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來的武俠人物名字還能華麗逆襲,金庸先生藝高人膽大

文 | 張十巴仙

武俠小說是一種放飛想象力的文學體裁:情節慣用“極限情境”,武功超越物理規律,人物名字也可自由杜撰。

武俠人物多如天上繁星,取名全靠憑空生造就太費腦了。引經據典能減輕作家一定的負擔。

金庸從古典詞句中跳著取字,如《天龍八部》中的“王語嫣”之名取自《詩經》中的“笑語嫣然”“然”(絕非取自“語焉不詳”)。

他還從古典詞句中連著取字,如《神鵰俠侶》中“武修文”之名摘自“偃武修文”(成語或出自《尚書·武成》)。

跳著取字、連著取字都是將詞句變成人名,考驗知識儲備、提煉和加工,屬跨界,有跨度。要從合適的詞句中提煉出恰當有水平的名字,門檻亦不低。

於是,更省力的取名方式就應運而生。“直接借用前人名字”算不算簡單粗暴?

看看《三國演義》中的人名和名人,劉備、趙雲、曹操等都是單名。金庸替武俠人物取名也沾上了“三國風”,喜歡賜給主角“單調”的單名。

郭靖、楊過、喬峰、胡斐、狄雲等主角名字單得典型。就算是三個字的令狐沖,也是複姓令狐,單名一個“衝”字。

你能說郭靖的名字抄襲唐朝開國功臣李靖嗎?一字重合就被說抄前人,是欲加之罪吧?書中也交代了郭靖的“靖”字取自“勿忘靖康之恥”。唯心地講,郭靖的“靖”不是李靖的“靖”。

要讓人際關係和諧,真得小心說話。你可以說單名選的字不特別或俗濫(中性詞),但要說它抄誰,除非證據足夠(不然跟你沒完)。

同樣是單名,待遇也能差很多。楊過面對抄襲質疑就無言反駁。

“過”字用於人名冷僻,若與前人重合,應是抄襲成分大於巧合。更何況,楊過還得到了武俠人物少有的待遇,有名之外,還有字:楊過,表字改之。

南宋有位文學家,比楊過早幾十年出生,竟是姓劉,名過,表字改之。名和字一齊雷同,誰會相信是重名巧合?“楊過”被判抄襲,百口莫辯。

楊過之名是“射鵰大俠”郭靖取的。郭靖讀書少,大家相信他取名時單純到了“有過必改”的寓意。然而,知識淵博的金庸很難不知劉過的存在,說他仍直接取名自“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的可信度較低。

“抄”來的武俠人物名字還能華麗逆襲,金庸先生藝高人膽大

Δ 郭靖和黃蓉在趕往襄陽路上遇到穆念慈,給楊過取名

有解讀表明,金庸替心愛的楊過“背鍋”,不止抄了劉過的名和表字,甚至借鑑了劉過性格中的狂放。既然如此,就當是人氣高的楊過替過氣的劉過宣傳一下吧。

“抄”來的武俠人物名字還能華麗逆襲,金庸先生藝高人膽大

從感覺上講,我以為“楊過”比“劉過”讀起來更順,更有武俠味。(我發誓,這排除了先入為主的因素。)從名字演繹來講,楊過揹負了替父親楊康贖罪過的使命,又要避免遺傳父親的壞性格,恪守“過而能改”,與“過”字的淵源與生俱來,深過常人。

細想一下,人物塑造得成功,名字又很匹配,著實會讓人忘了“抄”,只覺“妙”。楊過這頂抄名字的帽子戴得理直氣壯。

金庸單名男主角中,“神鵰大俠”楊過絕不是一個人在遭受抄襲質疑,丐幫幫主喬峰也被劃入抄名字者陣營。

現代社會,“峰”字用於取名簡直濫大街,00後都還在用(不點名)。可在古代,取名“X峰”說不定還前衛、有意境呢。只要名字別太違和,金庸先生用現代習慣替古人取名“喬峰”也未嘗不可。

用前面的準則判斷,說“喬峰”抄襲前人似有冤情:光有個“峰”字怎能算抄?再說“喬峰”之名光禿禿也沒配上個表字啊。

別讓套路限制了你的想象。“霸氣”的喬大俠是連名代姓地抄了別人的名字。

抄一字,證據往往是模稜兩可的;抄兩字,證據通常是清楚充分的。

哪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物也叫喬峰了?話問對了一半,人可有不同的名字,名人可以是名字A出名,名字B低調。

“喬峰”是大名鼎鼎的魯迅的三弟周建人的表字。“周建人”三字的流量尚算可觀,而他的“喬峰”二字知者甚少。

“喬峰”的流量基本都體現在《天龍八部》的那位悲情大俠身上。

金庸曾在採訪中誇獎魯迅(周樹人)及其二弟周作人文章寫得好。由於魯迅三弟周建人專攻生物學,隔行如隔山,金庸在公眾場合難有提到他的契機。不過,這不妨礙金庸借周建人的表字(喬峰)作為小說主角的姓名。

表字抄來用作,位置上並不對應,到算一種含蓄的再加工。不過,喬峰之名抄著還抄活了。

“抄”來的武俠人物名字還能華麗逆襲,金庸先生藝高人膽大

Δ 喬峰的名字確定後,反推一下,養父也得跟著姓喬

“喬”字有“佯裝、假裝”之意,暗指並非本姓,喬峰另有身世。與其說“喬”姓是養父喬三槐的姓,不如說養父跟了喬峰的姓(笑)。“峰”字和喬峰生父蕭遠山的“遠山”二字呼應。此外,“喬峰”意指魏然屹立的高峰,霸氣側漏,受人仰望,與喬峰本人粗獷的形象、豪邁的性格很匹配。

金學學究們的解釋太合理,令人相信這就是金庸的主觀設計。這個抄來的喬峰之名,還真是別有一番獨特寓意在裡頭。

講完楊過、喬峰兩個單名的“淪陷”和“重生”,再講雙名抄襲就省勁兒了。

《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的“無忌”二字有著兩個抄襲層次。一是小說中義父謝遜把已喪親生子謝無忌的名照搬給張無忌;二是歷史上有信陵君魏無忌,唐初宰相長孫無忌等,金庸不可能孤陋寡聞不知道。正如某上聯“長孫無忌魏無忌,彼無忌此亦無忌”所表達的心態,金庸給張翠山兒子取名張無忌也無所顧忌。

“抄”來的武俠人物名字還能華麗逆襲,金庸先生藝高人膽大

Δ 張無忌一開始直接照搬“謝無忌”三字,回到中原後才改為“張無忌”

學究們又做起了金庸的最佳代言人,挖掘張無忌之名的寓意來。張無忌的父母一正一邪,私奔逃亡,非婚生子,無視傳統禁忌,就是“無忌”。張無忌沿用已死之人的名字,無所禁忌。張無忌性格仁厚,不忌恨害他之人,也是“無忌”。

不能光做他人解釋的搬運工,十巴仙也來腦洞大開一次。

古代禮教嚴苛,倒是允許男子三妻四妾。元末的張無忌性格軟弱,對喜歡的女子來者不拒,少不了傷到她們。他憑這一點被不少讀者說成是渣男。若他“渣”的評價站得住腳,就讓名字“無忌”多了一層寓意:張無忌不顧現代人有“一腳踏兩船以上(四船)”的禁忌。

原來他適才間剛做了一個好夢,夢見自己娶了趙敏,又娶了周芷若。殷離浮腫的相貌也變得美了,和小昭一起也都嫁了自己。在白天從來不敢轉的念頭,在睡夢中忽然都成為事實,只覺得四個姑娘人人都好,自己都捨不得和她們分離。

——《倚天屠龍記》第29回

姓名之“禍”不單行,張無忌的姓氏也出賣了他,成為他“渣”的密碼。近來“張家輝”被讀成“渣渣輝”的港普梗紅遍神州,熱度猶在。趁此時機把“張”讀成“渣”,不乏贊成者。再拆解“張”字的讀音,zhang=zha+NG,前面是“渣”的發音,後面是Not Good(不好)的首字母。

“抄”來的武俠人物名字還能華麗逆襲,金庸先生藝高人膽大

張無忌的姓和名同時間、多角度發難,為同一缺點作證。這並非雙重否定、負負得正,而是否定翻倍、負評疊加。他真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別把我“太過無忌的解讀”當真,張十巴仙不能把自己也黑了(笑)。光看看學究們的合理解讀,大家也知張無忌之名抄得青出於藍了。

三位金庸男主角地位高,是得花大篇幅對他們的抄名字問題“先抑後揚”。接下來對金庸小說配角人物的抄名案,就簡短地給予“似貶實褒”的評價。

《射鵰英雄傳》中的“飛天蝙蝠”柯鎮惡,雖有抄襲東晉王鎮惡之名和桓石虔之字(小字鎮惡)的嫌疑,但“柯鎮惡”三字比“王鎮惡”和“桓鎮惡”讀起來更朗朗上口,更霸氣,更像武俠人名,還符合他嫉惡如仇、衝動暴躁的性格。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柯鎮惡的哥哥柯辟邪之名讀起來沒那麼順,就被情節安排成早死了。

郭靖洗清了抄襲李靖之名的嫌疑,而他的岳父黃藥師卻著實借用了李靖的表字(李靖,字藥師)。以金庸對李靖的推崇之情,沒人會相信他給黃藥師取名是啟發自“藥師佛”。除“黃藥師”比“李藥師”順口之外,黃藥師還擅長配製丹藥,比李藥師更加人如其名。

楊鐵心流落江湖後改名“穆易”,就是將“楊”字拆成“木”和“易”(其實不是“易”字),再將“木”轉化成了同音的“穆”。其實早在《楊家將》故事中,楊四郎在假降遼國時就化名木易。金庸抄來了“楊”字的拆分法,又換成了同音字。“穆易”比“木易”多一層轉折,在漢語圈內更能隱姓埋名。

既是抄來的名字,想混充原創就基本沒戲了。但這不代表杜絕了創意。如果抄來的名字在改姓後能更朗朗上口,能挖掘利用原版的創作空白,或照應人物命運,則此“抄來品”就能煥然一新,甚至青出於藍。

金庸不怕抄名字惹爭議,就是已察覺到那些舊名的用法有被翻新的潛力,且並無版權問題困擾。形式上是抄是借,實已換了內核,成為有功勞的藝術再加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