弼馬溫並不是小說杜撰,真實歷史中確有其事,後又發展出新意義

原文標題:《弼馬溫並不是小說杜撰,真實歷史中確有其事,後又發展出新意義》

熟悉西遊故事的朋友都知道,齊天大聖孫悟空有一個軟肋,就是“弼馬溫”,不懂天庭官階的孫猴子以為看馬是一個很厲害的官,因為所有天庭的馬都歸他管。但是後來才知道,這是個天庭後勤保障部裡一個特別不起眼的官職。

弼馬溫並不是小說杜撰,真實歷史中確有其事,後又發展出新意義

都說藝術是對真實生活的抽象,不知道大家曉不曉得弼馬溫這個名頭真正的來頭?有個臺灣的學者認為,在古代的時候,猴子和馬的關係非常緊密。這位叫做邢義田的學者,說這兩種動物的關係主要是在防疫方面。

弼馬溫並不是小說杜撰,真實歷史中確有其事,後又發展出新意義

在古代尤其是明朝,馬是地位的象徵,通常都是有官位、有錢人才能買得起馬,養得起馬。但是牲畜和人一樣遇到病菌會生病,非常害怕遇到瘟疫,不幸遇上的話,家裡的馬都得玩完,不管花多少銀兩醫治,也不管是什麼品種的馬,就連珍貴的汗血寶馬都跑不了。這時候古代中國人的想像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北魏時候傳下來一個方子,給馬廄配個猴子,就能預防相關疾病。

弼馬溫並不是小說杜撰,真實歷史中確有其事,後又發展出新意義

猴子有防疫的功能嗎?這個問題很難解釋,畢竟還是有一定效果的,不然也不會傳這麼多年。而且在明朝著名的中醫著作《本草綱目》中,李時珍就非常相信。在這本書中,非常明確的說,養馬的時候,把猴子的糞便和草料拌在一起,給馬吃下去就行。聽著就像口服的疫苗一樣,馬吃了就能免疫。李時珍還非常支持“弼馬溫”的說法,他主要是將醫學和漢語言音韻學結合並作出的推論。他說弼馬溫如果從口語角度來考慮的話,很像是一句話的減縮版:讓馬躲避瘟疫。如果加上孫悟空的“猴設”,就是猴子讓馬能夠躲避瘟疫。他認為雖然一個成精的猴子是小說家杜撰出來的,但是讓孫悟空看馬,而且授了一個官職,非常符合中醫理論。

弼馬溫並不是小說杜撰,真實歷史中確有其事,後又發展出新意義

猴子和馬的關係真的很密切嗎?傳說也好中醫驗方也罷,雖然猴子就這樣和馬建立了牢不可破的關係,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適合猴子生存,華夏大地有一個地區叫做北方。下雪的北方,在這樣的地方,猴子一定會被凍死,或者得感冒而死,或者得肺炎而死。但是人們還是相信猴子能夠嚇跑瘟神,於是就在馬廄的柱子上刻一個猴子。那意思就是:真的我沒有,假的也能嚇死你。

弼馬溫並不是小說杜撰,真實歷史中確有其事,後又發展出新意義

在更冷的地方,軍隊為了讓戰馬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還專門搞出了一個“便攜版”:用畫在木板上的猴子代替雕刻的猴子像。這種做法被日本學去了,崇拜中國文化的他們什麼都能學走,在文獻中很多流傳至今的日本書畫作品中,猴子被拴在馬廄的柱子上。

弼馬溫並不是小說杜撰,真實歷史中確有其事,後又發展出新意義

後來隨著時代更替和文學發展,馬和猴子在一起又產生了新的語義聯繫。應該有不少的朋友知道,中國有一句俗語,那就是“馬上封侯”,意思無非就是能夠通過努力,或者憑藉運氣,能夠實現加官進爵和走馬上任夢想。為了討個吉利和討個彩頭,人們就把馬和猴子雕刻在了一起,讓各種形態的猴子騎在馬上,這樣就方便大家一眼就能辨認出“馬上封侯”的寓意。說到這裡,不能不佩服古人的文學藝術和文字功底,這都能聯繫在一起形成新的寓意。

弼馬溫並不是小說杜撰,真實歷史中確有其事,後又發展出新意義

這種形象的吉利的寓意也流傳到了喜歡馬的遊牧民族中。在西北和蒙古的考古發掘中,就發現了不少這樣的擺件、畫像等等。看來西遊記中,很多人物和劇情設計並不是瞎編的,至少孫悟空當馬官這個安排是有理有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