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您賞析|閩西客家十番音樂(下集)

邀您賞析|閩西客家十番音樂(下集)

閩西客家十番音樂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閩西傳統客家十番音樂”,是閩西民間傳統文藝最主要的代表性項目之一。2006年5月20日我國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閩西客家十香音樂”榮登其中。這是被列人的少數幾個客家傳統民間文化項目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客家十番音樂”在閩西城鄉廣泛流傳並深得群眾喜愛。不論城鎮和鄉村,幾乎都有演奏十番音樂的班社。演奏者大多是商人、手工業者和當地知識分子,也有少數普通民眾。歷史上此地區的班社還頗有名氣,如連城的“集賢社”“集英社”,長汀的“詠霓社”“風雅軒”“青雅軒”,及新中國成立初期上杭的“上杭民間音樂小組”和永定的“老蘇區國樂團”等,並湧現出連城的羅學洪、黃花孜、上杭的溫福霖、李文科等一大批著名的民間藝人。“閩西客家十番音樂”除班社和民眾自身演奏外,還延伸到閩西漢刷、木偶戲、山歌戲、鼓首班和船燈、採茶燈、踩馬燈等民間傳統文藝活動中。20世紀50年代初期,“上杭縣民間音樂小組”演奏的十番音樂名曲《高山流水)被省選赴北京參加會演,得到高度評價並獲獎,成為“閩西客家十番音樂”歷史上的首次晉京。

“國西客家十番音樂”的源流,迄今尚無確實史料可查。據傳說,早在唐宋年間的客家先民南遷,便有人把中原古樂帶到了閩西定居地。至今尚有許多十番音樂曲牌名稱與中原古樂曲牌名稱相同,如《小小魚兒》《打牙牌)《泗州調》《狀元遊街》《南進宮》(北進宮》《小楊州》《琵琶詞》《昭君怨》《鳳陽花鼓》等,即為一證據。但傳人閩西客家地區的中原古樂,又與當時當地土著畲瑤民間音樂相互借鑑、吸收、融匯而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使許多客家十番音樂與中原古樂雖曲牌名相同,但曲調卻不完全相同。有據可查的,在明末清初,十番音樂已經在閩西各縣十分流行。1905年前後又傳入龍巖、漳平地區,因其節奏悠揚、舒緩、清雅而被改名為“靜板音樂”。

20世紀20年代末開始中國共產黨在閩西領導的土地革命鬥爭中,一批革命文藝工作者用“舊瓶裝新酒”的形式,把一些閩西人民喜聞樂聽的十番樂曲,填上革命的新詞,如廣為流傳的著名革命歷史歌曲《送郎當紅軍》,用的就是十番音樂《懷胎歌》的曲調等,用以宜傳革命道理、鼓舞群眾鬥志,發揮了很大作用,成為我國民族民間傳統文藝與民族革命鬥爭緊密結合的成功範例。此種“舊瓶裝新酒”的革命文藝形式後來流傳到了陝北等革命根據地,如《東方紅》就是陝北民歌《信天游》“舊瓶裝新酒”的產物。而“閩西客家十番音樂”亦因此增添了耀燦光輝。今天,由於各種新興群眾文藝活動的豐富多彩,給群眾業餘文化生活提供了廣闊的挑選餘地,所以“閩西客家十番音樂”的演奏活動已不如從前。但在廣大農村地區,仍有不少樂隊在節假日開展演奏話動,如2017年初成立了“連城縣客家十番音樂協會”,該縣的十番音樂愛好者自發組成的十番樂隊有20餘支。上杭、武平、永定城鄉的十番樂隊均不下20支。一些專業、半專業的民間鼓首班子也為“客家十番音樂”的傳承

作出了貢獻。尤其在列人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後,“閩西客家十番音樂”的弘揚與振興,更應是指日可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