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曲首演的意外(終),馬勒的《第六交響曲》與普羅科菲耶夫

名曲首演的意外(終),馬勒的《第六交響曲》與普羅科菲耶夫

西方音樂史是否就是教科書講的模樣?

西方音樂史是否只有一個版本?

讓我們給你不一樣的內容,

古典音樂意外史!!!


名曲首演的意外(終),馬勒的《第六交響曲》與普羅科菲耶夫

馬勒《第六交響曲》

馬勒的《第六交響曲》(悲劇)雖然沒有合唱,卻有明確的指向性和標題感。這部作品是他從1903年起用了近四年時間創作完成的。這段時間是馬勒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時光:他作為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的導演可謂名利雙收,還迎娶了美麗的艾爾瑪為妻子,有了自己可愛的女兒……

不過,在《第六交響曲》中馬勒要展現的主題是“人在面對命運所進行的抗爭是多麼的不濟於是,命運總有一天會把人類擊垮”。在這四年裡,他自比那個最終倒在命運腳下,隨之失去一切的英雄——在面對健康的孩子時,他總是執拗地幻想著女兒夭折的慘狀,一遍含淚一遍作曲。妻子看在眼裡,卻無能為力,只能獨自哀嘆。

名曲首演的意外(終),馬勒的《第六交響曲》與普羅科菲耶夫

為了能營造出那種襲面而來的命運打擊效果,馬勒特意為管弦樂團定製了一種超級大鼓。但從彩排的效果上看,遠遠沒能達到自己的心理預期,他想營造出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中那種大炮的感覺。於是他終止排練,再次把訂製的鼓加大到一個成人身高的尺碼,並要求樂手用棒球棍那樣的鼓槌去敲。

打擊樂手最後用上了吃奶的力氣去敲擊這面超級大鼓,依舊不能達到馬勒想要的效果。氣急敗壞的他甚至跳下指揮台,親自上陣;但大鼓始終只能發出混沌的聲響。那一刻,馬勒終於意識到,擅自把鼓加大反而會讓聲音變的鬆弛。

名曲首演的意外(終),馬勒的《第六交響曲》與普羅科菲耶夫

首演時候,樂團用了一般的大鼓,據說馬勒自己被這部作品蘊含的奇異內涵感動不已,在看臺上走來走去,演出開始前就已經淚流滿面了。

不過被命名為“悲劇”的《第六交響曲》就像一道詛咒應驗在自己身上——1907年,他的大女兒不幸夭折;同年,他也查出了先天性心臟病……

名曲首演的意外(終),馬勒的《第六交響曲》與普羅科菲耶夫

普羅科菲耶夫的《第二鋼琴協奏曲》

普羅科菲耶夫對於鋼琴的感覺就像約翰·菲爾德所期盼的那樣,對“旋律性”似乎一點兒感覺都沒有。所以他的鋼琴作品,最精彩的部分是如何將鋼琴處理成“打擊樂器”。當然,在本質上將他並沒有真的把鋼琴當做打擊樂,否則那首《觸技曲》又怎麼解釋呢?

在這種“打擊樂器”效果上加和聲又會是怎樣呢?感覺一定很奇怪吧……特別是在俄國這種擅長傷感旋律的國度,之後的反響不難想象吧……

名曲首演的意外(終),馬勒的《第六交響曲》與普羅科菲耶夫

不過普羅科菲耶夫真的這麼做了:1913年,在用比較傳統、溫柔的方式完成了《第一鋼琴協奏曲》之後,趕在自己畢業之前,這位天生具有冒險精神的年輕人終於釋放了自己內心的小野獸,創作完成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第二鋼琴協奏曲》。

普羅科菲耶夫的《第二鋼琴協奏曲》於1913年9月5日在帕布羅夫斯克首演,這種絕對超前的創作手法沒有把觀眾嚇的四散奔逃就已經是最大的幸運了。首演像《春之祭》那樣,到場的觀眾瞬間像炸了鍋了馬蜂窩,大家叫喊著表達憤怒,搖著頭四散離席,還有人不忘高聲咒罵:“見鬼去吧!該死的未來派……”

名曲首演的意外(終),馬勒的《第六交響曲》與普羅科菲耶夫

可憐的普羅科菲耶夫,可憐的《第二鋼琴協奏曲》;但如果放到今天,得到的結果會不會不一樣呢?當然,有人不禁要問:“真的有普羅科菲耶夫《第二鋼琴協奏曲》嗎?”其實,首演時的樂譜在火災中已經付之一炬了,現在的樂譜只是十幾年後寫的“相似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