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曲首演的意外(一),費加羅的婚禮

名曲首演的意外(一),費加羅的婚禮

西方音樂史是否就是教科書講的模樣?

西方音樂史是否只有一個版本?

讓我們給你不一樣的內容,

古典音樂意外史!!!


名曲首演的意外(一),費加羅的婚禮

名曲首演的意外(序)

如今令人如痴如醉的“名曲”,很多在首次與世人見面時並不成功;相反它們遭受的待遇可謂非常悽慘。道理倒也不難理解,大多數的“名曲”太過超前,就像我們總說“天才的悲哀很多時候是因為自己過早與這個世界擦肩”。好比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在現在人眼中絕對可以算得上是用最高水平的管絃樂手法創作的作品——即便今天看它依舊是那麼時髦,絕無過時感;可如果你刻意留意一下它的誕生時間——1840年,貝多芬魂歸天堂也才過去13年。對於當時的聽眾來講,這部《幻想交響曲》實在太超前、太“早產”了,難以接受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

說到歌劇最著名的首演失敗,第一個蹦入大家腦海的肯定是《卡門》,在全法國都為傳統喜歌劇如痴如醉的大環境下,《卡門》猶如一個混血的早產怪胎被推到太陽下暴曬,甚至有人諷刺說這是“紅酒泡洋蔥”的作品,最可悲的是作曲家就在這樣的譏諷與嘲罵聲中淒涼死去,年僅37歲。

名曲首演的意外(一),費加羅的婚禮

當然也有演員的自身原因造成的首演慘敗,比如《茶花女》:當人們姑且能接受一個不幸淪落風塵的女子做歌劇主角時,首演的女主角顏值不在線就成了本能的硬傷,人們不可能相信臺上那個身材健碩,臉泛紅光的“維奧莉塔”真的只剩下了半個小時的生命……

《春之祭》的首演結果放在當時肯定是慘敗的,但在當代人眼中看卻未必——至少它當時讓整個巴黎都瘋了。它那種野獸般粗魯的不和諧印象和原始節奏就像一根套索,緊緊套在每個人慾望的睪丸上,你越掙扎它套得就越緊……

名曲首演的意外(一),費加羅的婚禮

還有因為藝術潮流未轉向而造成的首演失敗,例如德彪西那些被後人稱之為“印象派”的作品。我們說過,“印象派”這三個字在創作出來的時候是個貶義詞,是保守的繪畫評論家諷刺莫奈的畫,“你畫的是印象吧!?你是印象派的吧……”所以當德彪西發表自己的《前奏曲集》時,就收到了這樣的評論,“這是什麼音樂啊!?簡直跟印象派的繪畫一樣輪廓模糊……”從此,德彪西得了個“印象派作曲家”的名號。

序言到此,我們開始說說那些“名曲”在誕生時期,或是首演時候遭遇的“意外”——這裡的意外加引號。

名曲首演的意外(一),費加羅的婚禮

歌劇《費加羅的婚禮》

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可以說是帶著反叛基因誕生的作品。藍本就是博馬舍的危險“革命劇”:劇中僕人比主人聰明這很自然的讓人聯想到是在戲弄權貴,雖然意大利有批判現實主義的傳統,即便官僚貴族自己不生氣,但劇中費加羅的臺詞真的是太直白露骨了:

“伯爵殿下, 您得到了今天的身份,付出了多少努力呢?您所做的就僅僅是被生下來而已吧;與您相比,我們這些人可算是窮盡一切可以治理好西班牙的辦法而活到現在的呀!”這樣的臺詞在當時貴族主導的社會環境下是不可能受歡迎的。《費加羅的婚禮》藍本在1781年就已經寫成了,歷經千難萬苦在巴黎爭取到首演許可已經是三年之後(1784年)的事情。奇怪的是歌劇首演卻是在1786年的維也納——按理說,在維也納這種相對“保守”的城市(這種中世紀以來神聖羅馬帝國勢力影響根深蒂固的地方),鼓吹這種“危險”思想按理說是絕對不允許的 。

名曲首演的意外(一),費加羅的婚禮

不過這個故事還是被莫扎特改編成歌劇搬上了維也納宮廷劇院的舞臺。這點上看,莫扎特真的是藝高人膽大,且為了自己心裡的那束光絕不妥協。不過軍功章上有莫扎特的一半,也有另外一個人的一半。此人就是達蓬特,這個從維納其爾近郊,猶太貧民家庭走出的男孩,在改信基督教之後,還進修了神學和修辭學,從而成為一名神職人員;後來他因為參與反體制的政治運動被貼上“危險人物”標籤,不得不離開維納其爾;但塞翁失馬,不知通過何種手段,他居然成了“宮廷詩人”——總之,這是一位頗具傳奇經歷的人。

兩人的合作可謂“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不過二人要攻克的第一個山頭其實是演出許可問題——想想看無論多精彩的創作,若到頭來不讓上演終究是“竹籃打水”。打贏這場仗必須知此知彼。來分析下“敵情”:當時,莫扎特所處的維也納宮廷,周圍環境是這樣的:皇帝約瑟夫二世是個開明的君主,受到啟蒙思想的影響,關心文化事業,特別是致力於發展德國的本土文化;不過當時的維也納,只要跟藝術沾邊的領域都是意大利的主場——美術、建築、文學、音樂,即便是前任宮廷詩人梅塔斯塔希奧也是個意大利人,宮廷樂師長薩列裡也是意大利人 ;即便是格魯克,這位出生在德語圈的宮廷音樂家也是一首德文歌都沒寫過(他只用法語和意大利語創作)。皇帝約瑟夫二世面對如此堅固的拉丁文化壁壘,自然內心會泛起抵抗情緒,他親自設定了國家獎勵政策,莫扎特當時為何定居維也納也有出於皇帝的這一政策考慮的。所以我們可以臆斷:皇帝是支持二人把《費加羅的婚禮》改變成歌劇的。

名曲首演的意外(一),費加羅的婚禮

這當然會引起意大利人的不滿,也會讓那些為意大利舶來品馬首是瞻的宮廷保守人士感到不安。他們聯合起來抵制皇帝的“國家獎勵政策”。如何把莫扎特創作《費加羅的婚禮》的計劃搞流產是他們沆瀣一氣的目的;也是他們對抗皇帝的一步棋。他們有看似不可辯駁的理由:將具有如此“危險思想”的藍本改編創作成歌劇,簡直不像話。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達蓬特的回擊是“已經彙報皇帝陛下,那些危險的臺詞已經刪掉了”,“皇帝陛下已批准了這部劇的上演請求”。反對派們先輸一陣,接下來的手段只能是把首演搞砸。

名曲首演的意外(一),費加羅的婚禮

不過歌劇創作完成,從開始彩排起,歌手和樂師們就被那壓倒一切的音樂美折服了,大家紛紛站到莫扎特一邊。首演時詮釋巴西利奧和克爾其奧這兩個角色的演員邁克爾·凱利這樣回憶:

“我站在莫扎特身旁。他小聲重複著說,‘好極了’…到了演費加羅的貝諾奇唱‘凱魯比諾,為了勝利,為了軍隊的榮譽前進’時,他大喊一聲。舞臺上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禁移到他身上,隨後大家一邊喊著‘好極了,好極了,偉大的莫扎特’一邊熱烈鼓掌。絃樂聲部的樂手們不停的用琴弓敲打著樂譜架。對於如此熱烈的讚譽,身材矮小的莫扎特不得不多次鞠躬表示感謝。”

名曲首演的意外(一),費加羅的婚禮

莫扎特陣營在為首演努力著,反莫扎特陣營也沒閒著,兩股勢力交織著前行著,最終的較量將在歌劇《費加羅的婚禮》首演時展開:

1786年5月1日,這是有記錄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首演日,這是個比在巴黎的格魯克因“歌劇改革”引發爭議更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天——這一天是德文歌劇向意大利文歌劇吹起反擊號角的一天。當然,反對派下的本錢也不少,他們動員了很多人,對每一段音樂都會發出“噓”的倒彩聲。幕布從拉起那一刻,事先約定的倒彩就此起彼伏,器樂演奏進程中也出現過中斷;但也有被美妙音樂而打動的正直觀眾,時不時提出“再來一遍”的要求…

名曲首演的意外(一),費加羅的婚禮

就這樣反,對派的倒彩與好人們的掌聲角逐著直到歌劇最後一幕。那麼,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最終誰獲勝了呢?在費裡西安·馬爾松的小說中,有這樣的一段有趣的描述:

“當歌劇最終的那個和絃響起,隨即便是暴風雨般的掌聲;在包廂中的皇帝陛下臉上浮現出滿意的微笑;但喝倒彩和口哨聲也四處亂飛。那一刻,看似嘲笑的聲音要控制全場了,但就在下一刻,它們淹沒在喝彩和掌聲中。勝利了,莫扎特勝利了。薩列裡和薩爾蒂兩個人只有暗自神傷的份,被兩人僱來的一群搗蛋分子也意識到,這一次他們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