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如清流 莆田市志願服務活動活躍城鄉添溫暖

人之初,性本善。在中華民族的血脈裡,從古至今都奔流著善良的基因。近年來,莆田市秉承著“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在全市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志願服務活動,積極探索志願服務新模式。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把與生俱來的善心外化為實實在在的善行,讓城市充滿愛與善。

志願服務常態化

莆田醫務志願者走進居民家中義診

8月12日上午,莆田市城廂區醫院石厝健康志願服務隊開展以“關愛心臟 就是關愛生命”為主題的志願服務日活動。志願者們在鳳凰山媽祖義工志願服務站設立義診點,為周邊群眾免費體檢,並走進居民家中為老人義務體檢。據瞭解,自今年3月起,每月12日被定為石厝健康志願服務日。

在義診點,服務隊的醫療專家們耐心地為群眾測量血壓、血糖,答疑解惑,開展病情諮詢及診治,指導患者用藥,併發放心梗和心衰防治知識教育手冊等有關心臟健康的宣傳材料。以此喚起人們對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險因素——肥胖、高血壓、缺乏運動、營養失衡、吸菸等充分重視,鼓勵人們採取必要的控制和治療措施,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此外,志願服務隊還上門為年齡較大、不便出行的群眾入戶義診。“年紀大了,毛病也多,這次城廂區醫院志願者們入戶來檢查,我實在是太感動了!”在居民家中,正在進行心臟和血壓測試的90歲陳大爺說道。服務隊的醫生認真地為老人診查後,贈送了一個療程的藥品,並詳細交待其服藥方法,同時建議家屬定期為老人進行檢查。“平常沒有接受過類似於這種的正規檢查,這樣的義診活動為我們這些出入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了便利,既瞭解了自己的身體狀況,還增長了不少健康知識……”老人開心地說道。

據瞭解,本次活動發放健康宣教資料300多份,健康諮詢100餘人次,發放奧美拉唑、格列美脲、美託洛爾、二甲雙胍、板藍根、阿莫西林等常見藥品價值5000多元。接下來,城廂區醫院石厝健康志願服務隊將繼續用實際行動營造全社會尊醫重衛的良好氛圍,展示新時期醫務工作者奮發圖強的精神風貌。

扶危濟困 傳遞文明

仙遊農信社員工自發設立慈善基金捐資逾百萬元

筆者昨日獲悉,仙遊縣農信社計劃今秋開學前再次捐助25名貧困大學生、50名貧困中學生22.5萬元助學金。這是該社連續第4年開展“福萬通”慈善捐資助學活動。

在積極發揮農村金融主力軍作用的同時,仙遊縣農信社深入開展送金融知識下鄉、慰問孤寡老人、義務獻血、城市交通引導、愛心一日捐等各項文明創建活動,積極履行社會責任。2015年,該社全體員工以“幫困助學,造福民生,奉獻社會”為宗旨,自發捐資設立“福萬通”慈善基金,4年來,已累計為社會公益事業捐資逾百萬元。

該社在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同時,藉助農信系統員工自發捐資設立的“福萬通”慈善基金拓寬教育精準扶貧覆蓋面,弘揚“扶貧濟困 幫貧助學”的傳統美德,幫助寒門學子圓夢求學。2015年為29名貧困學子捐資14.5萬元,2016年為20名品學兼優、家境困難的學子每人一次性捐資5000元,2017年捐助資金22.5萬元,為75名品學兼優、家境困難的學子捐資22.5萬元。

據該社黨委書記林德勇介紹,在今年繼續為貧困生圓夢精準助力中,該社依託分佈全縣18個鄉鎮的34個網點尋找家庭困難、品學兼優的仙遊籍貧困大學生和貧困中學生75名,其中貧困中學生50名,每人資助2000元;貧困大學生25名,包括大學新生、在校本科生,每人資助5000元,並根據學生實際需求提供生源地助學貸款。

林德勇表示,扶危濟困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是現代社會的文明標尺;而公益代表了一個金融企業的責任心與社會擔當。資助貧困學生,是用愛心點亮孩子們的未來,鼓勵他們努力學習,用知識改變命運。設立“福萬通”慈善基金就是幫助困難群體,引導更多的愛心人士扶危濟困,傳遞正能量。

關愛留守兒童 調研鄉村振興

閩江學院學生來莆開展暑期志願服務

日前,月塘鎮東潘村黨群服務中心門前,30多名兒童與來自閩江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立德”調研實踐隊的5名大學生依依惜別,為期10天的“關愛留守兒童”趣味夏令營活動就這麼快結束了,東潘村小學生潘林娜有點難過,她不捨地說,“夏令營的時光過得真快,與大學生哥哥姐姐們一起學習很快樂、很難忘。”

10天前,東潘村迎來了閩江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立德”調研實踐隊的5名大學生志願者,他們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在此期間,該村30多名留守兒童與大學生們朝夕相處,學習《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國學啟蒙經典作品,學習音樂、象棋、簡筆畫等知識,還進行朗誦、唱歌、魔術、古箏等才華技能的素質拓展。

月塘鎮東潘村外出經商或務工人員較多。今年,該鎮與閩江學院對接,安排大學生進村開展實踐活動,為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提供愛心幫助。該實踐隊隊長白慧介紹,這次夏令營活動是一次讓留守兒童增長見識、磨練意志的好機會,有助於孩子們學會團結協作、吃苦耐勞,培養責任心和獨立能力,讓他們在沒有父母陪伴下,暑期生活依然精彩、有意義。

社會實踐期間,大學生志願者還進村入戶,深入當地生產生活,開展美麗鄉村建設調研,就如何突出鄉村地域特色、以生態文明引領鄉村振興蒐集第一手數據資料,並與村幹部和群眾一起打掃村道衛生、清理雜草、撿拾垃圾,助力美麗鄉村建設。(莆田文明網綜合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