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神童(二),莫扎特其實是「大器晚成」的神童

誰是神童(二),莫扎特其實是“大器晚成”的神童

西方音樂史是否就是教科書講的模樣?

西方音樂史是否只有一個版本?

讓我們給你不一樣的內容,

古典音樂意外史!!!


誰是神童(二),莫扎特其實是“大器晚成”的神童

莫扎特:其實…我是個大器晚成的神童!

關於莫扎特年幼時的軼事估計在你耳邊都快轉出繭了;但說莫扎特“大器晚成”,你一定會跳將起來跟我據理力爭,“簡直一派胡言……”請息怒,容我慢慢道來:

“神童”莫扎特必須感謝父親:他是如此寵溺著這個天才兒子,同時還有著幾近瘋狂的記錄癖好。父親記錄著莫扎特成長中的點點滴滴,當然也不忘添油加醋讓這些軼事更具傳奇。比如:1764年1月1日,參加路易宮廷的新年音樂會這件事。如果父親只是平淡無奇記流水賬,你會知道那天七歲的小莫技驚四座之後,居然跳上瑪利亞·特雷奇亞女王的雙膝,在人家臉上親個沒完嗎?你會知道莫扎特賴在瑪利亞公主的秀床上,稚嫩地跟人家逼婚,“你不嫁給我,我就不起來”嗎?

誰是神童(二),莫扎特其實是“大器晚成”的神童

故事總是更容易被口耳相傳,所以現在誰又會關心當天的音樂會上莫扎特彈了什麼呢?你的注意力是不是都被父親記錄的軼事成功轉移,然後由衷感嘆一句:小莫真是藝高人膽大呀!!!

莫扎特14歲那年,遊歷意大利,能憑藉記憶就臨摹出亞里格的演奏,而且一句不差。這使得他被羅馬教皇授予騎士榮譽並頒發“金馬刺”勳章;他還順手通過了博洛尼亞音樂學院的考試……其中最讓人震撼的是:常人眼中的望塵莫及,放到天才眼中卻成了反掌觀紋,所以你現在根本就不關心那些教會秘不外傳的作品究竟有多複雜,你記住的只是莫扎特有多神奇,憑著記憶就能默寫全譜——他不是神童誰又能是?不過,記錄和傳播這些軼事的又是誰呢?是父親呀!所以,造就神童的“軍功章”上,有父親的一半。

誰是神童(二),莫扎特其實是“大器晚成”的神童

但從作品創作本身來看,與之後的肖邦、門德爾松比起來,莫扎特客觀地講應該是一位“大器晚成”、逐步成熟的作曲家:因為不論如何堅信他是“神童”,拿出莫扎特八、九歲時寫的交響曲,怎麼看都是出自一個孩子的手;他十歲寫的歌劇自然不能跟《費加羅婚禮》相比。

莫扎特的創作黃金期分別是十歲到二十歲之間,以及三十歲之後到去世的五、六年間。十歲之前的作品,客觀上講是相當稚嫩的——如果不告訴你作曲家的姓名,單獨去聽,你一定會說,“這是一個孩童寫的”;這時再告知是莫扎特的創作,你估計會因為內心落差而一時難以接受吧……

誰是神童(二),莫扎特其實是“大器晚成”的神童

不過莫扎特二十歲之前的作品中,依舊有傳世名篇:1775年,莫扎特十九歲時創作的五首小提琴協奏曲,其中《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就獨具魅力,是可以征服任何時代、任何人群的不朽之作。

交響曲創作也是這樣:莫扎特二十歲左右的創作,客觀上講是相當“年輕”的。其中G小調K183、A大調K201 展現出來的都只是自己起步時的水平;不過此時也有傑作,《D小調諧謔曲》K136——這首不到15分鐘的管絃樂作品,真的不像出自一個16歲少年的手:它樂思豐富、情感細膩,是讓人感受青春朝氣的極美作品。還有《巴松管(大管)協奏曲》K191(或許是巴松管這門木管家族中低音樂器的緣故,它很容易被世人遺忘),這部莫扎特十八歲時的創作同上文提到的《D小調諧謔曲》K136一樣,是超越同時代、青春洋溢的名篇——甚至可以與之後的法國號協奏曲、雙簧管、長笛協奏曲媲美。

誰是神童(二),莫扎特其實是“大器晚成”的神童

其實,如果你認真研究一下莫扎特的作品編號,他十幾歲時候的作品就已經排到K2××了;也就是說:他一生的創作中,三分之一都是那個時候寫成的,而這些作品如果不是頂著“莫扎特”這個金子招聘,歷史給它們的評價估計會降幾檔吧……

此時此刻你能接受“大器晚成”的莫扎特這個說法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