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牛”的河:历时10年,削平了1250座山头,堪称世界奇迹


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历时10年从太行山腰修建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

在那个当时机械并发达的年代,林州人民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

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据计算,如果要把建渠的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在山西省境内的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截流,将漳河水引入河南林县。要引漳入林,林县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如资金困难,粮食缺乏,技术等。

在动工之前,林县县委打算动工7万,每人1米,大干3个月即能通水,但实际开工才发现,领导、劳力、技术力量分散,漫山放炮,有的挖错了渠线,有的炸坏了渠底,关键部位的工程迟迟拿不下来,而且工程质量,安全都没有保证,特别是开凿到山西段,群众意见很大。

"白天黑夜炮声不断,碎石满天飞,毁了树,砸了瓦,牲口吓跑了,房也震裂了"。 原想着几个月就可以完成,这才林县县委才清醒地意识到,这么浩大的一个水利工程,必须要打持久战。

大家找不到住的地方,便睡在山崖下,石缝中,薅把茅草当铺草,真是铺地盖天。在10年的修渠中,住地再难再苦,可是整个工地上没有任何人用修渠的钱盖过一间房子。民工们带着家里的铁镢、铁锹、小推车上了工地,用这些原始的劳动工具,修建出了堪称奇迹的工程。

红旗渠修建10年当中,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在这项这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工程中,也锻造了气壮山河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