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防禦 勿入「雷區」

科学防御 勿入“雷区”

“通過中央氣象臺實時監控可以看到,當下這個時節,全國範圍內每小時基本要出現上千次閃電,每天的閃電總數上萬次,甚至十多萬次。”中央氣象臺強天氣預報中心高級工程師田付友說。

今年入汛以來,強對流天氣多、強度強。作為汛期最常見的天氣現象之一,雷電以其猛烈的破壞力為人們所熟知。每年4至9月,尤其到了盛夏,是雷電天氣的高發季節,雷擊事故時有發生,威脅著人們特別是農村地區群眾的生命安全。

我國地處溫帶和亞熱帶地區,雷電活動十分頻繁。據田付友介紹,雷電活動與季節有著明顯的對應關係。早春之時,江南北部等地就能經常看到電閃雷鳴。隨著季節變化、氣溫升高,雷電出現的範圍越來越廣,六月至八月更是高發期。

田付友解釋,夏天,近地層升溫快,往往“下面暖、上面冷”,大氣層結極不穩定。一旦受天氣系統影響,部分地區再加上地形作用,就會形成對流,而強對流天氣的發生一般都伴有雷電。

而在冬季,大氣比較穩定,很難形成不穩定層結,很少出現強對流天氣。

在山地丘陵地區,複雜的地形會觸發局地強對流天氣,往往伴有電閃雷鳴。此時山地丘陵範圍的凸出點,如大樹、孤立的小山頭等,都是雷電青睞的目標。

雷電本身只是一種普通的天氣現象,之所以成為災害,是由於它在瞬間釋放的巨大能量對我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破壞。“就雷擊傷人來說,整體上是小概率事件。但是一旦發生,致災性都比較強。”田付友說。

據統計,雷電的受害者有三分之二以上是在戶外受到襲擊。在室外,雷電區域位置最高的導電物體會最先受雷擊,比如在樹下避雷十分危險,這已經成為常識。

雷電“惹不起”,人們可儘量選擇“躲”,而且要科學地“躲”。田付友提示,當雷電發生時,應儘量不要到室外活動。如果躲避不及,在室外遇到雷雨天氣,要儘可能地遠離山頂、水面或水陸交界處,更不能到孤立的樹木、高塔、廣告牌下躲雨;不要撐金屬傘柄的雨傘在雨中行走,遠離帶金屬部件的設施、建築,例如鐵軌、電線杆等;不能在雷雨中跑動,也不宜騎自行車,更不能騎摩托車。

在空曠的環境中,人本身就是“高體”。如果在戶外遇雷雨天氣,又來不及前往合適的地點躲避,應主動降低自己的身高,不要將自身置於整個環境的“制高點”,但也不能趴下或者躺下,最好選擇蹲下。對於戶外駕車的人們,可暫時到車裡躲一躲。

雖然雷擊傷人事件大部分發生在室外,但室內人員也要留心注意。田付友提醒,打雷時,要儘量減少電器的使用,可切斷暫時不用的設備電源,不要靠近帶金屬的電器部位,更不要把頭或手伸出窗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