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二手交易平台如何深得人心?

科創上河圖第30期:

【科創上河圖】由自媒體創世科技策劃與整編,跟你一起了解當下,預見未來,為你呈現一幅中國科技的“清明上河圖”。

在中國,二手市場的快速發展受到了行業廣泛重視,即使一開始有很多的缺點,現在也在逐漸完善。 對於潛在的用戶而言,不需要承擔多大經濟成本,就可以獲得自己喜歡的商品。一起看一下用戶對於二手交易平臺的評論吧。

互聯網二手交易平臺如何深得人心?

@長羽:第一次是在澎湃新聞上看到過多抓貓,就下單買了幾本書,還不錯。

@神嘛事爾:朋友之前在平臺買一個芙拉的包,不想背了拿去二手店被鑑定是假的。

@米修米修:我從美國專賣店買的mk的包帶回國內,拉鍊上的膜什麼都沒拆,覺得顏色不喜歡了,寄過去只二,結果給我鑑定說做工粗糙,要給我退回,還把包上拉手的皮搞磨損了,太生氣了。

@維護:我是很樂意接受租來奢侈品牌的包、正裝和禮服,因為這些產品的單價太高了,對於我來說也不是日常用品,但是出席一些比較正式的場合是需要這些行頭。另外包包的確是使用率很高的產品,一下子買個上萬甚至三五萬的包包那可是需要一頭熱的購物衝動,這個錢足夠租幾個包包一年有找,能背到大牌滿足虛榮感(此為中性詞),能高頻次更換各種包包滿足新鮮感,更降低經濟負擔享受大牌也不為是另外一種消費升級麼

@弼然星動:比起租賃,我還是更傾向於現在國外電商的二手買賣,但是這個市場不一定會很大眾,而且對商品品質和顧客都有門檻要求。畢竟一般品牌的包不具備二次流通的價值,至少是有一定歷史和品牌價值的。而且據我所知,會購買二手奢侈品的顧客,至少手上有幾個奢侈品的包,且對市場有一定了解的。

@小錢同志:出租男性高級西服、禮服也是有市場的。畢竟買一套太貴而且使用頻率低,但某些商務場合又確實有需求,但這種租賃模式是否適用於線上還是存在疑問的。

@路:(本人租衣平臺用戶)為何租衣服的平臺不開展這塊業務呢?租衣平臺裡的小件有平價珠寶、帽子、眼鏡等等有幾個可能:一、是現有模式是直採而非交換,改變業務模式是一個風險,而直採投入太大。二、關鍵可能是在鑑定環節,如何鑑真?高品質的高仿可不是一般人能鑑別出來的。做衣服仿冒的市場不大,而包的仿冒市場太大,否則這是一個高仿出貨的好地方啊?

@徐博:我能說什麼?共享單車剛出來就和朋友聊天說還能共享什麼,當時聊過的就有傘(不是雨傘,是太陽傘,當然也能遮雨),奢侈品包,這兩個靠點譜。後來有了雨傘,不過好像也沒動靜了。

@Quzki:就是日本的Laxus模式。

@Christ:想想電子產品出租體驗,尤其是價格高的,單反,鏡頭,遊戲機,甚至是高端顯卡,投影。

@Soun:從供給方可行,需求人像和場景頻次有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