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舞春牛!鞭春牛!你們有見過嗎?

在客家地區農村有句俗語“牛是農家寶,農田旱地幹活少不了。”可見牛在農業生產活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舊時也就有過牛節的習俗——“春牛”節。

客家:舞春牛!鞭春牛!你們有見過嗎?

春牛節,是客家地區的古俗遺風。在農耕文明時代,農村的牛是相當重要的畜力。客家人又多居住在山區,各地對牛的崇拜比較普遍,但形式多種多樣,光是牛的生日便有好幾個:粵東的梅州地區為立春;粵北為四月八,又稱“牛王涎”;閩西為三月三。

舊時梅州各縣每年立春這天都有“鞭春牛”習俗。乾隆《嘉應州志·風俗》上有具體記載:“立春前一日,守土官率僚屬,迎勾芒土牛於東郊,飾童男,扮故事,以兆豐登。綵棚臺閣,周遊城市,士女縱觀。

客家:舞春牛!鞭春牛!你們有見過嗎?

次日,鞭春打土牛。”其時由縣官率領僚屬,到縣城東門外,舉行“祀芒種”,一頭土牛(春牛)用竹扎泥糊而成(故稱土牛),裡面裝滿穀粒,於前一天將之迎到東門外。立春破曉時分,列隊往祭芒神。

迎春拜祭活動結束時,由知縣帶頭,每人輪流用 “彩杖”鞭打春牛三下,俗稱“鞭春”或“打春”,以示春耕即將開始。如果立春靠近農曆臘月十五,鞭打時宜站在牛前,示意春耕宜早;如果立春靠近過完年的正月十五,鞭打時宜站在牛後,示意春耕可晚些。

客家:舞春牛!鞭春牛!你們有見過嗎?

如果立春在正月初一前後(如今年的立春時間正月初五),鞭打時應與牛並排,示意春耕不早不晚即可。鞭打春牛時,人們爭相上前搶拾“牛身”上掉下的泥塊和裡面漏出的穀粒。

回家後,用那些泥塊和水調好後塗於牛欄、爐灶,將穀粒放入穀倉,預祝新的一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風調雨順。

客家:舞春牛!鞭春牛!你們有見過嗎?

這一習俗在民間延續了很久,至機械化耕作後於何時消失已不可考。另外,興寧等地的農村也有唱春牛、迎春牛或唱大戲等演藝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