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小小年紀登上皇帝寶座,一位盡顯王者風範,一位卻成笑柄

北京紫禁城裡的龍椅,是皇帝的寶座,象徵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太和殿又被稱為金鑾寶殿,是皇帝舉行重大儀式、典禮的地方。太和殿的龍椅是紫禁城裡,最大最氣派的。朝代更迭,太和殿的龍椅上,迎來了一代又一代的帝王。是誰小小年紀,就彰顯出王者的氣派呢?

同樣小小年紀登上皇帝寶座,一位盡顯王者風範,一位卻成笑柄

公元1661年,清朝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九,順治皇帝駕崩後的第二天。虛歲只有8歲的愛新覺羅 玄燁,在紫禁城的太和殿,舉行登基大典。凌晨三點,隆重的儀式開始準備。皇帝的步輦、丹陛大樂、中和韶樂、滷薄儀仗依次排列。此刻,太和殿左右的大門都已打開。吉時已到,禮部尚書恭請玄燁,登上太和殿的寶座。寶座坐落在太和殿中央的須彌座式平臺上。通高172.5釐米,對於大人來說,都很龐大,更別說小小的孩童。然而玄燁穩穩地坐在寶座上。神態平和淡然,頗具王者風範。

同樣小小年紀登上皇帝寶座,一位盡顯王者風範,一位卻成笑柄

寶座名為“髹金漆雲龍紋寶座”,作為天子的龍椅,它名副其實。從上到下都裝飾著龍紋,椅背上盤繞著十三條,活龍活現的金龍。後背及兩側立柱上,也對稱雕刻著精美的金龍。寶座兩旁有六根粗大的蟠龍金柱,每根金柱上盤繞著矯健的金龍,金龍翹首面向寶座。寶座的正上方是貼金的盤龍藻井,藻井上盤臥一條巨龍,口銜光亮鑑人的寶珠,俯首下視。

同樣小小年紀登上皇帝寶座,一位盡顯王者風範,一位卻成笑柄

侍臣鳴鞭,廣場上的官員,向新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禮。其實,廣場上的人,根本看不到殿內的皇帝。他們之間的垂直落差足足有十米。而皇帝坐在寶座上,視線被丹陛遮擋,也完全看不見廣場上的大臣。氣氛肅穆的登基大典,是紫禁城裡最莊嚴的儀式之一。從這一天開始,清朝迎來了一位新的皇帝康熙。太和殿是舉行登基大典的地方,朝代更迭,天子易位都濃縮在,太和殿恢宏的寶座之上。髹金漆雲龍紋寶座,是明朝嘉靖時期的,一直使用到清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溥儀。而同樣小小年紀,登上皇位的溥儀,面對寶座卻是另外一番樣子。

同樣小小年紀登上皇帝寶座,一位盡顯王者風範,一位卻成笑柄

1908年十一月初九,紫禁城太和殿,年僅三歲的溥儀被父親載灃抱上皇帝寶座。登基大典正式開始,鼓樂齊鳴,響聲大作,莊嚴肅穆。突然哇的一聲,小皇帝開始啼哭不止。溥儀的父親載灃單膝側身跪在寶座下面,雙手扶著溥儀,叫他不要亂動。溥儀卻掙扎著哭喊:“我要回家”,父親急得滿頭大汗,文武百官三叩九拜沒完沒了。溥儀的哭叫也越來越響,載灃怎麼哄勸也不行。無可奈何,只好對小皇帝說:“別哭,快完了,快完了”。登基儀式勉強完成,殿下的大臣們卻連連搖頭。大家都覺得載灃一口一個“快完了”,實在是不吉利。

同樣小小年紀登上皇帝寶座,一位盡顯王者風範,一位卻成笑柄

三年後,也就是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到此結束。太和殿內那把,金光燦燦的龍椅寶座,迎來送往了二十來位皇帝之後,也成為了一件歷史文物。作為帝王集權的象徵,髹金漆雲龍紋寶座,曾經受到了極高的崇拜。王公大臣站在寶座前,都要俯首帖耳,畢恭畢敬,甚至連頭都不敢抬。然而清朝滅亡後,這把象徵皇權的龍椅寶座卻慘遭遺棄,險些被破壞。

同樣小小年紀登上皇帝寶座,一位盡顯王者風範,一位卻成笑柄

1915年,袁世凱篡位,開啟了一場復辟帝制的鬧劇。袁世凱的登基大典,仍然選在紫禁城太和殿舉行。為了顯示自己的王朝,有別於覆滅的清王朝。袁世凱命人將太和殿重新修葺一番。他看著這把氣勢恢宏的髹金漆雲龍紋寶座,想著怎樣才能與清朝皇帝,有所區別呢。後來,他讓人把髹金漆雲龍紋寶座撤掉,用最快的時間趕製了一把,具有西洋風格的高背大椅,放在了太和殿。然而,袁世凱做了八十三天的皇帝夢,袁世凱還沒來得及登上寶座就被推翻了。

同樣小小年紀登上皇帝寶座,一位盡顯王者風範,一位卻成笑柄

太和殿裡一直保留著,袁世凱製作的西洋寶座。直到1947年,故宮博物院正式接管了紫禁城。關於是否更換袁世凱的這把座椅,專家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有的專家認為應該尊重歷史遺存,在太和殿內繼續保留袁世凱這把座椅。但大部分專家持不同意見,他們認為,袁世凱最終沒能在太和殿,舉行登基大典。他的王朝最終也沒建立,他的寶座不倫不類,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的金鑾殿,應該恢復清代原貌。最終,統一了意見,換下了袁世凱西洋座椅,將髹金漆雲龍紋寶座重新放回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