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日军最恐惧的中国武器,其中近半数鬼子死在它的炮火下

抗战期间,日军最恐惧的中国武器,其中近半数鬼子死在它的炮火下

1931年,日军打开侵略中国的大门,制造了一桩桩的惨案。而相对于武器比较落后的中国人民来说,每一次战斗都打得是异常艰难、惨烈。而在那个战争年代,中国军工力量薄弱,没有研制生产高精端武器的能力,部队更多时候依靠的是大刀、老套筒、汉阳造等简陋的武器与敌人拼杀。虽然当时的民政府也引进了一批的精良武器,并根据自己的需要进地仿制,逐步批量生产。比如中正式步枪,就是在德国毛瑟步枪基础上进行仿制的中国版本。日本曾对中国的武器做出一些评价,其中最佩服的只有三种武器。

抗战期间,日军最恐惧的中国武器,其中近半数鬼子死在它的炮火下

一、捷克式ZB-26轻机枪

ZB-26轻机枪,首次诞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一种轻机枪,原产地捷克斯洛伐克,口径7.92MM,有效射程1500米,枪身上方有个20发的弹匣,可快速更换枪管,还可以单手提枪。这种枪在抗战的影视剧中都会经常中出现。据资料记载,1927年-1939年间,中国购买30249挺捷克式轻机枪,其中在中国仿造数量超过了7万多挺。这种枪的可靠性非常强,可应用于各种复杂的战场环境,更主要的它便宜而且实用,可以连续射击,保证了对日军实行大火力压制,这也成了小日本当时最害怕的武器之一。

抗战期间,日军最恐惧的中国武器,其中近半数鬼子死在它的炮火下

二、大口径迫击炮

1927年时间,正是清末军阀混战时期,先后就有不同型号的迫击炮在中国安家落户,因其实现抛物线射击,可炸伤掩体后的敌人,威力强大。各军阀们掌控的兵工厂也纷纷大展身手,对其进行仿制,其中就有60毫米、80毫米、82毫米、84毫米,甚至是150毫米的重型迫击炮。该型炮结构简单,便于维护保养,而且易于仿制,成本非常低,并且重量轻,可以分解成多个部件,由士兵背运行进。整个抗战期间,国军的火炮数量严重不足,正是这些迫击炮给日军造成了重大伤亡。据战后统计,整个抗战期间日军死亡人数就达48万人,其中大约五成就是被迫击炮消灭的。

抗战期间,日军最恐惧的中国武器,其中近半数鬼子死在它的炮火下

三、37毫米战防炮

PAK37战防炮由二战前德国纳粹分子研制的轻型牵引式反坦克炮,全重432公斤,最大射程4025米。抗战之初,这种炮大量装备到了中国军队,由于当时的工业力量薄弱,整个抗战期间只仿制了96门。虽然该炮在欧洲的战场上已明显落伍了,但是它装备的钨芯穿甲弹可以有效的击穿日本坦克,这对于中国军队来说已经足够了。凇沪会战中,装备了PAK37战防炮的国军共摧毁了17辆日军坦克和装甲车。随后,又同中国远征军奔赴缅甸战场,成为中国一方最重要的防御力量武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