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曲首演的意外(一),费加罗的婚礼

名曲首演的意外(一),费加罗的婚礼

西方音乐史是否就是教科书讲的模样?

西方音乐史是否只有一个版本?

让我们给你不一样的内容,

古典音乐意外史!!!


名曲首演的意外(一),费加罗的婚礼

名曲首演的意外(序)

如今令人如痴如醉的“名曲”,很多在首次与世人见面时并不成功;相反它们遭受的待遇可谓非常凄惨。道理倒也不难理解,大多数的“名曲”太过超前,就像我们总说“天才的悲哀很多时候是因为自己过早与这个世界擦肩”。好比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在现在人眼中绝对可以算得上是用最高水平的管弦乐手法创作的作品——即便今天看它依旧是那么时髦,绝无过时感;可如果你刻意留意一下它的诞生时间——1840年,贝多芬魂归天堂也才过去13年。对于当时的听众来讲,这部《幻想交响曲》实在太超前、太“早产”了,难以接受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

说到歌剧最著名的首演失败,第一个蹦入大家脑海的肯定是《卡门》,在全法国都为传统喜歌剧如痴如醉的大环境下,《卡门》犹如一个混血的早产怪胎被推到太阳下暴晒,甚至有人讽刺说这是“红酒泡洋葱”的作品,最可悲的是作曲家就在这样的讥讽与嘲骂声中凄凉死去,年仅37岁。

名曲首演的意外(一),费加罗的婚礼

当然也有演员的自身原因造成的首演惨败,比如《茶花女》:当人们姑且能接受一个不幸沦落风尘的女子做歌剧主角时,首演的女主角颜值不在线就成了本能的硬伤,人们不可能相信台上那个身材健硕,脸泛红光的“维奥莉塔”真的只剩下了半个小时的生命……

《春之祭》的首演结果放在当时肯定是惨败的,但在当代人眼中看却未必——至少它当时让整个巴黎都疯了。它那种野兽般粗鲁的不和谐印象和原始节奏就像一根套索,紧紧套在每个人欲望的睾丸上,你越挣扎它套得就越紧……

名曲首演的意外(一),费加罗的婚礼

还有因为艺术潮流未转向而造成的首演失败,例如德彪西那些被后人称之为“印象派”的作品。我们说过,“印象派”这三个字在创作出来的时候是个贬义词,是保守的绘画评论家讽刺莫奈的画,“你画的是印象吧!?你是印象派的吧……”所以当德彪西发表自己的《前奏曲集》时,就收到了这样的评论,“这是什么音乐啊!?简直跟印象派的绘画一样轮廓模糊……”从此,德彪西得了个“印象派作曲家”的名号。

序言到此,我们开始说说那些“名曲”在诞生时期,或是首演时候遭遇的“意外”——这里的意外加引号。

名曲首演的意外(一),费加罗的婚礼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可以说是带着反叛基因诞生的作品。蓝本就是博马舍的危险“革命剧”:剧中仆人比主人聪明这很自然的让人联想到是在戏弄权贵,虽然意大利有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即便官僚贵族自己不生气,但剧中费加罗的台词真的是太直白露骨了:

“伯爵殿下, 您得到了今天的身份,付出了多少努力呢?您所做的就仅仅是被生下来而已吧;与您相比,我们这些人可算是穷尽一切可以治理好西班牙的办法而活到现在的呀!”这样的台词在当时贵族主导的社会环境下是不可能受欢迎的。《费加罗的婚礼》蓝本在1781年就已经写成了,历经千难万苦在巴黎争取到首演许可已经是三年之后(1784年)的事情。奇怪的是歌剧首演却是在1786年的维也纳——按理说,在维也纳这种相对“保守”的城市(这种中世纪以来神圣罗马帝国势力影响根深蒂固的地方),鼓吹这种“危险”思想按理说是绝对不允许的 。

名曲首演的意外(一),费加罗的婚礼

不过这个故事还是被莫扎特改编成歌剧搬上了维也纳宫廷剧院的舞台。这点上看,莫扎特真的是艺高人胆大,且为了自己心里的那束光绝不妥协。不过军功章上有莫扎特的一半,也有另外一个人的一半。此人就是达蓬特,这个从维纳其尔近郊,犹太贫民家庭走出的男孩,在改信基督教之后,还进修了神学和修辞学,从而成为一名神职人员;后来他因为参与反体制的政治运动被贴上“危险人物”标签,不得不离开维纳其尔;但塞翁失马,不知通过何种手段,他居然成了“宫廷诗人”——总之,这是一位颇具传奇经历的人。

两人的合作可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不过二人要攻克的第一个山头其实是演出许可问题——想想看无论多精彩的创作,若到头来不让上演终究是“竹篮打水”。打赢这场仗必须知此知彼。来分析下“敌情”:当时,莫扎特所处的维也纳宫廷,周围环境是这样的:皇帝约瑟夫二世是个开明的君主,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关心文化事业,特别是致力于发展德国的本土文化;不过当时的维也纳,只要跟艺术沾边的领域都是意大利的主场——美术、建筑、文学、音乐,即便是前任宫廷诗人梅塔斯塔希奥也是个意大利人,宫廷乐师长萨列里也是意大利人 ;即便是格鲁克,这位出生在德语圈的宫廷音乐家也是一首德文歌都没写过(他只用法语和意大利语创作)。皇帝约瑟夫二世面对如此坚固的拉丁文化壁垒,自然内心会泛起抵抗情绪,他亲自设定了国家奖励政策,莫扎特当时为何定居维也纳也有出于皇帝的这一政策考虑的。所以我们可以臆断:皇帝是支持二人把《费加罗的婚礼》改变成歌剧的。

名曲首演的意外(一),费加罗的婚礼

这当然会引起意大利人的不满,也会让那些为意大利舶来品马首是瞻的宫廷保守人士感到不安。他们联合起来抵制皇帝的“国家奖励政策”。如何把莫扎特创作《费加罗的婚礼》的计划搞流产是他们沆瀣一气的目的;也是他们对抗皇帝的一步棋。他们有看似不可辩驳的理由:将具有如此“危险思想”的蓝本改编创作成歌剧,简直不像话。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达蓬特的回击是“已经汇报皇帝陛下,那些危险的台词已经删掉了”,“皇帝陛下已批准了这部剧的上演请求”。反对派们先输一阵,接下来的手段只能是把首演搞砸。

名曲首演的意外(一),费加罗的婚礼

不过歌剧创作完成,从开始彩排起,歌手和乐师们就被那压倒一切的音乐美折服了,大家纷纷站到莫扎特一边。首演时诠释巴西利奥和克尔其奥这两个角色的演员迈克尔·凯利这样回忆:

“我站在莫扎特身旁。他小声重复着说,‘好极了’…到了演费加罗的贝诺奇唱‘凯鲁比诺,为了胜利,为了军队的荣誉前进’时,他大喊一声。舞台上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禁移到他身上,随后大家一边喊着‘好极了,好极了,伟大的莫扎特’一边热烈鼓掌。弦乐声部的乐手们不停的用琴弓敲打着乐谱架。对于如此热烈的赞誉,身材矮小的莫扎特不得不多次鞠躬表示感谢。”

名曲首演的意外(一),费加罗的婚礼

莫扎特阵营在为首演努力着,反莫扎特阵营也没闲着,两股势力交织着前行着,最终的较量将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首演时展开:

1786年5月1日,这是有记录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首演日,这是个比在巴黎的格鲁克因“歌剧改革”引发争议更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这一天是德文歌剧向意大利文歌剧吹起反击号角的一天。当然,反对派下的本钱也不少,他们动员了很多人,对每一段音乐都会发出“嘘”的倒彩声。幕布从拉起那一刻,事先约定的倒彩就此起彼伏,器乐演奏进程中也出现过中断;但也有被美妙音乐而打动的正直观众,时不时提出“再来一遍”的要求…

名曲首演的意外(一),费加罗的婚礼

就这样反,对派的倒彩与好人们的掌声角逐着直到歌剧最后一幕。那么,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最终谁获胜了呢?在费里西安·马尔松的小说中,有这样的一段有趣的描述:

“当歌剧最终的那个和弦响起,随即便是暴风雨般的掌声;在包厢中的皇帝陛下脸上浮现出满意的微笑;但喝倒彩和口哨声也四处乱飞。那一刻,看似嘲笑的声音要控制全场了,但就在下一刻,它们淹没在喝彩和掌声中。胜利了,莫扎特胜利了。萨列里和萨尔蒂两个人只有暗自神伤的份,被两人雇来的一群捣蛋分子也意识到,这一次他们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