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抗日青年流亡服務團紀念館新館開館,完整呈現「錫流」壯舉

8月21日,無錫抗日青年流亡服務團紀念館新館在惠山區陽山鎮原陸區橋小學舉行揭牌儀式。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周英,無錫科技職業學院黨委書記、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會長曹建林,市史志辦副主任接玉松,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副會長肖根榮,和惠山區委書記李秋峰,惠山區委副書記周子川,惠山區委常委、組織部長鄧加紅,惠山區委常委、宣傳部長袁漪韜,惠山區委常委、陽山鎮黨委書記吳立剛以及惠山區各部委辦局主要領導等出席儀式。

無錫抗日青年流亡服務團紀念館新館開館,完整呈現“錫流”壯舉

1937年11月25日無錫淪陷前夕,無錫黨組織決定組織城區愛國青年撤退到溧陽,在宜溧山區開展抗日遊擊鬥爭。80餘名無錫愛國青年在錫西陸區橋集合後,向溧陽出發。當隊伍行進至溧陽周城時,黨組織決定就地成立無錫抗日青年流亡服務團(簡稱“錫流”),推選孫克定為團長,周秋野、錢敏、吳志明為副團長。“錫流”又接納20餘名溧陽青年及上海演劇隊的部分隊員,共計100餘人,徒步西行,最終輾轉到達南昌新四軍辦事處和武漢八路軍辦事處,全部投身於革命隊伍。

無錫抗日青年流亡服務團紀念館新館開館,完整呈現“錫流”壯舉

“錫流”是一個新安旅行團式的團體,雖然其活動時間和形成不能和新安旅行團相比,但它同時集中100多名進步知識青年,在淪陷前夕撤離家鄉,憑著對黨的信念,邊流亡進行抗日宣傳,邊尋找黨的組織關係,途徑蘇皖贛鄂四省,形成千餘里,歷時一月多,終於到達南昌新四軍辦事處和武漢八路軍辦事處,全部投身革命隊伍。“錫流”成員中最小的14歲,最大的36歲,有夫妻、姐妹、兄弟檔共18對。其中,不乏家境優越的“富二代”以及地方知名學者,在國家危難之際,他們毅然選擇背井離鄉踏上了前途未卜的征途,尋找救國救民。以後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至少有19位英勇獻身,有6位成長為建國後的省部級領導幹部,有30多為成為廳局級幹部。還湧現出一大批方面面領導和專業人才,這種情況即使在全國也是不多見的。

無錫抗日青年流亡服務團紀念館新館開館,完整呈現“錫流”壯舉

“錫流”出發地——陸區橋小學積穀倉舊址

無錫抗日青年流亡服務團紀念館新館開館,完整呈現“錫流”壯舉

“錫流”成立地——溧陽周城

為了紀念“錫流”壯舉,2005年,市史志辦、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徵編出版《錫流——無錫抗日青年流亡服務團紀念文集》。2007年,相關部門決定在與“錫流”頗有淵源的匡村中學舊址建“錫流”紀念館。隨著黨史研究的不斷深入,位於匡村實驗學校內的“錫流”紀念館因面積太小,難以適應新形勢黨史宣傳的需要。2018年,惠山區委決定在“錫流”出發點——原陸區橋小學建立無錫抗日青年流亡服務團紀念館新館。在市史志辦、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的大力協助下,經過一個多月的籌建,新館建成開放。

無錫抗日青年流亡服務團紀念館新館開館,完整呈現“錫流”壯舉

無錫抗日青年流亡服務團紀念館新館開館,完整呈現“錫流”壯舉

“錫流”是抗戰初期江南進步青年的一面旗幟、一種象徵,所體現的家國情懷、愛國主義,所表現的抗日壯志、民族大義,所展現的堅定信念、堅強毅力可歌可泣,極具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強烈的現實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