竟減稅影響較大。

去年,剛上臺的特朗普就立刻實施了減稅,震驚世界,也引發了海內外的諸多讚譽,包括中國汽車玻璃大王曹德旺等等。

特朗普此舉也刺激了經濟的增長,二季度美國GDP增速高達4.1%就是證明。

如今,美國經濟復甦明顯,失業率低於4%,保持在歷史低位,而7月中國城鎮失業率則在5%以上。

事實如此,美國已經給中國做了榜樣,減稅確實刺激了經濟。不過,特朗普也打算加大基建刺激,所以未來基建投資也有望上升。

這麼看,美國是雙管齊下,而且是先減稅。

和中國基建不同的是,美國基建是以私營企業為主,而中國是以政府投資為主。

基建屬於猛藥,這個月投了,基建投資,固定投資數據當月就上去了,7月數據不好,加大基建,8月數據可能就會好看一點。

而減稅,可能見效會慢些,因為企業因為減稅而加大投資,這需要過程,可能半年後才能見效。

但是,長遠看,基建畢竟不能解決經濟持續性問題,而且也解決不了太多就業。真正能讓經濟復甦的,還是民間投資的振興,這已經是無需辯駁的事實了,私企解決了大多的就業。

所以,如果想長久解決經濟下行問題,減稅一定是必選項。

希望早日全面減稅。


趙冰峰


基建和減稅肯定是減稅,原因如下:

1-基建是國企央企政府主抓的業務,經濟下行時沒有辦法普惠大眾。

2-國企和央企不缺錢,由於有國家背書,銀行可以優先把貸款提供給他們,而80%以上的民企是不容易得到貸款的,哪怕利率極高。另外銀行也大多是國企。

3-民企現在在大面積死亡,民企解決了80%以上的就業。而中國稅收是世界上少有的高稅收國家,對民企來說就是死亡稅率。當民企都活不下去了的時候,沒有就業,國企央企政府也就成了無源之水,沒有了客戶和稅源。

4-國家喊了幾十年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以國家中央集中權力都解決不了融資難貴問題,說明民營中小企業已經到了非常危險的地步了。

以上僅僅是幾點核心的問題。還有大量潛在問題沒有羅列。

所以國家需要儘快大幅度減稅。

附上剛剛看到的美國白宮發佈的短文。



ken-Ca


有人認為要阻上經濟下行,降稅比擴大基建更有效,但實踐中並不是這樣, 且讓我為你分解。

第一、很多企業家和學者都認為中國經濟稅負過高,經濟下行應減稅,讓企業輕裝前行,這實際上是南轅北轍。經濟下行的根本原因是消費需求不振、投資萎縮和外貿出口需求不足,最根本的是企業會改變投資預期,居民改變消費預期,即使降稅,也不會刺激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不能擴大市場的總需求,降稅對經濟下行基本沒有什麼作用,反而會因為降稅而使國家的養老支出和基建投資無財源保障,進一步緊縮總需求。

第二、擴大基建投資應對經濟下行更有效。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是投資具有乘數作用,一般1元的投資會拉動4元的總需求。基建投資會增加原材料、設備、勞動力、服務服務、物流等各個產業的需求,增加職工收入,增加政府的稅收,所以對拉動經濟增長和阻止經濟下行最有效。

第三、基建投資拉動經濟的前提是投資結構的合理。中國正在加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人民的消費需求正在發生深刻的轉型升級,基建投資必須有助於經濟結構的改善,加強對國民經濟短板行業的投入,如醫療衛生、文化教育、高科技研發等等基建投資既彌補國民經濟發展的短板,又能刺激消費的需求和投資需求,阻止經濟衰退行之有效。

總之,根據中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狀況,不能盲目仿照美國去減稅讓利,更應該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撬動基建投資的增長,主動阻止經濟下行。





牛哥的天空


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時,投資基建猶如西醫的強心劑,對經濟有著立竿見影的效果,屬於治標;減稅猶如中醫的湯藥,主要在於激發經濟內在的動力,是治本,但見效慢,那個更可取要看所處的環境。

疾病需要猛藥醫

2008年時,全球發生大規模的經濟危機,沒有外界的強刺激,經濟就有可能硬著路。此時,就需要以投資基建為主,以減稅為輔助,先要保住基本盤不崩,減稅才會有效果,企業都倒閉了,給誰減稅去。這就猶如一個出車禍的傷員,先要保住命再說,然後再施救。

久病忌用猛藥,必徐徐調也

如果是十多年發展中遺留下的問題,就不能用猛藥了,要慢慢來,力度過大同樣會出問題。如90年代日本地產泡沫,在泡沫破滅前短短1年內,日本央行連續3次提高貼現利率,一年內5次加息,再加上以前的限制貸款,對房市徵收重稅,這種過於著急的貨幣政策,成為了擠破泡沫的導火索。面對樓市過熱,而實體經濟疲軟的情況下,盲目的刺破樓市泡沫是非常不理智的,只能慢慢來,只有在其它行業復甦,能承擔其經濟重任時,才能動重手,讓樓市恢復常態。

為了刺激其它行業復甦,恢復活力,就要留給其它行業更多的利潤才行,減稅無疑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降低企業賦稅,相當於企業能保留更多的利潤,企業利潤高了,資金就不會再流向其它行業了,而是迴流企業,資金逐利的特性是改不了的。

總的來看,基建和減稅都能刺激經濟增長,基建屬於外在刺激,就如化療一樣,能把腫瘤殺死,但同時也殺死了人體自身的防禦體制。腫瘤看好了,但又引發了其它的病出來。投資基建就是這樣,2008年時的四萬億投資,度過了當時的經濟難關,但伴生的吹起了樓市的泡沫;減稅屬於內生的刺激,就如中醫一樣,通過刺激自身的防禦機制,戰勝疾病。通過減稅,刺激企業發展,引導改善經濟結構,企業壯大了,自然就能創造出更多的財富,經濟下行的壓力自然也就化解了。所以,在經濟沒有系統性風險時,採用減稅刺激經濟更可取,在有系統性風險時,投資更可取,兩者一般都會同時採用,只是有主次這分。

我是禪風,點個贊加關注,還有更多精彩內容與你分享。


淡淡禪風



最近由於美國施行的貿易戰,疊加美元加息和縮表等動作,再加上我國持續近,20年的高速增長,經濟總量已經處於高位,經濟體制改革也進入到“深水區”,我國面臨著經濟下行的壓力。

在經濟下行的時候,如何提振經濟,刺激經濟發展,避免出現較大都經濟下滑,發生系統性風險,甚至於爆發經濟或者金融危機。國家的戰略決策顯得尤為重要。

在國家選擇一系列刺激政策之中,基建和減稅是兩個最常被使用的手段。而且,這兩個手段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根據情況兩者一起使用。

我們不探討多種情況下的分別使用,我們僅就目前階段的現實情況發表一下我們公司建議。

我們認為,兩者現在開始都要使用。這主要是外界大環境所決定的,美國和中國的貿易戰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這是歷史的必然,我們這裡不展開了。因此,貿易戰的影響不會是一個短期的行為。

我們必須要有過三五年緊日子的準備,我們一定要韜光養晦,未雨綢繆,率先撇下依靠美國的思想,要理清我國所面臨的世界外部環境,以及國內發展的現狀,早做準備,就會早有好的結果。

至於說基建和減稅如何區別和相互協作,這需要根據階段不同做不同的調整!比如:現在就要開始基建投資,現階段以補短板和強化中西部為主,不需要大規模推進;而減稅也需要開始,尤其是實體,創新企業,中小型企業,先進行減稅,且把減稅比率初步定位在小比率等措施。

我們僅想告訴大家一句話,現實的世界:“唯一不變的是變化!”這是根本!

碼字真的很辛苦的,來到這裡看到我們的文章,那就是你我之間的緣分!點贊,轉發和關注一下吧!我們誠摯的謝謝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