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筆下的茶,是一種茶外之茶

魯迅筆下的茶,是一種茶外之茶

說起中國近現代作家,想必魯迅一定是大家首先想到的人,他的雜文被後人推崇為刺入敵人心臟的匕首。畫像中的魯迅,似乎總是緊鎖眉頭,焦黃色的手指間夾著一根紙菸,面色凝重,準備時刻向敵人拋出匕首和投槍。事實上也的確如此,這樣一代文豪與茶也有著不解之緣。他對喝茶與人生有著獨特的理解,並且善於借喝茶來剖析社會和人生的弊病。

魯迅筆下的茶,是一種茶外之茶

魯迅出生於浙江紹興一個逐漸沒落的士大夫家庭。自幼受到過詩書經傳的薰陶,他對藝術,文學有很深的愛好。魯迅的外婆家住在農村,因而,他有機會與最下層的農民保持著經常的聯繫,對民情民俗有很深刻的認識。這給他後來的思想發展和文學創作都有一定的影響。小時候,他就常給久臥在病榻上的父親沏茶,每當父親從他手上接過茶盞之後,並不馬上啜飲,總要端詳好久,將那清馥的茶香一聞再聞,一面自言自語地說:“若能在林竹陰下,有一間小樓住住,看看書,喝喝茶,豈不倒也自在的多麼?唉……唉唉……”那時的魯迅,並不知道由他親手沏泡的茶,竟會給沉痾已久的父親帶來些許慰藉。

魯迅筆下的茶,是一種茶外之茶

魯迅愛喝茶,從他的日記和文章中記述了不少飲茶之事、飲茶之道。魯迅的茶飲生活有一個習慣,就是每次沖茶,都得隨時取用開水。所以在他住過的房間裡,即使是在三伏天,也是備有炭缽的。炭火上支著三腳架,便於放置茶銚,方形木匣圍在四周。所用的茶壺則不大不小,泡一壺茶只夠斟上兩三小杯。所以得屢衝屢斟,茶葉沖淡之後,隨即倒掉茶腳,再換茶葉。他經常與朋友到北京的茶樓去交談。如:1912年5月26日,“下午,同季市、詩荃至觀音街青雲閣啜茗;” 12月31日,“午後同季市至觀音街……又共啜茗於青雲閣”等等。

魯迅不僅在茶樓飲茶,還把工作室搬到了茶室。北京當時有一類公園茶室,綠樹陰中,鳥語聲聲,啜飲清茗,情趣倍生。由於這裡人比較少,相對清靜,魯迅也常去這裡工作,是著譯的理想場所。1926年七八月間,魯迅與齊壽山合譯《小約翰》,就是在公園茶室完成的。前後約一月餘,魯迅幾乎每天下午去公園茶室譯書,直至譯畢。

魯迅筆下的茶,是一種茶外之茶

魯迅的日本好友內山完造,在上海四川北路開一書店,門口也置一茶桶。魯迅會見友人、出售著作和購買書籍時常去內山書店,他看到茶桶,十分贊同,多次資助茶葉,合作施茶。在1935年5月9日日記中他寫道:“以茶葉一囊交內山君,為施茶之用。”魯迅還託人從家鄉紹興購買茶葉,親自交與內山先生。魯迅逝世後,內山曾寫過一篇《便茶》的回憶文章,記述其事。

魯迅對喝茶與人生有著獨特的理解,並且善於借喝茶來剖析社會和人生中的弊病。魯迅有一篇名《喝茶》的文章,其中說道:“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這‘清福’,首先就須有工夫,其次是練習出來的特別感覺。”

魯迅筆下的茶,是一種茶外之茶

從魯迅先後的文章中可見“清福”並非人人可以享受,這是因為每個人的命運不一樣。同時,魯迅先生還認為“清福”並非時時可以享受,它也有許多弊端,享受“清福”要有個度,過分的“清福”,有不如無:“於是有人以為這種細膩銳敏的感覺,當然不屬於粗人,這是上等人的牌號。……我們有痛不屬於粗人,這是上等人的牌號。……我們有痛覺,……但這痛覺如果細膩銳敏起來呢?則不但衣服上有一根小刺就覺得,連衣服上的接縫、線結、布毛都要覺得,倘不空無縫天衣,他便要終日如芒刺在身,活不下去了”。 “感覺的細膩和銳敏,較之麻木,那當然算是進步的,然而以有助於生命的進化為限,如果不相干甚至於有礙,那就是進化中的病態,不久就要收梢。我們試將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較,就明白究竟是誰活得下去。喝過茶,望著秋天,我於是想不識好茶,沒有秋思,倒也罷了”。

魯迅筆下的茶,是一種茶外之茶

魯迅的《喝茶》,猶如一把解剖刀,剖析著那些無病呻吟的文人們。

題為《喝茶》,而其茶卻別有一番滋味。

魯迅心目中的茶,是一種追求真實自然的“粗茶淡飯”,而決不是斤斤於百般細膩的所謂“工夫”。

而這種“茶味”,恰恰是茶飲在最高層次的體驗崇尚自然和質樸。

筆下的茶,是一種茶外之茶。

魯迅筆下的茶,是一種茶外之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