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數學:數學教學中巧用兒歌

大家都知道,對於剛剛跨進小學大門的低年級學生來說一節課40分鐘,前面的十幾分鍾都能表現的很好。可是好景不長,接下去他們的屁股就做不安穩了。這時,我們就可以用一首兒歌:“老師講課用心聽,同學回答仔細聽。邊聽邊想動腦筋,認認真真學本領。”輕輕鬆鬆就把學生的眼球給吸引回來了。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一種符號化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經驗相結合的學習過程,他們在數學學習中遇到的最大障礙就是覺得數學知識枯燥乏味、抽象性強,不易理解和掌握。那麼,教師在教學中如何針對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解決數學學科高度抽象性與小學生具體形象思維之間的矛盾呢?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巧妙編制一些數學兒歌,能很好地突破這個難題。因為兒歌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讀起來又朗朗上口,讓他們備感親切、生動,所以易學、易記。因此,一些膾炙人口的數學兒歌,更成為學生成長中不可缺少的一份“智慧快餐”。

一、巧用兒歌——樹立信心

如在一年級當課堂鈴聲響起時,教室傳來朗朗兒歌聲:“鈴聲響,進課堂,學習用具放放好,靜等老師來上課,比比哪個坐得好!”通過兒歌使學生明確上課的常規要求,做好思想上的準備,教師一進教室就可以開展教學。課中還可以用一些常規兒歌來強調要求,如:“小鉛筆,手中拿,身體坐正書放平,一寸一尺和一拳,端端正正寫好字。”“老師講課用心聽,同學回答仔細聽。邊聽邊想動腦筋,認認真真學本領。”……在教學中,還可以用表揚兒歌、競賽兒歌等來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如在學生正確回答問題後,可以用兒歌及時表揚:“你真棒,你是我們的好榜樣!”這樣表面上似乎只是表揚某個學生,實質上是鼓勵全班學生積極思考,踴躍回答問題,形成良好的學習氣氛。人的學習與情緒有關。兒歌吟唱中,那優美的旋律、輕快的節奏、和諧的情感能給學生以美的享受與情感薰陶,從而產生積極的情感效應,養成良好的學習常規和習慣。

二、巧用兒歌——掌握學習方法

在平時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碰到一些問題:如小朋友上課不夠專心,做作業不夠細心,學生不管是考試還是寫作業,寫好後我們老師總是反覆強調要檢查。可是學生就是不檢查。有一次考試時,學生寫好後,我又開始強調要多檢查。馬上就有學生說:“老師,我檢查5遍了,我檢查10遍了”我就在心裡犯嘀咕了,怎麼檢查怎麼快?仔細一觀察我全明白了。考完後,我對全班同學說:“小朋友們,有誰知道怎麼檢查?”“老師說過簡單的要再看一遍,難得要動手做一遍。”我故意示範了一下問:“這樣也是檢查嗎?”小朋友們都不好意思的笑了。我就在想如何用兒歌來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克服不好的學習習慣呢?最近我在一個雜誌上找到這首“五心”歌和各位老師分享“小朋友,要記清。上課千萬要專心,作業千萬靠細心,考試千萬防粗心,糾錯千萬有耐心,補差千萬別灰心,檢查千萬要用心。”我在這首兒歌后面又加了一句,就變成了“六心”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

三、巧用兒歌——突破重點

所謂教學重點,就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意義、性質、法則、計算等。如何把教學重點講懂、講深、講透、講活,是每個教師努力追求的境界。教學實踐表明,編成兒歌的基本概念不容易忘記,能使學生學習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教師巧妙運用數學兒歌,能夠幫助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表象抓實質,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如一年級數學兒歌:“開口朝前大於號,尖嘴朝前小於號,又平又直是等號,誰大誰小我知道。”一下子就形象地抓住了這幾個符號的特點,學生很快就學會運用符號來表示兩個數的大小關係,而且記憶時間長久,不容易忘記。又如:“時針走過數字幾,表示時間幾時多。要問多了多少分,請你仔細看分針。”這首兒歌能很快地幫助學生掌握看鐘面時間的方法。

如教學多位數讀寫法時,編制讀數兒歌:“讀數要從高位起,哪位是幾就讀幾;每級末尾如有零,不必讀出記心裡;其他數位連續零,只讀一個記仔細;萬級末尾加讀‘萬’,億級末尾加讀‘億’,讀數規則永牢記。”寫數兒歌:“寫數要從高位起,哪位是幾就寫幾;哪一位上無單位,用‘0’佔位要牢記。”

四、巧用兒歌——分散難點

數學教材上的難點直接影響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這些難點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分散與突破,就會為理解以後的新知識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難。實踐證明,在數學學習中,對於一些難以記憶、容易出錯的教學難點,如果用編歌訣的形式加以歸納總結並靈活運用,能夠從最佳的角度切入難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清晰,識記更加牢固,不僅可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而且可以提高學習效率。

如初入學的一年級小學生的學習重點是掌握10以內數的組成,如果編成兒歌進行記憶,效果非常好。如:“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親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湊成一雙手,十的朋友全記牢。”吟誦時再配上歌曲《小星星》的旋律,學生們非常喜歡。

再如,在教“混合運算”時,由於學生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依次進行計算,開始時會受思維定勢的影響。如用下面一首兒歌就能幫助我們解決這個難點:“加減乘除是一家,我們學習要用它;加和減是弟弟,乘和除是哥哥,兩個弟弟一樣大,兩個哥哥一樣大,哪個在前先算誰,哥哥走在前,弟弟走在後,先算乘和除,後算加和減。媽媽的懷抱是括號,括號裡是誰先算誰。”學生在算時就自然而然的想到這首兒歌,難點也在不知不覺中被化解了。

總之,兒歌在數學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另外,把兒歌引進課堂要做到適度而行效,兒歌也要做到嚴密而科學,使兒歌發揮真正的作用,讓學生學得紮實靈活、輕鬆愉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