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的結字原則是什麼?掌握這一篇就可以舉一反三了

行書的結字原則是什麼?掌握這一篇就可以舉一反三了

行書之所以具有如人行走的感覺,是因為它具有一定的運動感。為此,行書的結字總原則是使之具有動勢。

具體做法如下:

一、加強筆畫的傾斜度。

一條垂直或水平的線條,如同直立的電線杆和平放在地面上的樹幹,只能給人以平穩安定的感覺,唯有傾斜線才會給人以動感。所以,行書往往加強橫丶豎畫的傾斜度以達到這一目的。

如“命”、“水”二字便是加強了豎畫的欹勢,“辛”、“侯”二字則加強了橫畫的上聳之勢,“珊瑚”二字橫豎畫都加強了傾斜之勢,從而增強了“行書如行”的勢態。

行書的結字原則是什麼?掌握這一篇就可以舉一反三了

二、改變方正的形體。

漢字被稱為方塊字,是它們的外輪廓大多呈方形。方形的底面平直,像磚石一樣穩穩放在平地上,自然不會有什麼動感。行書就需要改變這一情況。

例如“張”字,本來很容易寫成四平八穩的方形,現在由於筆畫的傾斜而成了斜邊形,增強了動勢、再如“雀”字,有意上寬下窄,“僧”字的下部左右故意向內斜收,於是形成了一個支點銳小的倒三角形,從險勢中產生出一種動感來。

行書的結字原則是什麼?掌握這一篇就可以舉一反三了

三、欹正相依。

行書採用欹斜之勢以求生動活潑,但也不可過分東倒西歪。為此常常是斜正相輔而用。

如“鮮”字,左面的“魚”字旁向右傾斜,而有右面粗大的“羊”字相抵。“揚”的“扌”旁左斜,而有右面端正的“易”字相救,使其動而不失重心。“知”字雖然左右都傾斜,但是左邊右斜,右邊左傾,互相支撐著,外輪廓也形成一個等腰三角形,活潑而又穩定。當然也有整個字都傾斜的情形,但那往往用上下的字予以補正。

行書的結字原則是什麼?掌握這一篇就可以舉一反三了

四、虛實對比的加強。

這也是行書常用的一種結體手法,以代替楷書的均勻布白。

如“載”字左密右疏,除了拉長“戈”字求得重心平衡之外,遠遠的一點使“戈”字所形成的大面積空間,和密集的右面形成了虛實對照,這也是取得動而平衡的一個重要手法。

行書的結字原則是什麼?掌握這一篇就可以舉一反三了

再如“賢”,上松下緊,特別是第一畫與第二畫之間的空白,和下面嚴密的“貝”字相對應,粗大而右斜的第一筆,使整個字變斜為正。

行書的結字原則是什麼?掌握這一篇就可以舉一反三了

“何”字的下開上合所形成的虛實對應,真可謂是“疏可走馬,密不透風”。

行書的結字原則是什麼?掌握這一篇就可以舉一反三了

這些結字方法,和行書的用筆特點相結合起來加以運用,行書的特點表現得就會更加充分。

結字有了基礎,再於行氣的排列中注意字的大小、布白、虛實、粗細、枯潤變化等,就會更加增強行書的動感。

因為這些變化,行書的章法佈局往往是隻有豎行而無橫列,這是和楷書很不相同的地方。

行書的結字原則是什麼?掌握這一篇就可以舉一反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