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控制了中亞就控制了世界?

單蓴de噯


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但其實不盡然。

這個說法來自英國地理學家、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他於1904年在一次演講中提出。他把歐亞大陸視為“世界島”,而中亞位於“心臟地帶”,因此誰控制了這一地區,顯然就控制了東西方交通的要道。

這種講法充分看到了中亞在地理位置上的價值所在,但是過度誇張了中亞以及歐亞大陸在全球發展中的作用。畢竟,麥金德演講當時還是以大英帝國為中心的,並沒有充分考慮與認識到後來美國的崛起。另外,海運的迅猛發展,恐怕也完全超出麥金德的預料。

歷史上,美國並沒有控制過中亞,也沒有控制過高加索與東歐,但照樣成了超姐大國與世界霸權。這說明世界性的超級大國的崛起,控制中亞並不是必然條件。

當然,控制中亞、東歐等心臟地帶,的確具有世界意義。蘇聯控制了中亞與東歐,與其成為超級大國恐怕也是有一定關聯的。但最後,蘇聯依然解體了。說明問題的實質並不是控制中亞。

問題的實質是中亞自身的發展,會大大促進東西方的大交流,讓歐亞大陸得到大發展,從而進一步推動全球經濟向更高的融合水平與普惠方向發展。我們由此可見“一帶一路”對歐亞大陸,對全球發展的深遠意義!當然,這也必須是今天人類基礎設施技術高水平發展,政治經濟合作高度融合,有能力克服中亞地理環境所帶來的交通建設上的挑戰。


建章看世界


“控制了中亞,就控制了世界”的說法,是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的。1904年,英國地理學家哈羅德·麥金德發表了一次在地理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講座,將現在稱作“中亞”的這片地區,界定為“心臟地帶(the Heartland)”,誰最終控制了它,誰就獲得了超級大國地位。

麥金德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當時的中亞,是英國和沙皇俄國“大博弈”的前線。當時,沙俄剛剛吞併了中亞的各個汗國,兵鋒直指向阿富汗。鐵路技術的發展,也使沙俄能修建從歐洲到中亞的鐵路,從而將部隊運到波斯和阿富汗前線。而波斯和阿富汗則是通向英屬印度的關鍵通道,是英國的核心利益所在。數不清的沙俄和英帝國的間諜、旅行家、傳教士、行商活躍在阿富汗和中亞,進行著各種明或暗的較量。但是,德意志帝國的崛起,改變了英俄對峙的局面。面臨德國在歐洲的壓力,英俄決定擱置雙方在中亞的較量,聯手對付德國。這時,中亞地區的戰略重要性就一落千丈,不再成為“世界中心”了

英俄大博弈,俄國熊壓著波斯貓的尾巴,一邊的英國獅在虎視眈眈


20世紀80年代,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在麥金德理論的基礎上,將整個歐亞大陸比作“大棋局”,而位於歐亞大陸中心的中亞也就位於棋局的中央。今天的中亞各國,因為深居內陸,都有強烈的經濟發展和對外聯通的需要。他們對外尋求“平衡外交”,與俄羅斯、美國、歐盟、日本和東方某國都發展政治經濟聯繫,因此成為各個外部大國競相爭取的對象。隨著“新絲綢之路”的復興,以及伊朗問題的升溫,中亞雖然仍然不是世界舞臺上最中心的區域,但是其重要性正在顯著上升。


萊茵的黃金


這是典型的地緣政治的觀點,帶有地理決定論的偏頗。可能衍生於英國地緣政治學者麥金德,是陸權派代表人物。其知名觀點就是三段論:“誰統治了東歐,誰就統治了大陸腹地;誰統治了大陸腹地,誰就統治了世界島;誰統治了世界島,誰就統治世界”。

其中世界島主要是指歐亞大陸,只認也包括中亞地區。不過不知道為什麼把這個話給傳歪了。把中亞提升甚至取代東歐的地位。顯然,這一說話靠不住。中亞一般是指中亞的五個斯坦外加阿富汗。從歷史上來看,除了中亞的邊緣地帶阿富汗外,其他中亞地區並未成為大國競爭最為激烈的地區,這和近代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東歐顯著不同。

從地理位置來看,中亞大多為內陸國家。既缺乏優越的交通便利條件,也不如中東國家那樣石油產量豐富。阿富汗更為被成為大國的墳墓。試想一下,既無財富,又無便利交通,中亞憑什麼能夠成為控制世界的鑰匙啊?再舉出一個打臉的例子,歷史上蘇聯曾經長期控制中亞地區,但是還是在美蘇競爭中一敗塗地。中亞有那麼重要嗎?

時過境遷,地緣政治的觀點已經變了好多次,隨著科技的發展,海權論、陸權論、控權論、邊緣地帶輪等觀點不斷出現。

未來的整體趨勢是自然地理的作用會下降,所謂控制中亞就能控制世界基本上是站不住腳的,都什麼年代了,還相信地理能夠決定一切,國際政治的觀念也太老化了。


凌勝利



那是以前,或者現在暫時是“心臟”。

隨著科技特別是交通技術,具體說就是高鐵技術的發展,世界是可以連成一體的(至少我們國家是這麼想的,也在這麼做)。

“中亞心臟”論,我個人預計最多30年(最可能是20年)就將過時,到時“新心臟”將是白令海峽的東北亞部分。

你們可以想象下:當高鐵時速過2000公里每小時時(或者更高時速,畢竟國家的終極計劃是4000公里/小時),我們做高鐵去北美、甚至南美洲,會怎樣?直白點說:到時候亞歐大陸與美洲的聯繫會有多麼的緊密?

而且不止如此,隨著全球變暖、破冰船舶技術的發展,北極航道經濟的到來已經是時間問題。

到那時北歐國家的航運將得到巨大發展,北歐與東亞、東南亞、大洋洲地區的聯繫勢必加強。

而扼守北極航道的白令海峽就會變成下一個霍爾木茲海峽(南北扼海運、東西控五個洲三個大陸板塊(亞歐、非洲、美洲)的陸運),想想都覺得可怕。

說到這裡,各位頭友覺得國家會是否已經早已預計到了?或者很早就開始佈局了?


就決定是你了76348712


這是一個英國地緣政治學者的觀點。

他用的詞,是控制,而不是佔領,所以我們基本可以說,他的觀點是地理咽喉論,而不是能源論。

首先中亞是對角兩亞的貿易咽喉。

從近代文明之前開始看起,東亞地區由於物產富饒,氣候相對平和,所以很容易成為經濟文化的中心,但是東亞東領大海,半邊封閉,所以東亞的陸地貿易對象一定是往北亞和西亞延伸,其中由於北亞氣候惡劣,地廣人稀,所以貿易的主要對象是南亞和西亞,又因為東亞和南亞直接隔著世界屋脊喜馬拉雅,且南亞也是可以自給自足,所以東亞的貿易路線一定是經過東亞到達西亞,由於西亞氣候地理條件均不是很理想,所以對於東亞的物產依賴是很強的,故而這條貿易路線,無論是能源產業的西向東流通,還是手工業農業的東向西流通,都是具備高低勢能和順差優勢的,因此從古至今都非常重要,對,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絲綢之路。

其次中亞是亞洲安全的心臟。

以現代軍事的觀點,一旦控制住中亞,那麼陸地上依託高山高海拔地理優勢不但可以封鎖住東亞和北亞的西進南下,還可以輕易控制南亞的優質半島出海口,同時又依託沙漠地形虎視西亞,也就是說一旦佔領西亞,三面來攻都不容易,東亞要越過高海拔的山地地區,北亞要穿過千里草原,西亞要走過戈壁荒漠,而南亞則是一片開闊。所以前蘇聯在這裡擺放設置了自己很大一部分核武器力量,也打造了自己最輝煌時期的重工業基地,原因很簡單,容易守住,不容易丟失。如果在中亞修建軍事基地,尤其是空係為主的軍事基地,那麼對於東亞西亞是以逸待勞,對於北亞和南亞則是虎視和直接威脅其核心地帶。

但是七師弟的觀點確是覺得隨著現代科技的推移,並不是得中亞者得天下,而是得地中海沿岸著得世界。地中海北岸,是相對富饒的南歐,這些國家軍事實力已經弱化,但是基礎設施建設和財富水平已經發達到了相應地步,東岸是石油資源和礦產資源已經近乎世界倉庫的西亞地區,南岸是古文明埃及以及利比亞突尼斯等非洲崛起較快的國家,打開了地中海東岸的土耳其和敘利亞大門,那麼整個西亞和中亞就已經是唾手可得的囊中之物,憑藉距離優勢,歐洲的強勢商業可以不再通過南亞和東亞轉銷,不再通過航空運輸拉高成本,而是直接通過地中海航運登陸;非洲亦是如此,只要打開埃及利比亞的大門,那麼教化未開的非洲直接通過埃及和利比亞的承接,也是歐洲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口中肥肉,更是產業轉移的新興落腳點。誰掌握了地中海地區,東邊伸手拿資源,南邊伸手賣商品,北邊奴役慵懶的南歐,所以七師弟認為地中海沿岸國家才是當前世界的兵家必爭之地。

其實也正是由於中亞之重要,西亞的大門之重要,所以當前世界各方勢力才在圍繞著敘利亞進行著一場半代理人式的激烈爭奪。


七師弟


原話是這樣的,誰能掌控高加索地區和中亞,誰就能霸佔整個世界。英國地緣政治學學者麥金德說的! 中亞地區位於亞歐大陸中部,

“古絲綢之路”及新亞歐大陸橋必經之地,

控制著亞歐大陸的樞紐,

交通戰略地位重要,中亞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一、從地緣政治來看,中亞位於亞歐大陸的連接地帶,是亞歐大陸的結合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北部和西部與俄羅斯接壤,與阿塞拜疆隔裡海相望;南面與伊朗和阿富汗接壤;東部與中國相鄰。中亞五國總面積為近400萬平方公里。獨特的地理環境成為歷史上周邊大國競相爭奪的獵物。歷史上,匈奴、中國、突厥、阿拉伯、俄羅斯都在其最強大的時候控制過此地區。目前,中亞在世界走向多極化的過程中可以起到“平衡點”的作用。歐盟、俄羅斯、中國在亞歐大陸連成一片,隨著中國的迅速崛起,它們對世界的未來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亞恰好處於三“極”的中心,維繫它們的陸上聯繫。中亞的政治走向與經濟發展對中國、俄羅斯、歐洲能夠產生直接的影響。

二、從經濟地位來看,中亞是古今兩條“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在公元前2-3世紀那個久遠的年代,東方和西方同時存在著當時世界

上最負有盛名的兩個古代文明國家,這就是漢朝和古羅馬。儘管當時交通運輸條件十分艱苦,很不發達,但這兩個古國以及兩個古國之間的其他國家的人民克服重重困難,嘗試建立經濟文化聯繫。經過艱苦努力,一個橫貫東西的歐亞商路開闢出來了,這就是“絲綢之路”。漢代和隋唐時期是絲綢之路最為興盛的時期。之後,雖因海路的拓展和逐步興盛,絲綢之路逐漸失去了應有的風采而變蕭條了,但絲綢之路的貿易並沒有停止,中國和歐洲的貿易有相當的規模是通過絲綢之路完成的。總之,絲綢之路在古代為中國與中亞、西亞、歐洲人民的友誼,為東西方經貿合作和文化交往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絲綢之路曾將人類交流帶入了一個輝煌的時期。絲綢之路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條紐帶,是人類交流和溝通的一座橋樑。

古代的聲聲駝鈴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散盡,古代的通往西域的車輪的印跡也淹沒在歲月的沙漠之中,但絲綢之路的精神卻永久地留在人類文明的記憶之中。時代在發展,連接歐亞的是火車、飛機和汽車,還有輸油輸氣管道、光纜等,如此現代化的交流手段使歐亞大陸突然變得狹小了。中國與哈薩克斯坦鐵路的並軌標誌著橫貫歐亞大陸的新亞歐大陸橋正式開通,它從東向西經七個國家,即中國、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德國、荷蘭,東起中國連雲港市,西至荷蘭鹿特丹,是歐亞大陸各國人民的一條友好合作的聯接線。新亞歐大陸橋貫穿哈薩克斯坦,中亞其他四國也積極與哈薩克斯坦建立公路、鐵路聯繫,使哈薩克斯坦成為中亞地區的交通樞紐。

三、從自然資源來看,中亞五國的蘊藏量都非常豐富

哈薩克斯坦煤、石油和天然氣的儲量豐富,已探明石油儲量為45億

噸,天然氣儲量為5.9億立方米,現有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區為裡海區和曼格斯套―烏斯秋爾特區。已探明鐵礦石儲量為80億噸,鉻鐵礦石儲量為2億噸,銅礦儲量為11億噸。另外,哈薩克斯坦非金屬礦藏也很豐富,主要有鉀鹽、硫酸鋇、螢石和磷鈣土等。烏茲別克斯坦盛產石油,銅、鉛、鎢等礦藏儲量豐富。此外,烏茲別克斯坦的食用鹽和鉀鹽、硫磺儲量豐富。吉爾吉斯斯坦主產汞、銻,銅、錫、鋅、鐵的探明儲量也較豐富,煤炭開採在中亞地區佔有很重要位置。土庫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都擁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塔吉克斯坦的硬煤、鐵、鎢、銻、汞的儲量也較豐富。豐富的自然資源的儲備及開發,在資源日益短缺的今天,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從而其戰略地位會不斷提升。

四、從安全局勢來看,中亞國內和國際環境還比較差,內部有不少不穩定因素和地區“熱點”

中亞地區有100多個民族,族際關係複雜,歷史上曾經發生過民族仇殺的悲劇。另外,中亞地區的宗教狀況也比較複雜,存在多種宗教並存的情況,有伊斯蘭教、東正教、佛教、基督教等。民族、宗教矛盾交互作用,再加之貧困,極容易孳生恐怖主義、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主義。在這一地區活動的除車臣殘匪、“東突”勢力外,主要是目前在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交界處的費爾干納地區活動的一支大約2000多人的極端主義武裝組織。費爾幹納盆地成了恐怖、分裂、極端三股惡勢力的策源地,該地區聚集中亞各類極端分子,以及來自南亞、車臣等地有實戰經驗的恐怖分子,中亞各國及其相鄰地區發生的一系列綁架、販毒、走私、暴力等恐怖活動多由這股勢力所策劃。在國際恐怖勢力的支持

或呼應下,中亞三股勢力的活動已由秘密走向公開,由零星而呈一定規模,目前雖不至於動搖中亞安全,但季節性威脅一旦變成經常性威脅,將牽動中亞地區安全局勢並波及周邊國家尤其中國西北邊陲。由此可見,中亞國家在建立跨歐亞安全體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中亞地區實現穩定與和平,是對世界和平的一個重大貢獻。

綜上所述,中亞在國際關係中的戰略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這裡甚至被陸權論者視為控制歐亞大陸進而控制整個世界的“心臟地帶”。隨著世界的發展,中亞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中亞的戰略地位也隨之越來越重要。


一平方的世界


誰控制了中亞誰就控制了世界,這個說法由來已久,英國人麥金德1904年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上宣讀了論文《歷史的地理樞紐》,論文提出了世界劃分為樞紐地區、內新月形地區和外星月形地區三大部分,其中俄國所在的東歐中亞廣大地區為樞紐地區。到1919年在麥金德的另外一篇論文當中,他將自己的思想概括為:“誰統治了東歐,誰就統治了大陸腹地;誰統治了大陸腹地,誰就統治了世界島;誰統治了世界島,誰就統治世界”。這就是陸權理論的經典版本。雖然麥金德的觀點是控制了東歐,就控制了大陸,但如果把東歐替換為中亞,按照麥金德的理論和邏輯,也是成立的。東歐和中亞都在俄羅斯周邊,是俄羅斯向歐亞大陸這個所謂世界島的周邊地區擴展影響力的關鍵,只是方向有所不同而已。麥金德的理論對後來二十世紀的歐洲國際關係產生了很大影響,甚至有人認為二戰前夕希特勒的對外戰略都和麥金德學說很密切的關係。然而,即使是與麥金德同時期的人們,也對他的陸權理論提出了很多批評,其中最為致命的一點是技術的進步極大改變了陸地的通行情況,使得原本非常關鍵的東歐-中亞草原的決定意義明顯下降。控制一大片草原甚至控制某一片自然地理區域的手段與條件是在不斷變動的,僅僅強調地理特性的約束並不能捕捉到問題的本質。麥金德的理論很大程度上是西方世界對俄羅斯崛起的一種心理反應,並不能將之作為確定無意的規律


高程CASS


中亞的地緣政治重要性隨著時代不同而變化。地緣政治學大師麥金德生活在19世紀後半葉、20世紀前半頁,正處在鐵路滿世界延伸的時期。鐵路讓陸地強國獲得無與倫比的機動優勢,幾乎可以媲美遊牧力量在前工業時代的武力。

正是基於鐵路的大發展,麥金德才認為,當時是一個陸權的時代,而中亞恰恰是亞洲這個世界第一大洲的中心。試想,如果一個超級強權牢牢控制了中亞,並藉助四通八達的鐵路網絡四處擴張,整個歐亞大陸可能很快就會被踩在其鐵蹄之下。而在陸權為王的時代,海洋力量根本沒有辦法對陸上強權形成實質性威脅,因此路權控制中亞後,很可能就主宰全世界。正是依據上述邏輯,麥金德才說:誰控制了心臟地帶(即中亞),誰就控制了世界島(即歐亞大陸),誰控制了世界島,誰就控制了全世界。

但是,在麥金德之後的地緣政治學家,根據根據技術進步狀況、全球軍力分佈,修正了其學說,典型代表是“邊緣地帶論”,也即地緣政治的決定性力量在邊緣地帶,而不是心臟地帶。為何?因為,隨著海洋運輸手段的進步,特別是隨著航母的興起,海權超越陸權,具備更多的主動性和靈活性。在海權陸權的爭鬥中,世界島的邊緣地帶,也即日本、英國、東南亞等地,則成了關鍵。而曾經的心臟地帶,則變成了陸權的大後方,變得不那麼緊迫。

而到了如今,軍事力量已經超越陸權、海權、空權等單一範疇,成為結合陸海空天等多種要素的體系力量。心臟地帶的重要性就進一步下降了,其在當今世界舞臺上的存在感不強,正在成為有待開發、有待了解的“封閉地帶”。


萊蒙夫人


地緣政治中的“陸權論”瞭解下?借用並修改下麥金德老先生的三段論,那就是控制了中亞,就控制了核心地帶;控制了核心地帶,就控制了世界島(歐亞非大陸),控制了世界島,就控制了世界。這就是本題所說控制中亞與控制世界的內在關聯,瞭解了?。

當然麥金德原文不是這麼說的他說的是控制東歐,而非中亞。這裡就不爭論到底是控制中亞還是控制東歐了,因為剛剛過去的歷史證明,即使倆都控制,也控制不了全世界。不是嗎?蘇聯控制了東歐,也沒見它控制了整個世界島,也就遑論控制世界了。而且中亞當時就是蘇聯的一部分,也沒見因此控制了世界。可以說蘇聯有雙重保證,不過也最後落得個身敗名裂,何也?

如果沒有海運技術的興起和海權國家的壯大,其實以上學說絕對站得住腳,可惜現在是海權的天下,陸權國佔據中亞對控制世界並沒什麼作用,但是如果美國這樣的海權國家控制了中亞,就不一樣了。假設美國最後拿下吉爾吉斯,甚至哈薩克等中亞國家,那就意味著海權勢力增強,老牌陸權國俄羅斯的地盤再一次削減,美國將以中亞為“地鎖”,將俄羅斯鎖死在歐亞大陸北緣。如此進而某種程度上美國實現了對世界的控制。

所以,對美國來說,控制中亞,就控制了對俄羅斯的“地鎖”,鎖住了俄羅斯,就控制了歐亞非這個大國博弈的大棋盤,於是乎就控制了世界,如是而已。


北玄武


這話最早出自英國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之口,原話是誰能掌控高加索地區和中亞,誰就能霸佔整個世界。從歷史上形成的地緣關係來看:廣義上的中亞除了今天中亞五國外,還應當包括今天的阿富汗和中國新疆地區。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印度孔雀王朝、中國漢唐時期、阿拉伯帝國以及蒙古帝國等等都曾一度將自身勢力拓展至這一地區,到了近代清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瓜分了這一地區:滿清獲得東部的新疆地區並一直將其作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傳承至今,沙皇俄國獲得了中亞西部地區——也就是今天的中亞五國。當時的世界霸主大英帝國則通過自己的殖民地印度也就觸角伸向了中亞,形成了中亞歷史上的英俄大博弈局面。冷戰結束後中亞五國獨立,美、俄之間又圍繞中亞地區展開新的爭奪。

其實單純控制中亞並不能真正控制世界,否則昔日的沙俄、蘇聯早就成為世界霸主了。中亞的戰略意義在於四通八達的地緣優勢:東面是疆域遼闊、人口眾多的中國,北面是軍事實力強勁的俄羅斯,南面是發展勢頭迅猛的印度和巴基斯坦,西面是伊斯蘭世界。當今世界的主要大國除美國和加拿大以外,幾乎清一色地分佈在亞歐大陸,而中亞地區正位於亞歐大陸的中心地帶,幾乎能對所有大國構成影響:無論是希望和這些大國發展關係或是希望壓制其發展勢頭。

在古代航海技術極不發達,那時的世界貿易主要依託從中國長安出發經中亞、西亞直到歐洲羅馬的絲綢之路,中亞無疑是這一國際貿易通道的重中之重。誰控制了中亞就等於控制了國際貿易的咽喉。

中亞地區四周皆是海拔高聳的巍峨山峰——依託高山高海拔的地理優勢不但可以封鎖住東亞和北亞的西進南下,還可以輕易控制南亞的優質半島出海口,同時又依託沙漠地形虎視西亞。

不過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中亞在國際貿易和軍事屏障上的作用已被大大削弱:近代以來的國際貿易主要是通過海洋進行,之後空運也日漸普及,進入信息時代後人們甚至可以利用電子技術進行無現金交易,可以說國際貿易對陸上通道的依賴是逐漸削弱的。我們甚至能從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中看出這點來——漢唐時期因為絲綢之路的緣故,靠近中亞的西北地區是繁華富足的所在,江南地區則是山越部族出沒的蠻荒之地;宋明以後江南成了溫柔富貴之鄉,西北卻呈現日漸衰敗之感。所以冷戰時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由於控制了國際海權和新興的電子商務技術就可以將嚴重依賴陸權的蘇聯陣營死死壓制在亞歐大陸動彈不得。中亞在軍事上的意義也被削弱了:如今的戰爭依賴的是高科技的應用——高山大河可以阻隔人的腳步,還能阻隔導彈嗎?以現在的精確制導技術,藏得再深也保不齊哪天就讓人打了。

當然這也並不意味著中亞就完全失去了價值:畢竟國際貿易對陸上通道的依賴和高原山地的軍事屏障作用只是被削弱,但並未完全消失,中亞依然是溝通整個亞歐大陸的橋樑咽喉。尤其是隨著一帶一路的建設中亞會在整個亞歐大陸的發展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