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煸、烘培、清蒸、曬制,你未必弄得懂的綠茶工藝

乾煸、烘培、清蒸、曬制,你未必弄得懂的綠茶工藝

乾煸、烘培、清蒸、曬制,你未必弄得懂的綠茶工藝

圖:綠茶分類圖

綠茶是歷史最早的茶類。古代人類採集野生茶樹芽葉曬於收藏,可以看作是廣義上的綠茶加工的開始,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但真正意義上的綠茶加工,是從公元8世紀發明蒸青製法開始,到12世紀又發明炒青製法,綠茶加工技術已比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並不斷完善。

乾煸、烘培、清蒸、曬制,你未必弄得懂的綠茶工藝

圖:各類綠茶的主要特點

綠茶是不發酵茶,鮮葉通過殺青,使酶的活性鈍化,從而較多保留了鮮葉內的天然物質,形成其“清湯綠葉,滋味收斂性強”的特點。它的加工,主要可分為殺青、揉捻和乾燥三個步驟。

乾煸、烘培、清蒸、曬制,你未必弄得懂的綠茶工藝

圖:綠茶加工工藝圖。如圖所示,粗製工藝更為大眾所熟識。也如圖所示,精製工藝才是產業發展和提升的主體。只有在規模化生產的前提下,茶葉的品質、分級、清潔以及其他管理、營銷投入才是有效的。

綠茶家族家族共有多少成員分支呢?看下圖家譜:

乾煸、烘培、清蒸、曬制,你未必弄得懂的綠茶工藝

圖:綠茶分類家譜樹

根據殺青和乾燥方法的不同,綠茶分炒青、烘青、曬青、蒸青四大類,用廚子的話語描述,可以形象的形容為乾煸、烘培、曬制、清蒸。對,製作綠茶也是廚藝大比拼,呵呵。

乾煸、烘培、清蒸、曬制,你未必弄得懂的綠茶工藝

圖:炒鍋炒青。除非某種特殊工藝要求,大多數的炒鍋已過渡到滾筒,傳統茶葉加工過程中的衛生條件得以大幅度改善。

乾煸、烘培、清蒸、曬制,你未必弄得懂的綠茶工藝

圖:滾筒炒青。除非某種特殊工藝要求,滾筒是目前炒青加工的主要設備,首先是效率高,其次和其他茶葉加工設備結合,品質和質量更能得到控制。

炒青——乾煸香鍋茶

定義:

綠茶的乾燥方式是炒幹,以此叫炒青綠茶。

烹飪的技術價值:高溫急炒,一則將那些低沸點的芳香物,比如青草氣(日本茶裡淡淡的“海苔味”即此種物質)給揮發掉了;二則,炒的過程本身,又重新進行了物質轉化與聚集——香氣與滋味,由此更上新臺階。

品質特徵:條索緊結光潤,湯色、葉底碧綠,香氣鮮銳,滋味濃厚而富有收斂性,耐沖泡。

手法演化:根據茶的形狀分為長炒青、圓炒青和扁炒青,另加一個特種炒青。

乾煸、烘培、清蒸、曬制,你未必弄得懂的綠茶工藝

乾煸、烘培、清蒸、曬制,你未必弄得懂的綠茶工藝

圖:百姓市場最常見的炒青茶,色澤純黑或灰黑,香高味濃,茶湯黃亮。

長炒青:外形如眉毛一樣長,所以又被稱為眉茶。長炒青的品質特點在於其外形緊結條索細長,顏色潤綠,泡出後的茶香高而持久,滋味濃郁。

名茶清點:貢熙、雨茶、秀眉、傳統陝青茶等。

乾煸、烘培、清蒸、曬制,你未必弄得懂的綠茶工藝

圖:平水珠茶

圓炒青:如顆粒一樣圓圓的,故又有珠茶之稱。成品的圓炒青外形細小猶如珍珠一般圓緊。圓炒青的特點是比較耐泡而且帶有濃濃的茶香味。

名茶清點:平水珠茶、湧溪火青。

乾煸、烘培、清蒸、曬制,你未必弄得懂的綠茶工藝

圖:龍井

扁炒青:其獨具色、香、味及形四大品質。扁平而又光滑,香甜馥郁,茶味甘醇。

名茶清點:西湖龍井

乾煸、烘培、清蒸、曬制,你未必弄得懂的綠茶工藝

圖:半烘半炒的綠茶,香氣馥郁,色澤翠綠鮮活,是目前綠茶加工的主流。

特炒綠茶:烘炒結合綠茶即在殺青工藝上使用炒制殺青,在乾燥過程使用烘製乾燥製法的綠茶,也是目前使用範圍最廣、名茶品類最多的綠茶工藝。基本工藝步驟為:青葉採摘--炒制殺青--揉捻--烘乾。炒制殺青的綠茶香氣更高,加上後期的烘製乾燥茶走水更好,由於這種工藝的優點突出,適用範圍和種類廣泛,在全國各地廣泛應用。其中名茶遍地,簡稱半烘半炒。

名茶清點:洞庭碧螺春、信陽毛尖、漢中仙毫、紫陽毛尖、都勻毛尖、商南泉茗、小葉綠等。

乾煸、烘培、清蒸、曬制,你未必弄得懂的綠茶工藝

圖:泡開象竹子葉的茶,四川米倉山茶葉。

也有一些茶是炒青--烘焙--炒青--烘焙這種炒或者烘交替使用的茶葉,如四川的米倉山茶葉。

乾煸、烘培、清蒸、曬制,你未必弄得懂的綠茶工藝

乾煸、烘培、清蒸、曬制,你未必弄得懂的綠茶工藝

圖:黃山毛峰的傳統烘青辦法

乾煸、烘培、清蒸、曬制,你未必弄得懂的綠茶工藝

圖:烘青,利用熱風烘乾茶葉,這是目前烘青加工的主流。

烘青——烘焙小點心

定義:綠茶的乾燥方式是烘焙,以此叫烘青綠茶。

品質特徵:外形完整稍彎曲、鋒苗顯露、幹色墨綠、香清味醇、湯色葉底黃綠明亮。

手法演化:根據茶青的質量分為普通烘青和細嫩烘青。

乾煸、烘培、清蒸、曬制,你未必弄得懂的綠茶工藝

乾煸、烘培、清蒸、曬制,你未必弄得懂的綠茶工藝

圖:烘青的幹茶色澤尤其鮮活,香氣悠遠,湯色黃綠,賞心悅目,尤其得到現在消費者的喜歡。

普通烘青:普通烘青分佈很廣,品種一般以中小葉種為主,條索緊直、有鋒苗、露毫,色澤深綠油潤。

名茶清點

:徽烘青、湘烘青、蘇烘青、陝烘青,基本每個茶區都有。

乾煸、烘培、清蒸、曬制,你未必弄得懂的綠茶工藝

圖:太平猴魁

細嫩烘青:烘青名優茶即為特種烘青。

名茶清點: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顧渚紫筍等。

乾煸、烘培、清蒸、曬制,你未必弄得懂的綠茶工藝

曬青——天然曬制良品

定義:曬青綠茶是用日光曬乾的綠茶。

優點:鮮葉經過鍋炒殺青、揉捻後,利用日光曬乾。由於太陽曬的溫度較低,時間較長,因此較多的保留了鮮葉的天然物質,製出的茶葉滋味濃重,且帶有一股日曬特有的味道,喜歡的茶人謂之“濃濃的太陽味”。四川、貴州、湖南、陝西早些年代都有曬青茶,目前曬青茶主要做黑茶的毛料。

品質特徵:外形條索粗壯肥碩,白毫顯露,色澤深綠油潤,香味濃醇,極具收斂性,耐沖泡,湯色黃綠、明亮,葉底肥厚。

名茶清點:滇毛青(普洱生茶毛料)

乾煸、烘培、清蒸、曬制,你未必弄得懂的綠茶工藝

圖:蒸青

蒸青——清蒸風味,小鮮肉,粉嫩嫩

相較炒熱殺青綠茶的蔚然大觀,蒸青綠茶雖然有點冷清,卻極有歷史文化的名士格調,它是中國綠茶的鼻祖,更在南宋年間隨著徑山茶宴傳播到日本,成就了那邊唯美清寂的抹茶道、煎茶道文化。

若說炒熱殺青綠茶由鮮香聞名,那麼蒸青綠茶無疑以鮮豔的顏值取勝了,由於殺青溫度高、時間短,新鮮茶葉中的葉綠素破壞較少,成就了它“三綠”的特點——優美的葉色、茶湯、葉底,那鮮豔欲滴的翠色,粉嫩嫩,萌萌噠。

定義:蒸青綠茶是指利用蒸汽來殺青的製茶工藝而獲得的成品綠茶。

品質特徵:三綠一爽,即色澤翠綠,湯色嫩綠,葉底青綠;茶湯滋味鮮爽甘醇,帶有海藻味的綠豆香或板栗香。

名茶清點:恩施玉露、仙人掌茶、日本抹茶、日本玉露茶

乾煸、烘培、清蒸、曬制,你未必弄得懂的綠茶工藝

圖:流行在湖北、陝西的一種富硒香茶。幹茶卷的更緊,炒制溫度更高,茶湯有一種苦蕎茶的香熟味,一定程度減輕了寒胃的感覺。

綠茶除過以上四種主要的乾燥方法以外,還有一些新工藝新產品。

高氧化綠茶指的是在殺青和乾燥的過程中通過長時間的高溫高溼,讓茶葉持續去青氧化。最終出來的茶葉既保留了綠茶的各種維生素,又因為高度氧化而不會有綠茶的清澀味,茶湯進入胃裡也不會有寒胃的感覺。在口味上更接近深發酵烏龍茶和紅茶。高氧化綠茶也分為烘青和烘炒結合這兩種。

乾煸、烘培、清蒸、曬制,你未必弄得懂的綠茶工藝

圖:玄米綠茶

配飲綠茶主要是指綠茶搭配其他食物進行調飲。和紅茶主要調配花、牛奶和糖不同的是,綠茶目前主要調飲的是穀物,主要是玄米(就是炒過的大米)和蕎麥。較為常見的是用香氣相對較弱的蒸青綠茶和穀物進行調飲。知名的有日本和臺灣的玄米茶(其實大多數使用的茶葉原料為大陸進口的蒸青茶)。

除過殺青工序以外,採摘、揉捻和乾燥也是綠茶加工的重要工序。

乾煸、烘培、清蒸、曬制,你未必弄得懂的綠茶工藝

圖:想象中的採茶是這樣的

乾煸、烘培、清蒸、曬制,你未必弄得懂的綠茶工藝

圖:實際採茶是這樣的

乾煸、烘培、清蒸、曬制,你未必弄得懂的綠茶工藝

圖:人工揉捻。人工揉捻在今天機器化生產的價值在於力度的把握,對有些細嫩的明前綠茶,機器揉捻會榨出茶汁。如金牛早。

乾煸、烘培、清蒸、曬制,你未必弄得懂的綠茶工藝

圖:機器揉捻是現在綠茶加工的主流

揉捻是綠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通過外力作用,使葉片揉破變輕,卷轉成條,體積縮小,且便於沖泡。同時,茶汁擠溢附著在葉表面,對提高茶滋味濃度也有重要作用。綠茶的揉捻工序有冷揉與熱揉之分。所謂冷揉,即殺青葉經過攤涼後揉捻;熱揉則是殺青葉不經攤涼而趁熱進行的揉捻。嫩葉宜冷揉以保持黃綠明亮之湯色於嫩綠的葉底,老葉宜熱揉以利於條索緊結,減少碎末。綠茶多為一次揉捻,嫩葉一般要揉20—25分鐘,老葉採用重壓長揉,解塊分篩,分次揉捻,但總時間一般不超過50分鐘。高檔茶成條率在85%以上,細胞破碎率在45%以上;低檔綠茶成條率在60%以上,細胞破碎率達65以上,即是揉捻完成的標誌。目前,除名茶仍用手工操作外,大宗綠茶的揉捻作業已實現機械化。

乾燥,是起到茶葉整形做形,固定茶葉品質,發展茶香的作用。乾燥方法,有烘乾、炒乾和曬乾三種形式。綠茶的乾燥工序,一般先經過烘乾,然後再進行炒幹。因揉捻後的茶葉,含水量仍很高,如果直接炒幹,會在炒幹機的鍋內很快結成團塊,茶汁易粘結鍋壁。故此,茶葉先進行烘乾,使含水量降低至符合鍋炒的要求。

乾煸、烘培、清蒸、曬制,你未必弄得懂的綠茶工藝

當然,還得警惕一種錯誤觀點,就是認為手工茶一定優於機制茶。這一點,做茶文化傳播的同行更應該引起警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