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能青史留名,竟然因爲是偏心眼兒

她能青史留名,竟然因為是偏心眼兒

她能青史留名,竟然因為是偏心眼兒

鄭武姜是出了名的壞女人,壞就壞在長了一個偏心眼兒。她的兩個兒子骨肉相爭,全是她偏心造成的。

因偏心,鄭武姜被寫入《左傳》第一篇。

這個鄭武姜,也算是名門之後,他老爹是申國國君,他老公是鄭國國君鄭武公。春秋時期的女子,嫁作諸侯夫人的,史書往往取她夫君的諡(當然是在其夫死後)為第一個字,再取她父姓作第二個字,以此作為她的稱謂。

為什麼扯到偏心的話題呢?

且聽我慢慢道來:

鄭武姜共為鄭武公生兩個兒子,老大是鄭莊公,老二是共叔段。武姜生莊公時,胎位不正,是腳先出來,可把武姜給折騰壞了,差點兒因難產而死,不像現在,大不了剖腹產。當時,分娩時孩子腳先出來的叫“寤生”,因此這孩子也就被取名寤生。

武姜因為生寤時差點丟了性命,所以不喜歡這個兒子,據《左傳》記載:“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寤生,遂惡之。”這樣的理由也挺奇葩的,按理說這對母子經過了鬼門關,彼此的感情更深才對,但武姜就是討厭這個兒子。

既然不喜歡,那就再生一個,三年後,武姜與鄭武公生二胎,這次生產比較順利,她給兒子取名為段。她喜歡段,因為“段生易”,對於武姜而言,容易生的就喜歡,難生的就不喜歡,額……當孃的喜歡誰不喜歡誰,好像也不需要什麼理由。

武姜不喜歡這個大兒子,而喜歡小兒子段。她便給鄭武公吹枕頭風,想立小兒子段為太子。但鄭武公做事講規矩,秉承立嫡以長的周禮,還是立大兒子寤生為繼承人。

鄭武公死後,寤生即位,就是鄭莊公。武姜便請求莊公,將制地賞給段作采邑。

制地在今河南滎陽縣汜水鄉,即大名鼎鼎的虎牢關,易守難攻,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莊公當然不情願,便對武姜說:“制邑形勢險要,從前虢叔就死在此地。還是換一個別的地方吧。您說哪個,就給哪個。”

於是,武姜又改請將京封給給段作采邑。京在今滎陽東南二十里,也是鄭國的大城市。

這時,有大臣說:“把京這麼大的地方封給段,於國不利。”鄭莊公回答道:“武姜欲之,我弗敢奪也!”畢竟不敢違抗母親的命令,於是段便到了外地,臨走前估計武姜跟他說了些什麼特稿哥不知道。但是,我們知道,他在封地厲兵秣馬二十年,準備跟母親裡應外合,奪取王位。

鄭莊公呢,早知道母親偏向弟弟,也早就知道母親和弟弟欲圖謀不軌,但下臣勸他早點解決二人時,他甩出一句千古名言:“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最終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段在京經營二十多年,鄭莊公輕輕鬆鬆便把弟弟打敗了,在班師之前,他命人把母親趕出城,並說:“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母親再毒辣也是母親,後來,善良的莊公不再記恨,並且非常想念母親,就想了一個變通的辦法,挖了一個隧道,在地道里蓋了房子,算是“黃泉”。然後,母子“黃泉”相見,抱頭痛哭,相互原諒了。

說血濃於水也好,說武姜最後沒有辦法不得不向大兒子低頭也罷,終歸是個好結局。

還有一個故事,也是帝王家的“偏心眼爛事兒”。不知咋了,這有錢有勢人家的女人,心都長得有點偏,也都特別自戀,總想對任何事指手畫腳。

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的母親杜太后,就是個這樣的偏心母親,因為她的偏心,害死了自己的大兒子趙匡胤。

我們都知道,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做了皇帝。按古代律法,皇位的合法繼承人是嫡長子,可杜太后臨終時硬是留下遺詔,要求傳位給她小兒子趙光義。

百善孝為先,趙匡胤雖不願意卻也無可奈何,誰不想把皇位傳給自己的親生兒子?自己的兒子也並沒有人品上的問題,年齡也適合繼承皇位,可母親偏心他也沒辦法,又狠不下心誅殺親弟弟,只能採取拖延戰術。可趙光義等不了啊,於是,就有了著名的斧聲燭影事件,趙匡胤暴斃,死因不明,很大可能是趙光義弒兄篡位。

生活中,不少人說父母偏心公婆偏心,如果跟杜太后一比,神馬都是浮雲;如果再比比鄭武姜,連浮雲都不是。

鄭武姜杜太后們的偏心,可以攪動乾坤,血流漂櫓;尋常人家婆婆媽媽的偏心,也只不過攪屎棍一根,造成暫時隔閡而已。

勸一句當爹做孃的人,您的公平,是家人至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