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爲何會有個著名景點宋王臺

香港為何會有個著名景點宋王臺

趙汗青

宋王臺(宋皇臺)是香港的一個著名景點。

宋王臺在香港的舊啟德機場之客運大樓(土瓜灣)原來的位置上,原來有一座高度35米的山峰,名叫“聖山”,它的周邊約606米,三面環陸地,東臨九龍灣。

1278年,歷史上,南宋末年,蒙古軍隊大舉南侵,攻佔了臨安。宋度宗之長子恭帝被俘,而度宗另一兒子益王則被朝臣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等人擁立為帝,、端宗,其弟被封為衛王。兇悍的蒙古大軍依舊窮追不捨,結果兩小末代皇兄弟端宗趙昰和趙昺被元朝軍隊相逼南逃避難,被迫流亡。在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等人護送下,他們經過海路先後途經泉州、潮州、惠洲、廣州等地,最終逃至九龍官富場(即今九龍城附近),在此建立行宮。殘酷的蒙古大軍仍死纏不放,繼續追逐到底。故他倆與隨行官員經淺灣(即荃灣)、秀山等地再次逃亡。途中,途經香港九龍半島的一座山。他們曾到了山上一塊估計約有300公噸的巨巖休息。後來,他們遇上颶風,端宗沉溺得病,最終在碙州(香港大與山)駕崩。衛王隨即繼位,是為昺帝,隨後轉至新會崖山。祥興二年(1279年),漢奸張宏範率水陸兩路直逼崖山。南宋殘軍與元軍在新會崖門海域,展開了一場歷時20多天的大海戰,雙方投入兵力數十萬,動用戰船2千餘艘,最終宋軍全軍覆沒,丞相陸秀夫背著年僅9歲的皇帝趙昺蹈海殉國,趙宋王朝就此滅亡!

張宏範立碑於崖山,上刻“張宏範滅宋於此”。後有人在碑上加了一個“宋”字,變成了“宋張宏範滅宋於此”,活脫脫地勾畫出了這個漢奸的醜惡嘴臉。宋王朝就是亡於漢奸之手啊!

(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新會縣誌》) 宋軍的連環船陣就係在這海中的奇石上。明代《崖山志》記載:“張公世傑用鐵索自崖山貫奇石而鎖之,以遏元師者也。”但最後宋軍大敗,丞相陸秀夫揹負帝昺在奇石邊蹈海殉國。要研究這場海戰的確切位置,奇石留給了後人最重要的方位標誌。奇石還成為宋朝滅亡的物證,郭沫若作有“崖門一石興亡史”(《訪新會》)、“危石猶存宋帝蹤”(《崖門》)等詩句。 這奇石是“奇”,被越傳越神奇,慢慢變成是陸秀夫背帝昺登上奇石之上跳海。我們設身處地思考,當時有沒有這種可能和必要。這顯然是民間傳說,文藝作品強調渲染,樹立高大形象,似乎這樣可以更悲壯動人、更顯英雄氣概。

再後來附近的民眾在那塊可以容納50多人的巨巖上,刻上“宋王臺”三個漢字。

明代成化時,廣東提學僉事趙瑤看了奇石刻字後,作《登崖山觀奇石詩》:

忍奪中華與外夷,

乾坤回首重堪悲。

鐫功奇石張宏範,

不是胡兒是漢兒。

但也有傳聞宋王臺其實是皇的代替字,改名的原因是因為本地人不想激怒元朝的皇帝,所以碑的本身是皇字而非王字。另外亦都有一傳聞說再一開始就是宋王臺,並沒有改變。

早在19世紀末期,有人在宋王臺聖山採石作建築材料,對宋王臺古蹟構成威脅。立法局華人議員何啟支持九龍城居民發起的保存宋王臺運動,1898年8月15日在立法局提出動議,要求政府立法保存宋王臺古蹟。1899年,立法局通過《保存宋王臺條例》,禁止在宋王臺聖山採石。在20世紀初期,政府接受中國籍商人的捐款,環山築成石基,建成一個公園。這塊巨巖下面平滑,一半枕在山頂生成的大石上;其餘一半空虛,祇由一顆小石卵支撐。

在香港日治時期,啟德機場需要被擴建成兩條交叉跑道。在1943年1月9日,由日本的宇津木法師領導祭祀,然後經多次爆破,炸燬了整塊巨巖,連帶在宋王臺後方的珓杯石名勝亦一併炸燬。工程尚未完工,日本已宣佈投降,由港英政府把岩石殘骸整修,重刻宋王臺三字,移到新建的宋王臺公園展覽,在1960年開放。現在所見到的尺寸是原來的3分之1。隨著機場已經遷往赤鱲角,近年有消息傳出,香港政府計劃把宋王臺遷移回原址,並建造假石,回覆原貌。

戰後初期,在香港居住的宋室後人會在宋王臺附近的酒樓舉行祭祀,並在會場擺放宋恭帝及宋帝昺的畫像。

此外,昰昺二帝南逃期間,帝昰母楊太后(並非宋真宗的楊淑妃,而是宋度宗的楊淑妃)以愛女晉國公主同行,後墮海溺斃,屍身找不回,於是為其鑄造金身,葬於今九龍城區,人稱“金夫人墓”,後來由於該址興建了聖三一堂,“金夫人墓”也隨之湮沒。

九龍宋皇臺遺址碑記宋王臺公園有一石碑刻有《九龍宋皇臺遺址碑記》,碑文如下:

宋皇臺遺址在九龍灣西岸,原有小阜名“聖山一者。巨石巍峨,矗立其上,西面橫列元刻‘宋王臺’榜書,旁綴「清嘉慶丁卯重修」七字。一九一五年,香港大學教授賴際熙籲請政府劃地數畝,永作斯臺遺址,港紳李瑞琴贊襄其事,捐建石垣繚焉。迨日軍陷港,擴築飛機場,爆石裂而為三,中一石摩崖請字完整如故。香港光復後,有司本保存古蹟之旨,在機場之西南距原址可三百尺,闢地建公園,削其石為長方形,移實國內,藉作標識,亦從眾意也。考臺址明、清屬廣州府新安縣,宋時則屬廣州郡東莞縣,稱‘官富場’。端宗正位福州,以元兵追迫,遂入海,由是而泉州而潮州而惠州之甲子門,以景炎二年春入廣州。治二月,舟次於梅蔚,四月進駐場地,嘗建行宮於此,世稱「宋皇臺」。或謂端宗每每慈息於石下洞中,故名,非所知矣。其年六月,移蹕古塔。九月如淺灣,即今之荃灣也。十一月元兵來襲,乃復乘舟遷秀山。計駐於九龍者,凡十閱月焉。有宋一代,邊患迭興,西夏而外,抗遼、抗金、抗元,無寧歲。洎夫末葉,顛沛蒙塵,暫止於海水筮一隅,圖匡復興。後此□山,君臣所踐履者,同為九州南盡之一寸宋土,供後人憑弔而已。石刻宜稱‘皇’,其作‘王’,實沿元修宋史之謬,於本紀附二王,致誤今名。是園曰‘宋皇臺公園’,園前大道曰‘宋皇臺道‘’,皆作‘皇’,正名也。方端宗之流離播粵也,宗室隨而南者甚眾,後乃散居各地,趙氏譜牒,彰彰可稽。

抑又聞之聖山之西南有二王殿村,以端宗偕弟衛王囗同次其地得名。其北有金夫人墓,相傳為楊太后女,晉國公主,先溺於水,至是鑄金身以葬者。西北之侯王廟,則東莞陳伯陶碑文疑為楊太后弟楊亮節道死葬此,土人立廟以祀昭忠也。至白鶴山之遊仙岩畔,有交椅石,據故老傳聞,端宗嘗設行朝以此為御座雲。是皆有關斯臺史蹟,因並及之,以備考證。

一九五七年歲次丁酉冬月,新會簡又文撰文,台山趙超丹書(宋室後人)。而選材監刻,力助建碑,復刊行專集,以長留紀念者,則香港趙族宗親總會也。

一九五九年香港政府立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