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興和議是宋金符離之戰被迫形成的嗎

隆興和議是宋金符離之戰被迫形成的嗎

趙汗青

關於“隆興和議”細節,知道的人較少。皖北晨刊上曾有學者旁證博引大量史料刊登過詳細內容。

為何形成的“隆興和議”?這源自於宋金時的那場著名的“符離之戰”。

宋高宗紹興十一年(1141年),宋金雙方東以淮河中流為界,西以大散關(陝西寶雞西南)為界達成“紹興議和”,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海陵王正隆六年)九月,金海陵王再次南下侵宋。十一月,海陵王在政變中被部下殺死。侵宋金軍北還。宋軍乘機收復了兩淮失地。

金世宗完顏雍即位後,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穩定自己的統治,確定了與南宋議和的方針。而此時的南宋,高宗趙構做了太上皇,孝宗趙昚剛剛即位。孝宗素有恢復中原之志,對議和不抱積極態度,正厲兵秣馬,準備北伐。

金世宗完顏雍決定運用以武逼和策略。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金大定二年)十月,金世宗任命紇石烈志寧為左副元帥,並派其趕赴宋金前線。十一月,任命左丞相僕散忠義居南京(今河南開封)總攬軍事,節制諸軍。

紇石烈志寧駐軍睢陽(今河南商丘市南),負責直接指揮對宋作戰。志寧已制定出作戰方案,擬派完顏王祥取蔡州(今河南汝陽)、完顏襄攻潁州(今安徽阜陽)。又奉僕散忠義之命,向南宋樞密使張浚發出照會:“可還所侵本朝內地(即南宋所收復的兩淮失地),各守自來畫定疆界,如必欲抗衡,請會兵相見。”(《金史·僕散忠義傳》)張浚復書紇石烈志寧曰:“疆場之一彼一此,兵家之或勝或負,何常之有?當置勿道。”(《金史·僕散忠義傳》)張浚也在盱眙(今江蘇盱眙)、濠州(今安徽鳳陽)、廬州(今安徽合肥)等地部署重兵備戰。

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金大定三年)農曆五月初七,南宋先於金軍發動進攻。是日,南宋樞密使、江淮宣撫使張浚將都督府設在盱眙,指揮十三萬人馬越過淮河北伐。宋軍兵分兩路,西路由淮西招撫使李顯忠率領自濠州(今鳳陽)渡淮至陡溝(今固鎮東澮河支流)攻靈壁,東路由御前諸軍都統制邵宏淵率領自泗州攻虹縣(今泗縣)。

李顯忠率領的西路軍進展較為順利。戰前,李顯忠暗中策反了靈壁守將、金右翼軍都統蕭琦做內應。蕭琦卻臨陣背約,用柺子馬來阻擊,被李顯忠擊敗。蕭琦背靠城池列陣抵抗。李顯忠率將士與之鏖戰,再次將其擊敗。蕭琦落荒而逃。李顯忠入城宣佈不戮一人,遂收復靈壁。

邵宏淵率領的東路軍圍虹縣而未下,李顯忠率部往援,派遣靈壁降卒前往曉諭,金國貴戚周仁及蒲察徙穆皆出城受降,虹縣遂克。

“宏淵恥功不己出,會有降千戶訴宏淵之卒奪其佩刀,顯忠立斬之,由是二將不協。”(《續資治通鑑》)

五月十四日,李顯忠兵臨宿州城下。金宿州防禦使烏林答剌撒、萬戶溫迪罕速可、裴滿婁室沒有遵守金左副元帥紇石烈志寧堅守待援的命令,出城與顯忠交戰。顯忠敗之,斬其左翼都統,消滅和俘虜金兵數千人,追敵二十餘里。宋軍隨即包圍宿州城。李顯忠讓士兵閉營休整一天。顯忠約邵宏淵共議攻城之計,準備攻城。邵宏淵不配合。

十六日,宋軍發起猛烈攻擊,金兵頑強抵抗。李顯忠麾下將領王珙攻城時戰死。將領楊椿率兵登上城牆打開北門,宋軍遂攻入城中。邵宏淵看到城門洞開,怕李顯忠奪得全功,方率部渡過護城河登城。宋軍在巷戰中殲敵數千,俘虜八十多人,遂收復宿州。

捷報傳來,宋孝宗親手起草嘉獎令:“近日邊報,中外鼓舞,十年來無此克捷。”(《齊東野語》南宋周密)論功行賞,“顯忠進開府儀同三司、淮南京畿京東河北招討使,宏淵進檢校少保、寧遠軍節度使、招討副使。”(《齊東野語》)是時,李顯忠的聲望已高出邵宏淵。

李顯忠收復宿州時,宿州倉庫中,尚有黃金三千餘兩,白銀四萬餘兩,絹一萬二千匹,錢五萬緡,米、豆糧食共六萬餘石,布袋十七萬條,衣絛、棗、羊各一庫,酒三庫。李顯忠放縱親信部屬,恣意搬取,所剩下的才用來犒賞將士。三個士兵共獎賞一貫錢。由於封賞不厚,士兵們氣憤地說:攻下宿州獎賞三百文錢,攻下南京(今開封),必須要獎賞四百文錢。出去作戰時,均把賞錢丟棄到宿州城外的護城河裡(參見《齊東野語》)。從這以後,軍營裡瀰漫著憤世嫉俗的不滿情緒,官兵鬥志銳減。

十八日,張浚令邵宏淵受李顯忠節制。邵宏淵不服,復改命邵宏淵與李顯忠分統所部。因此,造成軍無統帥,各自為戰的局面。

此時的李顯忠已被眼前的勝利衝昏了頭腦,產生輕敵情緒。佔領宿州之後的連續幾天裡,整日與一幫親信及金降將括裡、紥八等置酒高會。得知金左副元帥紇石烈志寧帶領萬名精兵自睢陽(今商丘)日夜趕來宿州的情報,李顯忠牛哄哄地說:“當令十人執一人也。”(《金史·紇石烈志寧傳》)括裡提醒他:這個紇石烈志寧乃完顏宗弼(金兀朮)元帥最為器重的部將兼愛婿,智勇雙全,絕非浪得虛名,不可小覷。顯忠不以為意。

二十日,紇石烈志寧趕到宿州,把兵力作了周密的部署:在宿州城的西面遍佈旌旗,設為疑兵;三猛安兵駐紮在宿州城的南面;自領大軍駐紮在宿州城的東南面,阻隔其歸路。

是日,張浚以盛夏人易疲乏為由,急召李顯忠等班師。李顯忠接到此命令時,正與紇石烈志寧交戰,一時無法脫身。紇石烈志寧萬名精兵被李顯忠擊敗。

此時,金河南副統孛術魯定方奉命從南京率領十萬步騎兵也趕到了宿州增援。拂曉,孛術魯定方部迫近宿州城下,並擺出一個大陣列。顯忠出城與之戰,孛術魯定方敗走,死於陣中。不久,金兵又增兵來攻,李顯忠約邵宏淵出兵合力夾擊,邵宏淵作壁上觀。金兵被李顯忠用強弩射退。邵宏淵陰陽怪氣的對士兵們說:“當此盛夏,搖扇於清涼猶不堪,況烈日中被甲苦戰乎?”(《宋史·李顯忠傳》)邵宏淵的消極情緒感染了周圍的士兵,致使軍心動搖,鬥志銳減。

二十一日,李顯忠登上城樓嘹望,發現城西戰旗獵獵,漫山遍野。便認定金軍的主力在城西,城東、城南兵少不足為慮。於是,親率數萬步騎兵出城南,手執盾牌,背城列陣,並於陣前佈設行馬護欄以阻擋敵騎兵。另派一名將領帶三千士兵從東門殺出以繞到金兵的背後攻擊,被金萬戶蒲查擊敗。處於右翼陣列的金萬戶夾谷清臣作為先鋒,首先摧毀李顯忠設置的行馬,接著與宋兵短兵相接廝殺。李顯忠孤軍力戰百餘合,殺金左翼都統及千戶、萬戶,斬首金兵五千餘人。最終沒能阻擋住敵人的衝擊,陣容開始混亂,隨即潰敗。金兵乘機追殺至城下。這天晚上,顯忠準備處斬臨陣脫逃的將領以嚴明軍紀,統制常吉害怕被殺投降了金兵,把宿州城中的虛實全部告訴了金人。

二十二日,李顯忠率其全部主力出城與金兵決戰。宋軍把騎兵作為前鋒,以五六千騎兵為一方陣,步兵跟在騎兵的後面,協同向前攻擊。紇石烈志寧令萬戶夾谷清臣率部迎戰。宋兵與夾谷清臣部相遇,陣列被夾谷清臣的騎兵給衝散。宋兵調頭往宿州城裡奔跑,夾谷清臣部追著攻擊。宋軍再次大敗。金兵各路大軍隨機追殺。逃兵相互踩踏,殭屍相枕,奪門而入。因城門堵塞,遂攀城而上。金兵從護城河外用弓箭射之,大多墜落死於城牆之下。此役,宋軍有一萬五千騎兵、三萬多步兵被殺。

半夜,中軍統制周宏擂鼓大呼,謊說敵人來了,與邵宏淵之子邵世雄等各率所部逃遁。隨後殿前司馬軍統制左士淵、統領李彥孚等也各率所部逃遁。殿司前軍統制張訓通、馬司統制張師顏、池州統制荔澤、建康統制張淵知道邵宏淵與李顯忠不和,難成大事,也各率所部逃遁。

二十三日,金人乘虛再次攻城。李顯忠竭力防禦,斬首二千餘人,屍體已把宿州城的羊馬牆填平了。城的東北角,已有二十多個金兵登上城牆。宿州危在旦夕。李顯忠從軍士手中奪過一把大斧一陣猛砍,才把金兵擊退。顯忠曰:“若使諸軍相與掎角,自城外掩擊,則敵兵可盡,金帥可擒,河南之地指日可復矣。”(《宋史·李顯忠傳》)邵宏淵對李顯忠說:“圍城金兵又增二十萬,如不撤退,後果將不堪設想。”李顯忠知邵宏淵無固守之志,宋軍援兵又遙遙無期,僅憑自己所部孤軍守城已不可能,嘆曰:“是老天不讓收復中原吧,為什麼這麼不順呢!”遂於當夜放棄宿州,從北城撤出。金左副元帥紇石烈志寧復取宿州。

金軍派萬戶夾谷清臣、張師忠等跟蹤追擊。追到古符離集(今宿州北20裡)時,宋師大潰,“器甲資糧,委棄殆盡。士卒皆奮空拳,掉臂南奔,蹂踐飢困而死者,不可勝計。”(《齊東野語》)金人乘勝斬首四千餘級,獲甲三萬。至五月二十四日止,歷時十八天的北伐以宋軍慘敗而告終。

此次北伐,是南宋建立以來罕見的主動性戰略進攻,因時機選擇上不當,主帥指揮不力,主將失和,獎賞不厚等因素導致功敗垂成。由於當時宿州與符離縣是州縣同城,北伐最後時刻宋軍又潰師於古符離,故史上把這次北伐稱之為宋金“符離之戰”。

符離之戰對宋孝宗恢復中原的圖謀是個沉重打擊。在投降派的壓力下,宋孝宗不得不派使臣向金求和。此時,金左副元帥紇石烈志寧又乘機渡過淮河,攻取南宋盱眙、濠州、廬州等地。南宋在接連失敗的情況下,被迫同意金提出的議合條件。大定五年正月,雙方議定:在“紹興議和”確定邊界的基礎上,南宋割讓海州(今連雲港)、泗州(今江蘇盱眙)、唐州(今河南唐河縣)、鄧州(今河南鄧縣)、商州(今陝西商縣)、秦州(今甘肅天水市)給金朝。宋對金稱侄皇帝,不再稱臣。每年向金貢獻銀、絹二十萬兩匹。

這一年恰是宋孝宗隆興二年,故史稱“隆興和議”。“隆興和議”以後,金宋之間四十多年沒有發生大的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