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藝術角度來說,樣板戲有什麼樣的價值?

馨馨話語


從藝術角度來說,樣板戲是當時能夠成為綱領性的、唯一的文藝形式。《紅燈記》《沙家派》《杜鵑山》《海港》,收看率超過了任何大片,並且引領了當時的時尚風潮。

比如《紅燈記》上演時,全國大部分的姑娘們呼啦啦地,全都梳起“鐵梅”式的烏黑粗大的辮子;演《沙家派》時,滿大街都響起阿慶嫂與習德一的對唱。

演《杜騰山》時,“柯湘”成為標準“紅色美女”的代言人,據說當時在“美琪”理髮廳剪一款“柯湘”式髮型要3元錢,相當於那時候普通女工月薪的十分之一。

1949年後,京劇能在中國多數劇院正規上演的傳統京劇屈指可數。某人一方面在破壞京劇作品,一方面又意識到藝術應該“保護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所以某人親自監督樣板戲的創作,這樣京劇的藝術性轉向了政治性。

八大樣板戲不止在一個方面具有革命性。京劇的其他傳統要素,除了唱腔,都已消失。表演者化著淡妝,穿著樸素的棉外衣。不加渲染的現實主義取代了過去象徵性的儀式。樂譜充滿了鼓舞人心的聖歌和感染力。

網絡上關於樣板戲力量的某篇文章介紹稱:從人類學的角度,當一個國家人口過多時很容易造成標準龐雜,需要“樣板”。問一下現在50歲至60歲的中國人,很多是在看樣板戲時被介紹對象並定下終身的,很多人決心像樣板戲那樣過上革命生活,“樣板戲”——成為生活的唯一標準,是原因,也是結果。

如果我們仔細的研究一下樣板戲,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樣板戲具有“三個突出,一個特點”,三個突出分別是“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主要英雄人物”。而樣板戲中與情愛生活無關,則是樣板戲的一大特點。

雖然樣板戲的出現,伴隨著很多政治因素,但它宣傳的正能量,卻影響了一代人,而樣板戲直到今天依然能夠被人們懷念,也正是因為其獨特的特色。

“社會主義社會是有階級鬥爭的社會。這種階級鬥爭,反映到文化領域中,反映到京劇工作中。十五年來,京劇工作中是有過反覆的。大家記得,1957年資產階級強狂進攻的時候,有些人曾經把一批有害的劇目重新搬上舞臺。這實際上是資產階級和封建勢力對社會主義猖狂進攻的一部分。
最近,當我國遭到連續三年的大災荒,以赫魯曉夫為首的現代修正主義撤走專家,撕毀合同,印度反動派在西南邊境進行軍事挑釁,在美國帝國主義保護下的蔣介石匪幫叫喊‘反攻大陸’,地主、富農、反革命分子、資產階級右派分子,也趁此機會大肆活動的時候,京劇舞臺上又出現了許多鬼戲和壞戲。
北京有了,別的城市也有了。城市裡有了鬼戲,鄉村裡也有了。有了鬼戲,就助長封建迷信的抬頭。這是資產階級和封建勢力再次向社會主義猖狂進攻。當時,戲劇界裡有些人,看不清這個形勢,被所謂有鬼無害論’所矇蔽,現在應該得到教訓,覺悟起來。”
摘錄於1964年6月6日《人民日報》頭版

從藝術角度來講,樣板戲在當年文藝界萬馬齊喑的時代,能夠獨特的綻放,也對文化空白的時代有了一定的填補。樣板戲給當時匱乏的文化生活提供了寶貴的精神食糧,也算是有很大的功勞的。


魏青衣


謝謝提問。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千千千里馬。樣板戲是我們那個年代的特殊產物。

我10歲那年,媽媽買了一本《智取威虎山》的劇本,我居然自己照著劇本上的唱詞瞎唱起來,自己都不知道是用的京劇還是西北的秦腔。但是,我12歲也在舞臺上唱了一段《越是艱險越向前》的京劇,至今我60歲了,還會唱許多段樣板戲的唱段。

京劇也是我的一部分業餘快樂生活。如果沒有樣板戲,可能,我連京劇都不會知道是什麼,完全有這個可能性,比如,今天,我們很多青年已經不知道有京劇,更不會唱一段的。

你提的問題是一個藝術遺產問題。今天已經有116位朋友做了回答。這麼受關注,我也要說說樣板戲。

樣板戲,也叫“革命樣板戲”,意思是要革京劇的命!要古為中用。所以,樣板戲的創作,有一個“三突出”創作原則。

叫做突出重點人物,突出英雄人物,突出革命人物。所以,樣板戲裡面的人物都是“高大全”的革命理想人物。

從文藝的創作規律來說,樣板戲主張主題先行,就是一定要確定你的戲劇的主題思想正確,必須要塑造英雄人物。

樣板戲也確實塑造了一些老百姓喜歡的英雄人物。但是,由於樣板戲的創造方法非常有限制,這就束縛了文學藝術的豐富多彩,在一定的程度上是發展不下去的。

不過,我們今天再看樣板戲的藝術成就,還是非常了不起的。

首先是敢於用傳統的藝術精神,表現現代的革命生活和社會主義建設生活,這個是一個很大的突破。

其次,改革了京韻京腔的“古代”風格,而採用了現實生活化的現代普通話音韻和唱腔,這就把遙遠的京劇,嫁接到現代生活中來了,所以,儘管革命現代京劇樣板戲是特殊條件下推廣的京劇,也還是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接受和歡迎。

樣板戲,至今還在演出播放,而且還衡東,例如,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場場爆滿,還出國演出。這說明樣板戲的藝術性確實有大眾基礎,也具有一定的藝術高度。

今天,傳統的京劇市場已經非常小了,傳統的京劇劇目演出觀眾也越來越少。樣板戲的藝術實踐,值得我們學習思考。








千千千里馬


從藝術的角度來說,樣板戲沒什麼藝術價值!



樣板戲從政治的角度,歷史的角度看都有價值!

樣板戲是那個特定時代的產物,在那樣一個特殊的時代,人們的文化生活貧乏,為了引導人們嚮往革命的情懷,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逐步地排出了一些樣板戲,嚴格地說能稱為樣板戲的只有八個。



最早提到“樣板戲”是《人民日報》1967年5月31日的社論《革命文藝的優秀樣板》,被人民日報確定為樣板戲的只有八個,它們是京劇《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後來陸續出現的京劇《平原作戰》、《龍江頌》等9部作品,是被稱為革命現代戲。



為什麼說樣板戲的藝術價值不大呢?

一、劇情程序化,所有的劇情都是以階級鬥爭為綱,沒有生活化;

二、京劇唱腔改為京歌,二黃不像二黃,西皮不像西皮,有點不倫不類,個別情況除外,如《智取威虎山》裡的朔風吹這一段就是傳承了《野豬林》裡的大雪飄,還行。



但是,樣板戲是不能否定的存在,對那一代人起了很大的作用,那一代人幾乎人人都會哼幾句樣板戲,可見政治意義非凡。從政治和歷史的角度來說意義很大。


呆呆熊沙龍


任何能流傳的、有影響力的文藝作品,肯定都有它的藝術價值。樣板戲也不例外。

樣板戲以反映我黨政治立場的戲曲和舞臺劇為主,其政治意義遠遠超過文藝價值。在文革時期樣板戲的影響力達到了最頂峰,在當時是不允許別的藝術形式出現的。直至今日,因為其背景的特殊性,仍然是非常具有爭議性的話題之一。

樣板戲在政治上的影響與地位不在咱們的討論範圍之內,看一下它的藝術價值。

其實客觀的說樣板戲對京劇藝術的改革與發展還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但是,樣板戲的藝術成就可以說是非常複雜的,當我們對它的藝術價值進行分析判斷時,就必須持嚴肅、理性、公正、謹慎、唯物的態度。不管樣板戲該討論的話題有多少,我想都應該用這樣的態度。



樣板戲創作的時候,曾出現了一個“主要由於藝術之外因素而構成的”京劇現代戲創作熱潮,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京劇音樂家們的創作熱情,使古聲古板的京劇在表現現代生活上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為什麼說它是音樂的戲劇呢?是因為“樣板戲”完美無缺地把握好了戲與曲、聲樂與器樂之間的配合關係,主要突出了戲劇語言的音樂性。這在京劇史上幾乎是從來沒有的。從理論上講,戲曲是一種民族的“歌舞劇”。


我國傳統的戲曲創作中隨意性很強,加之創新很少,只能套用舊曲,上百年來唱來唱去似乎只剩下一些固定的劇本。而音樂的創作卻又沒有明顯的進步、創新。這其實就是一種滯後、倒退。而京劇“樣板戲”的出現,就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樣板戲”在音樂上能夠取得很大的成就,原因多種多樣,但關鍵還是在於對音樂的高度重視與創作上,是把多種的戲曲藝術形式與語言、音韻等糅合、提取的再創作。

願樣板戲作為一種優秀的戲曲作品能永遠流傳下去。


純陽命理


樣板戲,全稱“革命樣板戲”。是特殊時代產生的特殊藝術形式。

公認的樣板戲有八大樣板戲:《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杜鵑山》,《奇襲白虎團》,《海港》,這六個是“革命現代京劇”。

還有兩個芭蕾舞劇《白毛女》和《紅色娘子軍》。

拋開政治因素,樣板戲在藝術水準和藝術創新方面,對傳統藝術和西方藝術傳承和結合方面,堪稱典範。

在藝術水準方面,樣板戲可謂是精琢細雕。經典的唱段,傾情的表演,大膽運用西洋樂器極大豐富京劇曲調的表現力方面,堪稱現代京劇的經典。

用西方經典的芭蕾舞劇講中國故事,《白毛女》和《紅色娘子軍》至今無法超越。老百姓是通過樣板戲喜歡上芭蕾舞的。

電影《芳華》裡面反覆出現的就是經典樣板戲後出現的革命現代舞劇《沂蒙頌》。

樣板戲的產生,其根本是對傳統京劇的革新,在樣板戲出現之前,京劇為代表的中國戲曲,絕大多數是所謂的傳統劇目,內容無外乎“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芭蕾舞就更加“陽春白雪”,無論是《天鵝湖》還是《胡桃夾子》能看懂的中國人實在不多(至今也是如此)。

在傳統戲劇與時代相結合,形成“現代京劇”“現代舞劇”,樣板戲功不可沒。

在樣板戲的示範作用下,其他戲曲形式也進行了“歌頌勞動人民”的探索,比如豫劇《朝陽溝》,評劇《小二黑結婚》等。

當然,那個年代獨樹樣板戲,造成八億人民八臺戲的極端情況也是時代所致。

直到今天,京劇講現代故事方面,還沒有超過樣板戲的,無論是故事質量還是藝術水準。

某種意義上說,現在也還是需要樣板戲的,至少京劇的傳承與發展樣板戲提供了“樣板”,用西方藝術講中國故事會讓“芭蕾舞”更加“接地氣”。


步武堂


樣板戲,時代產物,風行一時,起到了一定的宣傳,教育形式,難免公式化、程序化、簡單化、千人一面、愛憎分明、正面英雄高大上,反面人物醜陋壞,當然也有所突破,讓人們聽懂了京劇,看明白了芭蕾舞。





和平鴿151212276


當時有一句名言叫做八億人民八部戲,分別是《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龍江頌》以及革命現代芭蕾舞劇《白毛女》和《紅色娘子軍》,後來又推出了另外二部樣板戲《杜鵑山》《沂蒙頌》。在這幾部樣板戲中,其中多部都以宣揚女性為主體的劇情。因為當時這些樣板戲都是江青親自主持的,所以,事實上她那樣極力宣揚女人至上也有她的目的!


手機用戶51548269582


存在的東西有其合理性,懷念的歷史有其現實價值。樣板戲曾經有否定者戲稱:八億人看八本戲的說法。是少了些,但也不是單調就那麼一點點。少兒精的東西是精雕細琢,十分珍貴的。

某些東西達到了氾濫的程度,魚龍混雜中的垃圾會造成環境汙染的。精神的道德的東西本來是純潔無暇的,卻因為夾裹了非精神之外的銅臭氣味,是令人生厭的。

久而久之毀掉相關產業事小,誤人子弟事大。一些因為鑽錢眼使盡渾身解數,瞥得兩眼發紅,滿冒金星的下九流,沒有臺下十年功,卻通過諸如潛規則那樣的邪門歪道,達到了一夜走紅,一鳴驚人的程度,不能不說是物慾橫流之中的一種悲哀現象。

樣板戲儘管是被一些人們所不看好的。但是作為一個歷史時期的產物,人們只所以能夠百看百聽而不生厭煩,不是因為歷史的久遠而被人們遺忘,恐怕是與其藝術性,思想性,純潔性,特別是鼓舞人心,引人入勝,催人奮進的積極作用分不開的。

不然那樣的艱難歲月,少吃缺穿,經濟潰乏,編撰人員少有報酬利益的情況下,形成的東西怎麼那樣有吸引力呢?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更加久遠,會愈來愈顯得彌足珍貴的。


莫忘初心242650426



我是雪中風車,我來回答。樣板戲最大的藝術價值主要在兩個方面:第一,表現工農兵,為人民大眾服務。樣板戲第一次對沿敘了兩百年的傳統京劇進行了創作方向上的改革,一掃京劇舞臺上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之內容,改由現代的歌頌工農兵的藝術形象,與時代同脈搏,反映時代,歌頌時代,為工農兵服務,為時代服務。



其二,中西結合,洋為中用。現板戲在京劇的兩百年發展歷史中,第一次使用了西方交響樂與中國民樂相結合的方式來伴奏,這是京劇藝術上的一個大膽嘗試與創舉,增強了藝術感染力與感召力!


雪中風車


“樣板戲”一詞源於1967年第6期《紅旗》雜誌社論《歡呼革命京劇的偉大勝利》一文。1967年5月9日至6月15日,在北京舉行了全國文藝匯演,一些為廣大工農兵和人民群眾創作的現代革命戲劇集體亮相。同年5月31日,在人民日報發表的社論《革命文藝的優秀樣板》中,先後五次出現了“八個革命樣板戲”字樣。由此,“八個革命樣板戲”成了帶有濃厚政治色彩的專有名詞迅速流傳開來。


八個革命樣板戲的最早版本為:
京劇《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海港》、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以及交響音樂《沙家浜》。此後,隨著新創作的革命戲劇的增多,這個版本里的名單不斷地變化,數量也遠遠超出了八個,但人民群眾依然用“八個革命樣板戲”這個詞來代指那個年代的所有革命劇目。
拋開當時的政治大背景,單從純粹的藝術角度來說,樣板戲的產生依然有著它積極意義。

在樣板戲沒有出現以前,中國的傳統戲劇創作大多取材於古代的歷史典故和民間傳說,通俗說就是以講古人的故事為主。也正是受此因素影響,中國傳統戲劇逐步形成了它獨特的帶有程式化的表演形式和舞美規範。題材的僵化同時也讓這種形式規範故步自封了幾百年。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即它與老百姓的實際生活是脫節的,它是高不可攀的“陽春白雪”似的藝術,觀眾只有看的份兒,沒有參與的份兒。

“文革”開始,那些描寫才子佳人、帝王將相的戲被打入冷宮,古老的戲曲藝術急需尋找一條出路,這恰恰為它的改革提供了難得的契機。於是,描寫勞動人民戰鬥、生產、生活的劇本誕生了;為了適應劇本劇情,新的流暢激昂、易學易唱的唱腔板式誕生了。在保留了戲曲藝術(尤其是唱腔藝術)的精髓不丟的前提下,那些差點失去飯碗的戲曲藝術家們又煥發了藝術青春,中國戲曲這一獨有的藝術形式得以繼續延續它的血脈和傳承。

如同做任何事情強調集體協作一樣,在那個特定的年代,樣板戲的產生不是某個人的功勞,也是舉全國之力進行的集體創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所以,拋開政治背景不談,它的藝術水準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耐得住歲月的打磨。由於革命樣板戲好學易唱,老百姓在學唱傳唱的同時,無意間也為戲曲的普及推廣起到了傳播作用。

時至今日,那場政治運動已經過去多年,那些政治人物的豪言壯語可能記不得了,但革命樣板戲裡的經典唱段依然時不時地在公園、在歌廳、在朋友的聚會上被屢屢唱起。

我想,任何藝術形式的存在和發展,只有當廣大的人民群眾常常念起它,需要它時,才是它真正的價值所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