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秀嶼區創成省級文明城區 綻放文明花奏響幸福曲

莆田:秀嶼區創成省級文明城區 綻放文明花奏響幸福曲

秀嶼區文化館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

莆田:秀嶼區創成省級文明城區 綻放文明花奏響幸福曲

埭頭鎮梨嶺十八進士家風禮堂吸引各界人士前來參觀。

道路整潔乾淨、景觀美化亮化、交通井然有序、市民素質明顯提升……8月22日,走在秀嶼城區街頭,處處湧動文明新風、散發文明氣息。前不久公佈的2015-2017年度省級文明城市(縣城、城區)名單中,秀嶼區榜上有名。

市民是城市文明的“代言人”,市民文明素質是文明城區考評的重要指標。自創建省級文明城區以來,該區著力實施優美環境育人、秀嶼精神塑造、文明素養培育、道德模範選樹等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十大工程,以道德模範、優良家風為引領,大力推進文明城市建設,努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塑造秀嶼的靈魂氣節,形成良好道德風尚。

典型引領 善行義舉暖心

秀嶼區啟動了首屆“最美基層人物”評選活動,通過初評選出11類、共550名道德模範人物,經過網絡投票,評選出最美人物99名和感動人物11名。至目前,該活動的網絡投票環節已經結束,即將產生2018年十大感動秀嶼人物。

道德模範選樹工程是該區實施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十大工程的一項重要內容。兩年來,該區已實現評選千名道德模範的目標,感動的力量在全區不斷傳遞。在榜樣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普通人積極踐行善行義舉。自6月7日“秀嶼志願者”微信公眾號平臺啟動以來,已有660多名志願者積極加入其中,共開展志願活動160多次,累計向社會提供志願服務時間長達3400多個小時。

“市民素質和道德水平的提高,是一個長期、漸進過程,必須長期引導、精心培育。”秀嶼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唐群英說,通過道德模範在各行各業的示範、帶動,組成宣講團,深入各個鄉鎮、學校、企業等,開展巡迴宣講活動,宣傳典型事蹟,傳遞社會正能量,營造學習道德模範、崇尚道德模範、爭當道德模範的濃厚氛圍,為成功創建省級文明城區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支撐。

該區東莊鎮石碼村村民陳元棋,因多次見義勇為,曾3次被省、市授予“見義勇為先進分子”稱號,2011年入選“中國好人榜”。他經常用“善為至寶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的做人準則去教育家人。陳元棋憑藉“中國好人”的金字招牌,還當起了調解員,成立了個人調解工作室,免費為村民調解糾紛、矛盾。受此良好家風影響,陳元棋一家人都熱心做好事。他妻子陳玉梅樂於助人,在2009年被評為莆田市“三八紅旗手”;他兒子陳曉暉在關鍵時刻救下落水小孩,在2010年9月被授予莆田市“見義勇為先進分子”稱號。

火海救人的“莆田最美媽媽”陳麗偵,省級“見義勇為先進個人”吳德榮……一大批可親可敬可信的道德模範、身邊好人,已成為該區的傑出代表,他們紮根於人民群眾之中,在平凡人生中堅守道德準則,以堅定的信念、勇敢的行為、默默的奉獻,向人們展示人性的真、善、美,引領社會文明風尚,傳遞社會正風正氣。

移風易俗 倡導文明新風

“倡導移風易俗、抵制高價聘金,相親喜洋洋、政府當紅娘……”8月17日,在該區開展的“相約七夕·愛在秀嶼”青年聯誼活動現場,記者看到LED顯示屏上不停滾動播放著這樣的宣傳語。

活動現場,一對男女嘉賓代表上臺,共同約定為移風易俗代言,共同倡導簡約,抵制高聘金、高聘禮。

今年以來,該區抓住當前全市上下鼓勵婚事新辦、抵制高價彩禮,樹立新型婚嫁觀的良好契機,舉辦相親大會、集體婚禮,圍繞群眾反映強烈的婚嫁大操大辦、高價彩禮問題,開展“講文明、除陋習、樹新風”為主題的移風易俗活動,破舊立新,倡導文明新風。

該區還積極發揮民間文藝社團作用,編排製作一批群眾喜聞樂見、寓教於樂的移風易俗主題文藝節目,演身邊人、說身邊事,不斷調動農民群眾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東莊鎮幹部職工與當地群眾自編自導自演的文明小戲《什麼叫面子》,網上觀看點擊量突破5萬人次;月塘鎮拍攝的移風易俗微電影《謝謝你的愛》,在微信朋友圈熱傳,騰訊視頻點擊量超過7萬次,引發多方關注和好評。婚事新辦等節儉辦事的新型婚戀觀已逐漸深入人心。

秀嶼區委文明辦主任戴建偉說,自該區開展倡導移風易俗活動以來,不僅讓群眾自願摒棄高價聘金、攀比炫富等陳規陋習,還注意引導群眾熱心公益事業,形成“不在鋪張浪費上搞攀比,而在興辦公益事業上比貢獻”的良好風氣。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春節期間,全區7個鎮148個村少辦酒席2.5萬多桌,少放煙花爆竹10萬多團,節省資金超過5000萬元,眾多愛心人士樂捐善款,助力教育、衛生等公益事業建設捐資1500多萬元。

注重細節 提升市民素質

8月22日一大早,有不少市民在該區市政廣場鍛鍊身體。廣場地面卻很乾淨、整潔,幾乎看不到垃圾。

“亂扔垃圾、雜物等,不僅給城市環境造成汙染,還有損城市文明形象。”正在散步的市民王餘敏說,每天早晚他都有來廣場鍛鍊的習慣,之前他發現有人亂丟垃圾、破壞環境,都會主動上前提醒,希望市民注意保護環境衛生、尊重環衛工人的勞動成果。不過現在亂丟垃圾的現象已經很少見了,他親眼見證了市民素質的提升。

“以前小區裡存在菸頭紙屑亂扔、小廣告亂貼亂畫、車輛佔道停放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小區的環境衛生和交通秩序。自文明城區創建工作開展以來,這些現象基本上沒有了,不僅小區更加乾淨整潔、居民文明意識普遍提升,鄰里關係也更加和諧了。”住在該區正鼎明珠的業主李志雄對整潔衛生的居住環境流露出喜悅之情。

如今,對於該區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環衛工人也感受頗深。“與過去相比,現在變化真的很大。”環衛工人陳青英是負責市政廣場一帶衛生保潔工作,她說,由於該廣場位於城區中心區域,人流量大、產生的垃圾也多,特別是夏季的晚上,乘涼的群眾多了,廣場上隨處可見塑料袋、餐巾紙等,每天清晨都要掃上好幾個小時,工作量比較大。而現在,幾乎沒什麼垃圾,大家都會自覺將垃圾丟進附近的垃圾桶裡,每天的清掃工作輕鬆很多。

“保護環境、遵守秩序、與人為善。我們的一個個行動,構成了城市儒雅氣質,是城市文明風景的一部分。”戴建偉說道。做文明人、說文明話、行文明路、辦文明事,該區群眾以主人翁的姿態自覺維護著城市文明,並從中受益。

傳承家風 弘揚傳統文化

文明是城市之魂,美德是修身之本。該區立足實際,打造埭頭傳統家訓書畫館、蚶山國學書院和東嶠珠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宣傳教育平臺,推動形成良好家風,不斷提升市民文明素質。

8月22日,一批胸佩黨徽、服裝整齊的鎮、村幹部來到該區埭頭鎮英田村的梨嶺十八進士家風禮堂,開展主題黨日活動。

這裡原是英田祠堂,為了更好地傳承優良的傳統文化,引導廣大群眾樹立良好家風,今年,埭頭鎮黨委政府將祠堂改造成家風禮堂,通過“家風楹聯”“傳家至寶”“治家良策”“名言警句”“清風峻節” “善行天下”“家傳戶誦”等10個展區,讓幹部群眾接受家風家訓教育。

近年來,該區讓好家規家風從“家”出發,開展好家規家風進景區、進公園、進校園等活動,以基地建設、精品工程、文化活動為抓手,深入挖掘、傳承弘揚家風家訓,推動全區形成廉潔自律、修身齊家、崇德重禮的良好風尚。

下一步,該區將繼續建設完成鹽業紀念館、民營醫療創業館、華僑創業館、康大和紀念館等教育基地,爭取做到每個鄉鎮至少建成一個教育基地,進一步激發基層文化活力,鞏固農村宣傳文化陣地,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

在文明創建活動中,該區還注重精神引領,著力提煉新時期“秀嶼精神”。“善謀善拼、克勤克儉、至孝至愛、開明開放”“清秀、靈秀、競秀”……該區通過制定方案、網絡徵集、彙總提煉,已初步確定10條較為成熟的“秀嶼精神”表述語。下一步,該區將開展徵文比賽、書法創作等活動,用文藝、文化作品等來詮釋最終確定的“秀嶼精神”,讓群眾傳唱“秀嶼精神”,通過“秀嶼精神”的感召,激發全區上下激情創業、紮根秀嶼的熱情,進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質,讓文明之花在全區開得更加絢麗多彩。(湄洲日報記者 陳豔豔 通訊員 張萍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