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故事」爸媽,再不陪我,我就要長大了

前幾天,我看了一部微電影,關於一個失去陪伴的孩子怎樣長大的故事。

電影一開始,是個小男孩正帶著奶聲奶氣的鄉音,在自己刷牙、吃飯。

他攢了很多粉筆,五顏六色的,長的短的,一有空就不知道在地上畫些什麼。

每到了飯點,家裡的奶奶就叫他回去吃飯。奶奶很疼他,每次都竭盡她所能準備一桌子好菜。可是奶奶不知道粉筆的用途,只當是孩子的貪玩。

這些粉筆是他的愛物,每次用完,他都將它們細細地藏起來。

其實他藏著很多奶奶不知道的心事。有同學當面霸凌他,肆無忌憚地把他當做跳馬,因為“他家沒有父母在”。

孩子們用最大的惡意對待他。他很想反駁,可也只是默默地讓人推倒。

男孩在用粉筆塗塗畫畫的時候,來來往往被父母牽著的孩子,幸福得讓他移不開眼。

終於等到了兒童節那天,父母打來了電話。奶奶卻告訴他,父母給了錢,可以買今年的蛋糕,但仍要在外工作。

男孩拿著粉筆跑過家門口的麥田,他終於拿起畫筆,把心裡頭沒畫完的那幅畫畫完。

那藏了好久的畫筆,其實只是為了在大地上畫出了父母的模樣。當他想念父母的時候,就把父母的樣子畫下來,然後躺在他們中間,拉著他們倆的手。

在那樣溫厚溫暖的大地上,他只想在父母的陪伴下長大。

黃澄澄的麥田裡浮現出他的想象,粉筆畫成的爸媽成了現實,一家三口漫步在田埂上。

說實話,這個微電影拍的不是太精緻,甚至小演員的普通話都不是太利索。但因為是真實的故事,認真而倔強的眼神令人心疼。

在小男孩的粉筆畫裡,他沒有在父母的手上畫上禮物,只畫了氣球和風車——我不希望你給我帶什麼禮物,只希望你能夠回來陪我靜靜地玩耍一個下午。

每個孩子都想和父母一起分享童年,但父母似乎永遠在面對成年人的疲憊世界。

這些在努力打拼的父母們,正拼盡全力給孩子買最好的玩具、買輕奢品牌的寶寶裝、送孩子去高級的補習班、最昂貴的遊樂場。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想說的只有:爸爸媽媽,你再不陪我就長大了

每個人小時候都有過夢想的爸爸媽媽,或許千姿百態,但每個孩子夢想的父母都在一個方面是相通的——他們陪伴我度過了成長的每一個漫漫長夜。

陪伴很溫暖,它意味著在這個世界上有人願意把最美好的東西給你,那就是時間。

孩子需要陪伴的時間是很有限的。等他懂事了,哪怕你想陪伴他,他也不願意了。錯過的時光是未來的任何時期都不能夠彌補的。

有一個詞叫“孩子的幸福感”,父母缺席的孩子會有自己的幸福感嗎?

可能會有,但是必定要多走一些曲折的道路。他們要通過其他的途徑去了解愛是什麼,但文學、藝術作品所描繪的愛往往超脫於現實,紙上得來終覺淺。

實際上,有理論證明,幼年與父母有親密關係的孩子,長大後與人的親密度也高。那些在在父母的陪伴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早已潛移默化地學會了怎麼去愛。

他童年和父母的相處模式可能會被原封不動的照搬到他未來的幸福生活。

粉筆應該是讓孩子畫出瑰麗的未來藍圖,而不是彌補父母的缺席。為了不讓父母的陪伴只存在於孩子的畫作裡,筆下文化就呼籲大家給孩子每天一小時優質的深度陪伴。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多騰出一點時間看看孩子的世界吧,趁陽光正好,趁微風不燥,趁他還未長大,趁你還未變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