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时,基建和减税,哪个更可取?

dydes


个人其实能够理解基建的必要性,而且个人认为很多人没有理解基建的效用。如果房地产要下跌,那么势必建筑业将萎缩,而我国建筑业就业人口有多少呢?2017年底建筑业从业人数5536.90万人,占总就业人口数量的7.13%,这里面还没有考虑相关的房地产行业大量的就业人口和上游原材料的一些就业人口,这部分劳动力如果面临房地产行业的整体萎缩,怎么办呢?所以基建是速效救心丸,是为了平移这部分就业人口,或者说,是为了对冲房地产行业可能萧条带来的负面效应。当然了,也许一切都是错误的,房地产还是牛气冲天,但是从短期看,这个作用和必要性就在于此。

实际上个人更加倾向于减税,但是财政资金的水就这么多,也许在一个阶段只能二选一,因为长期看货币政策由于老龄化和边际效益递减等因素,将处于长期平衡状态,也就是货币放水可能性不大,财政如果负担太多项目,容易加大赤字。所以减税和基建我们应该从整体效用上来衡量,一个阶段我们只能办有限的事情,但是未来,我们最好有所改进。

从长期观察来看,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总体上高于政府资源配置效率,这个结论也是比较明显的,比如说计划经济时代和如今市场经济时代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那么从这方面我们更加倾向于减税,因为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比较高,而税收就是一分钱的再分配,加税,这笔钱归政府分配,减税,这笔钱归市场分配。

而从政府资源配置的效率来看,个人认为,财政救济失业人口,财政支持科研,财政支持教育,财政支持健康这几个方面效率可能还高于基建。更加合理的状态应该是让一些失业人员获得持续的政府救济,当然不是像欧洲和拉美一些国家养懒人的福利政策,我们说的是基础性的救济政策,普惠而且有尊严的救济政策,然后补贴其进行职业教育。将某些行业过剩的劳动力转化为其他行业的劳动力,比如流水线的工人,比如工程的焊工钳工机床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你劳动力整体效率提高了,才能够让一国的效率整体提高。

当然,各位也要理解这方面国家财政的难处,从直观上看,解决就业比较简单的方式就是增加工作岗位,那种培训啊,再就业啊,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因为人都有路径依赖,并且讨厌改变。所以短期内增加一点基建是对的,但是不能持续的滚动的增加基建,应该有劳动力的疏导措施。


凯恩斯


应当说,基建和减税,都是维护经济稳定,防止经济下行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两者对经济的影响作用不同,需要根据经济下行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段,或者两者同时使用。

一般情况下,如果经济下行得比较严重,并有可能对就业、居民收入增长、社会稳定等产生比较严重影响,大多会采用基建手段,对经济实施强刺激,以确保经济能够尽快稳住阵脚,避免出现严重下行,导致经济出现滞胀等方面的问题,甚至爆发经济危机。一旦经济趋于平稳,基建投资手段就要逐步退出,防止刺激过度,影响经济结构失衡。如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出台的4万亿投资,就属于此类。在此基础上,再出台减税政策,以维持经济结构的平衡,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如果经济下行的幅度不是很大,经济的整体运行情况还属正常,为了避免经济出现新的问题,特别是防止经济持续下行,则应当以减税为主。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必须成为减税的重点,以确保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不出现问题。至于基建投资,则可以依据经济运行的情况确定,要不要推出基建投资政策。如近两年基建投资力度减弱,基建的重点就主要放在补短板等方面,就是与经济持续向好有关。近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经济有可能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冲击。所以,在继续推动减税的同时,适度增加基建投资,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也是需要的。否则,一旦经济再步入下行通道,就有可能引发许多新的矛盾。到时候,又要采用基建进行强刺激。所以,必须未雨绸缪,早做应对,减少经济波动。

从总体上讲,基建主要侧重于眼前和短期需要,而减税则是着眼长远和未来发展。所以,减税政策对经济稳定和可持续的作用更大。所特别在推进结构调整与转型方面,更要发挥减税的作用,尽量少采用基建的手段。当然,如果经济过热时,也可推行加税政策,并从信贷方面遏制企业和政府的投资。


谭浩俊


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是经济出现问题,基建和减税都只是临时性政策,只能暂时性维持经济顽性运行。

从效果上看,基建要比减税在维持经济顽性运行的效率要高。

因为基建比较直接,能马上都经济起到刺激作用,而减税的效果要相对差很多。

给企业减税了,企业并不一定把少交的税收分配给工人或者用在有利经济发展的地方,比如投入研发等等。

企业负担重,是因为产品利润低,问题还是出在产品身上,你的产品为什么没有获的足够的利润来支持企业的运行后发展?

问题出在哪里?

是因为制造成本高,还是因为科技含量不足,导致无法维持高利润?

我觉中国企业家应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一个上亿资产的企业连三百万现金都拿不出来,抗风险能力真的太差。

中国企业最大的毛病就是贪大、贪快,喜欢赚快钱,我从来没见过世界上有哪个赚快钱的企业可以做成百年企业。

除了新兴行业之外,世界上有一条至今无法打破的规律“起的越快,死得也越快”。

学会赚慢钱的企业往往能熬过危机,成为最后的赢家。

回到问题上,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说明经济结构出现问题,这时候要做的是调整经济结构,让经济发展回到健康的轨道上来,一味的为了保持现在的“经济成果”,只会让经济矛盾积累越来越深。

基建刺激和减税只是缓和经济矛盾,而不能消除经济矛盾,采用基建刺激和减税只不过是风险转嫁和风险平摊,根本上不能起来消除风险的作用。

其实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时候,无论是用基建还减税都会有人付出代价,只不过付出代价的人往往是无辜的人,而那些犯错误者越喂越肥。


一号风手


就我的观点来看,减税比基建更为重要,更为可取,更为持久。

第一,基建的拉动效用已经越来越低。

从投资产生的回报,已经越来越低。不少地方花大钱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产生更多的经济社会效益。

第二,不能忽视基建投资过大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是可能造成更多的经济泡沫,并且可能向房地产进入。二是可能导致一些浪费,甚至还有可能产生新的债务。三是可能出现一些不法交易。

第三,眼下最为紧迫的问题恰恰是减税放权。

从历史的改革经验来看,经济最发达的时候,往往是与民休息,给市场、社会放权,让市场迸发活力。

所以,这个时候正是下决心加大改革力度的时候,就是要给市场,给社会放权。要下决心减税,减轻企业负担。要把更多的资源配置权放给市场,有关方面要更多的轻装上阵。


碧翰烽


减税是增加社会的可支配收入。但收入增加并不意味着扩大再生产或者投资。居民或者企业通过减税获得额外的收入后,自行支配,可以选择投资炒楼炒股也可以消费也可以储蓄。虽然定向减税也可以起到资源配置的效果,但因为控制力比较小所以无法控制其使用效果。例如,企业技术创新可以减税,但获得的收入却拿去炒楼。

而基建是定向针对某些行业基础设施进行投资,继而引发行业的生产再投资。例如修建高铁,可以令建材,钢铁,制造业,机械业等扩大再生产。但基建因为周期长,所以见效慢。

很多民众希望能减税刺激经济,这是因为更多的人宁愿自己支配也不愿意让政府去投入到再生产当中。说白了,就是不信任政府能花好自己交的税。但事实上,政府是在更高的维度考虑问题的。

简单举个例子,村里财政拿到一笔钱,大家宁愿是分了各自吃大餐打麻将呢?还是拿去把村里运货出去的公路给修了呢?

至于基建投资是否会有贪污舞弊那是另外一回事。


vazi


当然是减税。


目前国家先选择了基建,而没有选择减税,可能是留后手,或者是还没下决心,毕竟减税影响较大。

去年,刚上台的特朗普就立刻实施了减税,震惊世界,也引发了海内外的诸多赞誉,包括中国汽车玻璃大王曹德旺等等。

特朗普此举也刺激了经济的增长,二季度美国GDP增速高达4.1%就是证明。

如今,美国经济复苏明显,失业率低于4%,保持在历史低位,而7月中国城镇失业率则在5%以上。

事实如此,美国已经给中国做了榜样,减税确实刺激了经济。不过,特朗普也打算加大基建刺激,所以未来基建投资也有望上升。

这么看,美国是双管齐下,而且是先减税。

和中国基建不同的是,美国基建是以私营企业为主,而中国是以政府投资为主。

基建属于猛药,这个月投了,基建投资,固定投资数据当月就上去了,7月数据不好,加大基建,8月数据可能就会好看一点。

而减税,可能见效会慢些,因为企业因为减税而加大投资,这需要过程,可能半年后才能见效。

但是,长远看,基建毕竟不能解决经济持续性问题,而且也解决不了太多就业。真正能让经济复苏的,还是民间投资的振兴,这已经是无需辩驳的事实了,私企解决了大多的就业。

所以,如果想长久解决经济下行问题,减税一定是必选项。

希望早日全面减税。


赵冰峰


基建和减税肯定是减税,原因如下:

1-基建是国企央企政府主抓的业务,经济下行时没有办法普惠大众。

2-国企和央企不缺钱,由于有国家背书,银行可以优先把贷款提供给他们,而80%以上的民企是不容易得到贷款的,哪怕利率极高。另外银行也大多是国企。

3-民企现在在大面积死亡,民企解决了80%以上的就业。而中国税收是世界上少有的高税收国家,对民企来说就是死亡税率。当民企都活不下去了的时候,没有就业,国企央企政府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没有了客户和税源。

4-国家喊了几十年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以国家中央集中权力都解决不了融资难贵问题,说明民营中小企业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了。

以上仅仅是几点核心的问题。还有大量潜在问题没有罗列。

所以国家需要尽快大幅度减税。

附上刚刚看到的美国白宫发布的短文。



ken-Ca


有人认为要阻上经济下行,降税比扩大基建更有效,但实践中并不是这样, 且让我为你分解。

第一、很多企业家和学者都认为中国经济税负过高,经济下行应减税,让企业轻装前行,这实际上是南辕北辙。经济下行的根本原因是消费需求不振、投资萎缩和外贸出口需求不足,最根本的是企业会改变投资预期,居民改变消费预期,即使降税,也不会刺激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不能扩大市场的总需求,降税对经济下行基本没有什么作用,反而会因为降税而使国家的养老支出和基建投资无财源保障,进一步紧缩总需求。

第二、扩大基建投资应对经济下行更有效。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是投资具有乘数作用,一般1元的投资会拉动4元的总需求。基建投资会增加原材料、设备、劳动力、服务服务、物流等各个产业的需求,增加职工收入,增加政府的税收,所以对拉动经济增长和阻止经济下行最有效。

第三、基建投资拉动经济的前提是投资结构的合理。中国正在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人民的消费需求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型升级,基建投资必须有助于经济结构的改善,加强对国民经济短板行业的投入,如医疗卫生、文化教育、高科技研发等等基建投资既弥补国民经济发展的短板,又能刺激消费的需求和投资需求,阻止经济衰退行之有效。

总之,根据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不能盲目仿照美国去减税让利,更应该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撬动基建投资的增长,主动阻止经济下行。





牛哥的天空


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时,投资基建犹如西医的强心剂,对经济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属于治标;减税犹如中医的汤药,主要在于激发经济内在的动力,是治本,但见效慢,那个更可取要看所处的环境。

疾病需要猛药医

2008年时,全球发生大规模的经济危机,没有外界的强刺激,经济就有可能硬着路。此时,就需要以投资基建为主,以减税为辅助,先要保住基本盘不崩,减税才会有效果,企业都倒闭了,给谁减税去。这就犹如一个出车祸的伤员,先要保住命再说,然后再施救。

久病忌用猛药,必徐徐调也

如果是十多年发展中遗留下的问题,就不能用猛药了,要慢慢来,力度过大同样会出问题。如90年代日本地产泡沫,在泡沫破灭前短短1年内,日本央行连续3次提高贴现利率,一年内5次加息,再加上以前的限制贷款,对房市征收重税,这种过于着急的货币政策,成为了挤破泡沫的导火索。面对楼市过热,而实体经济疲软的情况下,盲目的刺破楼市泡沫是非常不理智的,只能慢慢来,只有在其它行业复苏,能承担其经济重任时,才能动重手,让楼市恢复常态。

为了刺激其它行业复苏,恢复活力,就要留给其它行业更多的利润才行,减税无疑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降低企业赋税,相当于企业能保留更多的利润,企业利润高了,资金就不会再流向其它行业了,而是回流企业,资金逐利的特性是改不了的。

总的来看,基建和减税都能刺激经济增长,基建属于外在刺激,就如化疗一样,能把肿瘤杀死,但同时也杀死了人体自身的防御体制。肿瘤看好了,但又引发了其它的病出来。投资基建就是这样,2008年时的四万亿投资,度过了当时的经济难关,但伴生的吹起了楼市的泡沫;减税属于内生的刺激,就如中医一样,通过刺激自身的防御机制,战胜疾病。通过减税,刺激企业发展,引导改善经济结构,企业壮大了,自然就能创造出更多的财富,经济下行的压力自然也就化解了。所以,在经济没有系统性风险时,采用减税刺激经济更可取,在有系统性风险时,投资更可取,两者一般都会同时采用,只是有主次这分。

我是禅风,点个赞加关注,还有更多精彩内容与你分享。


淡淡禅风



最近由于美国施行的贸易战,叠加美元加息和缩表等动作,再加上我国持续近,20年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已经处于高位,经济体制改革也进入到“深水区”,我国面临着经济下行的压力。

在经济下行的时候,如何提振经济,刺激经济发展,避免出现较大都经济下滑,发生系统性风险,甚至于爆发经济或者金融危机。国家的战略决策显得尤为重要。

在国家选择一系列刺激政策之中,基建和减税是两个最常被使用的手段。而且,这两个手段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根据情况两者一起使用。

我们不探讨多种情况下的分别使用,我们仅就目前阶段的现实情况发表一下我们公司建议。

我们认为,两者现在开始都要使用。这主要是外界大环境所决定的,美国和中国的贸易战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是历史的必然,我们这里不展开了。因此,贸易战的影响不会是一个短期的行为。

我们必须要有过三五年紧日子的准备,我们一定要韬光养晦,未雨绸缪,率先撇下依靠美国的思想,要理清我国所面临的世界外部环境,以及国内发展的现状,早做准备,就会早有好的结果。

至于说基建和减税如何区别和相互协作,这需要根据阶段不同做不同的调整!比如:现在就要开始基建投资,现阶段以补短板和强化中西部为主,不需要大规模推进;而减税也需要开始,尤其是实体,创新企业,中小型企业,先进行减税,且把减税比率初步定位在小比率等措施。

我们仅想告诉大家一句话,现实的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是根本!

码字真的很辛苦的,来到这里看到我们的文章,那就是你我之间的缘分!点赞,转发和关注一下吧!我们诚挚的谢谢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