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有流派吗(一),资本的罪恶

钢琴有流派吗(一),资本的罪恶

西方音乐史是否就是教科书讲的模样?

西方音乐史是否只有一个版本?

让我们给你不一样的内容,

古典音乐意外史!!!


钢琴有流派吗(一),资本的罪恶

当下有一个颇为流行的名词——讨好型人格。如果这个概念引入音乐领域,莫扎特、海顿等之前的音乐家基本上都应该是这一类型 。当时音乐是为了让那些外行的大人和太太小姐们高兴的玩意儿,在教会以外使用音乐最频繁的场所是餐厅和聚会,要尽力写出不挑战听众智商,不会引起消化不良的亲切音乐是那个时候音乐家的创作基础。所以、巴洛克和以前的世俗音乐本质上是按照不刺激人听觉神经的规则前提下写成的,这也就是为何现在这些音乐对一般人来讲依旧“和蔼可亲”的原因。

到了十八世纪后半叶,为了取悦客人而增加的表演成分,声音和器乐的名家艺术(咏叹调和协奏曲)兴盛起来,音乐的作用从单纯的宴会助兴和舞会伴奏变的更加包含艺术欣赏性。

钢琴有流派吗(一),资本的罪恶

到了十九世纪,从贝多芬这位音乐巨人开始,音乐从取悦客人变成了承载作曲家内心的感动与思考,组曲家开始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而进行创作了。这如同从“地心说”向“日心说”的哥白尼式转变,一旦发生了,音乐家内心的那支“小野兽”就被释放出来,他们乐此不疲、逐步升级,终于将音乐升级、推演到如今“外行人”完全不能使用的独立语言——现代音乐。

演奏家也需要紧跟时代变迁的脚步:在器乐演奏和管弦乐队没有独立出来,一心一意做着“伴奏”工作的时代,所谓的音乐家实际上给“仆人”没什么区别,只要能完成接待任务并且不招摇就好。到了十八世纪,演奏行业中的名家技艺开始受到追捧,这似乎给了曾经身似仆人的演奏家们一个上升的社会阶梯,身怀绝技的演奏家们开始涌现,少年莫扎特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随之而来的就是演奏家领域的明星圈出现了,在明星效应和演奏领域中,专业与业余的泾渭分明之下,外行们被越拉越远,舞台终于跟他们无缘了。

钢琴有流派吗(一),资本的罪恶

十九世纪是诞生演奏家的时代,在上半叶,根据著名演奏家们的需求,大规模的器乐改良运动开始了;十九世纪中叶之后,乐器基本定型与现在大致相同了。

钢琴作为家用乐器,为了满足在“更大场合表演”的需求也进行了大型化的转变;弦乐器加长了指板、加高了琴码、增强了力度,在扩大音量方面做足的功夫,甚至还发明了“图尔特弓”,为音量的增强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管乐器陆续增加了伐键,推进了快速音群时候运指的合理性。可以说演奏技巧提升和乐器发展就犹如DNA的双螺旋,彼此纠缠,密不可分。小提琴世界里出现了帕格尼尼,钢琴世界里出现了李斯特、肖邦、勃拉姆斯这样的超级明星。

钢琴有流派吗(一),资本的罪恶

十九世纪是演奏家的黄金时代,演奏家在听众狂热的追捧下彻底翻身做了音乐的主人。莫扎特、海顿的奏鸣曲是普罗大众都敢涉猎的领域;而李斯特、肖邦的作品却成了非职业选手的禁区。音乐在演奏方面成了“职业选手”的主场。从那以后,满足职业演奏家的“私人定制”成为音乐创作的风向标。

进入二十世纪,随着广播、电视、录音等传播手段的介入,音乐走出了音乐厅成为了全世界及时共享的艺术。传媒手段的介入,著名演奏家被不断的包装出来。“万人空巷”不再是一个带有夸张意味的修辞,而成了现实——比如演奏家布宁的音乐会动辄就会吸引数万人;霍洛维茨的音乐会门票一张能买到五万日元……这些对于前几代音乐家犹如“天方夜谭”的童话,真的在二十世纪变成了现实,你不得不感叹资本力量的恐怖以及传媒力量的神奇。

钢琴有流派吗(一),资本的罪恶

人的欲望总是无限的,给这样的“造星”运动配上加速器,“音乐比赛”诞生了。二十世纪,那些犹如节日的音乐比赛,在二战之后犹如雨后春笋,迅速恢复繁荣起来。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就是“鲤鱼跳龙门”,可以一夜之间从默默无闻变成超级巨星。

当然,副作用也是相仿的惨痛,因为音乐从业者变的“一切为了打比赛”:考音乐学院变成了比赛、学习过程中也有比赛、为了成为职业演奏家也要参与商业比赛,音乐家命中注定要跟旁人决一胜负。商业运作、造星主义使得音乐从业者错误的认为:只要“炫技”就能成为职业演奏家,但他们能被视为是十九世纪“超级技艺”的时代延续吗?

钢琴有流派吗(一),资本的罪恶

和十九世纪的高超技艺相比,曲目难度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对演奏家的要求。“零失误”似乎成为任何一项比赛的评分基础,“出错”成了不可原谅的事情,演奏家再一次被绑架了,不同的是这次奴役他们的不是曾经高高在上的贵族、教会;而是乐器本身,毫不夸张的说他们沦为器乐的奴隶,要求他们精准到像一台机器一样去把乐器奏响。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诉求”下,不同人弹奏出“相同”的贝多芬是一件多么令人揶揄的事情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