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賢妻良母的語境下,我們究竟失去了什麼?

1.“這是女孩子該做的,這是不該做的”

丨資源和感受剝奪

曾看到這樣一個留言:

小時候我在家裡總要扮演照顧別人的角色,哥哥弟弟可以放學後出去玩,但我放學後要回家幫忙擇菜煮飯。

有一次我和媽媽說我也想出去玩,媽媽立馬說你一個女孩子整天出去玩合適麼?

聽完後我非常委屈,但又似乎找不到反駁的理由。

在這樣一個家庭觀念中,作為女孩子不僅要忍受資源的剝奪,無法和哥哥弟弟一樣去自由探索,而且要接受情感上的壓抑:

我作為女孩子,想玩的念頭是錯的;

我作為女孩子,應該保持文靜,不能動不動就發脾氣;

我作為女孩子,要有個女孩子樣,不能太強勢......

但這些【女孩子應該如此】是天生註定的麼?

之前在蒐集男女差異的研究中,找到這樣一個經典研究:

美國心理學家海德博士在一次大數據分析下,發現無論是情感、行為、性格,還是智力、認知、自尊、道德.....男女之間的差異幾乎可以被忽視。

她據此提出了性別相似理論,認為社會和環境因素的後天影響,才是男女之間存在差異的重要原因。

這些“賢妻良母”、“女孩子不該這樣”的話,可能便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推動力,刻意地對性別進行分工和定義,剝奪掉女性個人成長的資源,壓抑她們“非女性”的部分,也搶奪掉她們的勇氣和機會。

現任Facebook首席運營官—— 謝麗爾·桑德伯格在職場上也有這樣的觀察。

在一次會議上她邀請幾名女性主動坐到前面的位置,和男性一樣大膽參與話題,但都被婉拒了。

結合多年的職場觀察,她認為在《向前一步》中總結了這樣一種現象:

女性不應該/無法在職場上太過出色”這個社會刻板印象,實際已經深深地植入很多女性的印象中,限制了她們在職場上的勇氣和表現

—— 她們原本可以表現更好更出色的。

在賢妻良母的語境下,我們究竟失去了什麼?

2.“女性是為服務別人而來”

丨社會身份下的討好/服從/物化

除了“限制女性資源和感受”之外,要求女性成為“賢妻良母”,本質上也是物化女性,它的潛臺詞是:

女性應該是某個人的妻子和母親,而不能是自己;賢良的女性才是好女人,其他特質不重要。

遍地開花的女德班,便赤裸裸地“賢妻良母”的要求搬到檯面上,他們提倡婚姻四項基本原則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逆來順受、堅決不離婚。

去年被曝光的撫順女德班更是曝出各種雷人的“金句”:

這些女德班在被媒體抨擊的同時,卻神奇地受到很多女性的熱捧,在一次暗訪視頻中,當被問到參加女德班的理由時,有個女性是這樣說的:

甚至在一段現場的視頻中,還有女性一邊跪拜一邊懺悔:作為一個女人,我不應該濃妝豔抹。

在女德班的教育中這些女性為了做好妻子和媽媽,主動壓抑自己的個性、喜好、需求,這其實是一種自傷的行為。

但儘管如此女德班依舊火爆,這也代表了在社會上對“女德”的認同很是普遍。

當你過年面對親戚,大家在意的不是你的工作怎麼樣,而是你的性格能不能找到一個好歸宿;

當男性出軌後,大家開始譴責其妻子不夠體貼;

一個事業心強、比較強勢的女性被說女強人、母老虎;

一個女性情感經歷多就會被罵成“很婊/很浪”.....

這些認同其實就在發生在我們身邊,甚至不少是來自女性群體內部的互相教育。

一旦不斷被教育和鼓勵去做這樣的“賢良”女性,自然有更多的女性用賢良來要求自己,認為只有壓抑自己、服務丈夫、討好家人,才是一個女性該做的事情。

在賢妻良母的語境下,我們究竟失去了什麼?

3.“賢妻良母”的語境下,沒有人是真正的贏家

當女性被教育成“賢妻良母”時,男性也不會因此輕鬆。

要求女性做家務會做飯的同時,也在要求男性會賺錢養家;

要求女性文靜的同時,也在要求男性外向開朗;

要求女性溫順的同時,也在要求男性要高大堅強......

當男性擁有自由探索或個人發展上的自由,他們也被加上更多的經濟責任;而他們若做出一些不符合性別要求的事情,例如辭職在家帶娃、賺的錢比另一半少、太過內向不會打交道,也會受到批判。

澳洲統計局(ABS)曾在2013年出了一組統計結果,在過去10年中,澳洲全職爸爸數量翻了一倍,人數超過10.6萬人,這一數字還將繼續上漲,全職爸爸們獲得了比以往更多的社會認可和尊重。

但目前在國內卻很少看到全職爸爸的身影。

新世相之前發過一篇文章《那些偷偷摸摸在家帶娃的男人們》,其中採訪的幾個全職爸爸說出了一些帶娃期間的囧事:

“內地的同學們給我有些輿論壓力。知道(我全職帶娃)後說男人在家抱孩子沒出息,這該是女人的事。社交時,別人介紹完我的職業,總會加個 “職業奶爸”,氣氛立刻就怪了。”

“社會上對爸爸帶娃還是挺不寬容的。剛上早教時就很尷尬,只有我們孩子是爸爸帶著,老師也在臺上說,媽媽們,怎麼怎麼一下。很多早教班都叫 “媽咪早教班”,整個社會還是覺得帶孩子應該是媽媽。”

“我帶孩子在小區裡散步,人就問,啊?你一個爸爸帶孩子呀?你們家誰掙錢啊?誰工作啊?全是異樣的眼光。”

但實際上他們的帶娃能力甚至勝於妻子,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樂在其中,既能帶給孩子美好的童年,也可以減輕另一半的負擔,讓妻子能安心工作,這有何不可?

就像海德博士所說,男女性別差異非常細微。享受帶娃、內向、柔弱也是男性會有的特點,過度的要求反而會讓人覺得自己“不夠男人”,產生自卑感。

在這種賢妻良母的語境之下,男性也是其中一個受害者。

在賢妻良母的語境下,我們究竟失去了什麼?

4.照顧別人可以是我的愛好,但不是我出生必備的品德和責任

有人喜歡享受在事業上奮鬥的愛好,而有人喜歡照顧別人,這些應該都是自由的選擇而不是性別決定的。

在很喜歡的一部劇《三流之路》中,4個主角在30歲臨近前,依舊努力地在追尋著自己的夢想。有的想當主播,有的想當格鬥選手,有的想在職場上繼續高升,而最後一個女生雪熙,從小以來的夢想則是想著照顧別人。

從幾歲開始,知道閨蜜失去媽媽之後她便開始幫閨蜜扎頭髮;喜歡給朋友們做好吃的東西;長大後喜歡攢錢幫男友買好看的西裝;喜歡向網友分享美食做法,並獲得很多點贊。

最後她轉型做了青梅酒,用心釀好酒後寄給別人,從給別人帶來快樂中獲得成就感,和男友在一起小打小鬧。賢妻良母對她而言,不是負擔而是一種享受。

其實並非反對女性做賢妻良母,只希望這是一種女性主動的追求,而不是從小教育和壓抑的結果。

在生活中,那些能給家庭帶來愛、教好小朋友的,往往是發自內心喜歡做妻子和媽媽的女性,而不是被賢妻良母這一框架綁定的人。

因此,比起反對和批判任何一種選擇,希望每個女性,甚至男性,都可以擁有這樣的一種自由:

照顧人是我的愛好,但不是用來衡量我的價值;

我可以愛美愛打扮,僅僅因為那是我的喜愛;

如果以上我都不喜歡,我可以不被限制地去做其他的事情。

有句話說得好,女權的追求是平權。

不以男女性別為分界線,讓每個人做舒服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