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1900年慈禧要向八國聯軍宣戰?是愚蠢還是瘋狂?

裝家達人


既不愚蠢,也不瘋狂,不管是誰,只要觸動了慈禧太后的核心利益,她都會義無反顧的執干戈以擊之,這是比割地賠款都緊迫的問題!(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有人可能會說,慈禧太后喪權辱國到了那種地步,沒臉沒皮,她哪裡還有什麼噁心利益?

中國的中華民族的核心利益就是領土主權和政治主權,這些關乎民族生存權的東西,慈禧太后一個保不住,還丟的很隨意,絲毫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細細想來,難道還有什麼比這些關乎民族福祉的核心利益還重要的利益嗎?

在慈禧太后那裡答案是有,而且對慈禧太后來說還很實際,那就是政治方面的最高控制權,有一句話叫做專門利己,慈禧太后就是一個缺乏民族利益觀念的統治者,她只看到了權力,而沒有看到權力維護下的統治秩序。

這也是慈禧太后為什麼成不了武則天那樣人物的根本原因所在,她掌握了天下的最高統治權,但卻並沒有“天下為公”的美德,有的只是權力。


其實在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方面,個人的富貴和權力,只是蠅頭小利,武則天把自己對於最高權力的掌握與中華民族的核心利益結合起來,融為一體,因此她能當皇帝。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十惡不赦,壞事幹絕,但在維護民族利益方面不含糊,卻能獲得後人的一致好評的原因,這樣的人物有民國時期的杜月笙、軍閥吳佩孚等等。

個人的爭權奪力造就的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小人,為了維護自己的蠅頭小利無所不用其極的癲狂者!

在慈禧太后來說,什麼大局、民族以及國家,這些一時間無關痛癢的東西,是排在個人爭權奪利之後。

因此,當1900年傳出八國聯軍要求慈禧太后歸政光緒皇帝,退居幕後時,她如以前辛酉政變、戊戌政變一樣,毫不猶豫的對八國聯軍開戰了。

比之前面的沙俄等國割讓了1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不戰、大清的國庫近乎被賠光不戰,態度真是有天壤之別。


歷史三日談


庚子年大亂之時,清廷曾於當年6月21日發佈過一份“詔書”,其大意是:

“我朝二百數十年,深仁厚澤,凡遠人來中國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懷柔。

……詎三十年來,恃我國仁厚,一意拊循,乃益肆梟張,欺凌我國家,侵犯我土地,蹂躪我人民,勒索我財物。

朝廷稍加遷就,彼等負其兇橫,日甚一日,無所不至,……我國赤子,仇怒鬱結,人人慾得而甘心。

……彼等不知感激,反肆要挾,昨日復公然有杜士立照會,令我退出大沽口炮臺,歸彼看管,否則以力襲取。

……朕今涕淚以告先廟,慷慨以誓師徒,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口,孰若大張撻伐,一塊雌雄。

……爾普天臣庶,其各懷忠義之心,共洩神人之憤,朕有厚望焉。”

這份以光緒名義發佈的詔書是耐人尋味的。

首先,清廷以洋人強行索要大沽口炮臺為由進行宣戰,殊不知此時大沽口炮臺早在6月17日便已失陷,只不過直隸總督隱瞞未報而已。

換句話說,聯軍在6月17日攻佔大沽口炮臺的行為,其實是構成了事實意義上的侵略,而6月21日清廷的“宣戰”反落在了後面。

更直白地說,庚子年的戰爭完全是列強一方挑起的;

其次,詔書宣戰的並沒有具體對象,而只是使用了一個帶有藐視的代稱“彼等”。因此,這在國際公法上並不能算是對外宣戰。

事實上,後來沒有任何國家宣佈正式應戰。

退一步說,若有人認為清廷不懂國際法上的宣戰形式也說不過去,因為在甲午戰爭時,中日雙方都發布過正式的宣戰書;

其三,這個詔書向國民解釋了朝廷為何要做出如此決策並呼籲共同禦敵,這更像是一個對內的戰爭動員令。

從這個角度上說,由此,說清廷在庚子年對十一國宣戰在法理上是站不住腳的。

值得注意的是,《辛丑條約》的正式措詞並不是戰敗後所使用的peace treaty,而用的是Final Protocol for the Settlement of the Disturbances of 1900。

而所謂Protocol,其意是“議定書”。之所以用“議定書”,就是因為這份詔書並非真正的宣戰書,列強也無從宣佈迎戰,因此不能用peace treaty而只能用 Protocol。

因此,庚子年所謂“慈禧太后對列強宣戰”只能說是一種流傳已久的有意無意的誤傳,目的是為了證明慈禧太后和清廷的顢頇,但就歷史事實和法理而言,卻是不成立的。

事實上,不論在什麼情況下,也不論是哪朝那代,抵抗外國的侵略,無論如何都不能算錯的。


坑爹史冊


筆者認為,慈禧向八國聯軍宣戰首先是不知己不知彼的無知狀態下愚蠢的以為民心可用然後做出了向八國宣戰的瘋狂舉動,從而給中華民族帶來了一場幾乎招致亡國滅種的空前浩劫!

事情的起因最早可以追溯到德意志帝國租借膠州灣開始。從鴉片戰爭開始,隨著租借地的出現,外國的宗教也隨著外國資本一同進入中國,大教堂和大使館就成了中國大地上外國人的標誌性建築。新進的外國文明就和傳統的華夏文明錯縱交織,難免有些不大不小的碰撞。比如基督教義中的“無父無君”和“眾生平等”在大清王朝治下滿腦子裡“君臣父子”的老百姓心中無疑是大逆不道、不忠不孝。老百姓和傳教士的衝突慢慢也從摩擦演化成了根深蒂固的血海深仇,並最終釀成了全面的流血對抗。

充滿愛國主義情懷卻又飽含愚昧、落後色彩的政治軍事宗教組織——義和團就應運而生了。

義和團大多數是由最淳樸的中國底層社會人民組成,有著自發的民族感情,自覺地對抗外國人和做外國人奴才的中國人。他們大多數人沒有受過教育,也沒有知識,對於外部世界更是一無所知。很多人的思想還停留在信奉中國傳統神仙的層面上。

如果有一個正確、科學的理論指導,完全可以避免後來的一切悲劇。然而不幸的是,義和團的愛國熱情落到了愚昧頑固的封建統治者野心家手裡,由一個愛國組織變成了一個不問青紅皂白、盲目排外的極端狂熱組織。

在義和團興起的山東,外國人被殺、使館教堂被焚燒、外國人修的鐵路被破壞這些事情層出不窮,就連手錶、電燈、火車甚至是穿西裝戴眼鏡的中國人都不能倖免。特別是教堂和大使館,在義和團眼裡就是洋人的巢穴,摧毀了使館和教堂,洋人就會被斬草除根。

不計其數的外國人被瘋狂血腥的義和團做掉,又以德國人為最多。遠在歐洲的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二世十分憤怒,於1898年派出一支遠洋艦隊遠涉重洋來到山東半島,以保護僑民為由佔了膠州灣,從此將山東劃為自己的勢力範圍。

面對一團亂麻的山東局勢,滿清王朝派袁世凱出任山東巡撫去控制局勢。袁世凱一擔任,採取“剿撫並用”的措施,對於殺人放火、傳播邪教的一律視作暴民,格殺勿論,反過來則視為義民,加以保護。同時又同德國人展開積極交涉,嚴格按照既定章程辦事,先前緊張的矛盾也得到了極大的緩解。在袁世凱的治理下,義和團在山東沒法待了,於是走出山東,來到最近的直隸,而且打出“扶清滅洋”的旗號很有號召力,因此人數急劇膨脹,至1900年進入直隸的義和團團民就超過百萬之眾。

不僅人民群眾踴躍加入,就連滿清王朝也認為民心可用。就在滿清王朝的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后老佛爺親自接見義和團首領曹福田、觀看義和團那些裝神弄鬼的“刀槍不入”表演時,實在忍受不了義和團殺人放火的列強們開始派兵進入各自在北京的大使館,又組建聯合艦隊開到了天津外海,向慈禧太后下達“交出大沽炮臺”的通牒。

屢次被列強逼迫割地、賠款、開通商口岸的慈禧太后也憤怒了,以為民心可用也決定給列強們顏色看看,百萬之眾的義和團就成了反攻倒算列強的希望。

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向世界上所有跟大清國有外交關係的列強宣戰,一個老太太敢於單挑全世界,這一舉動在世界歷史上絕對是空前絕後的。

接到宣戰詔書的世界各國先是一陣懵逼,接著就組織起一支由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德意志第二帝國、奧匈帝國、沙俄帝國、日本、意大利、美國組成的八國聯軍部隊,從天津大沽口登陸,氣勢洶洶的向大清國首都北京殺來。喝神水、畫神符、喊口號手執大刀、長矛、棍棒號稱刀槍不入的義和團團民在八國聯軍現代化武器的打擊下屍橫遍野,聯軍很快攻佔北京。

而那位自以為民心可用的慈禧太后這才如夢初醒,義和團不僅沒滅了洋人,還連累自己差點被洋人做掉。於是以年近古稀之軀,在聯軍攻佔北京之前倉皇西逃。逃亡一年多之後再列強逼迫下將先前支持義和團的頑固派大臣徐桐、剛毅處死,簽訂幾乎將中國主權全部出賣的《辛丑條約》才算完事。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慈禧太后被逼急了,狗急跳牆的行為。

慈禧太后沒什麼文化,但非常狡猾,通宵中國政治鬥爭經驗。加上慈禧太后地位特殊,在中國政壇玩了幾十年,始終屹立不倒。

遺憾的是,她玩不過洋鬼子。

之前兩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中法戰爭等等,打的慈禧太后屁滾尿流,知道洋人不好惹,也不敢惹。

慈禧太后的原則是,對洋人委曲求全,對內鎮壓漢人反對力量和滿清內部的政敵。

總體來說,她做的比較成功。

清算了湘軍、淮軍的勢力,打垮了光緒一派變法力量,慈禧太后穩住局勢。

在慈禧看來,這是他和洋人的遊戲規則。洋人要錢要地盤,我給你,但你別干涉我的內政。

她沒想到的,洋人就干涉你的內政。

打垮光緒以後,以慈禧太后的狠毒,就準備立即將他害死。於是,慈禧太后宣佈光緒得了重病,就要死了

沒想到,洋人卻不理這套,派了個洋人醫生不顧慈禧阻攔,到紫禁城給光緒看病。

洋人醫生結論是:皇帝沒有病。

同時,列強向慈禧試壓,不能把光緒皇帝害死,不然就要開戰。

其實,列強不是對光緒有什麼好感,而是對封建野蠻的慈禧一派力量極度反感。

洋人來中國是要撈好處,但慈禧這些人愚昧貪婪,洋人和他們無法溝通。

洋人寧可扶持一個像日本一樣的新政府,搞資本主義富裕起來。反正涉及中國的列強太多,誰也不可能獨立控制中國,還不如仍由中國進步,自己撈一票即可。

所以,洋人支持光緒,其實是要求慈禧改革。

這就大大惹惱了慈禧,認為洋人欺人太甚。至於改革,動搖了支持慈禧的滿清權貴的奶酪,自然也是不可能的。

於是,在無能愚蠢的滿清權貴支持下,慈禧決定給洋人點顏色看看。

但慈禧不敢開戰,因為她的軍隊聽到洋槍大炮就跑。

無奈之下,只能利用義和團民間力量。但義和團的大師兄也不是傻蛋,不過是趁火打劫撈好處。他們不敢去殺洋兵,而去亂殺無武裝的洋人外交官、傳教士和洋人的婦孺,更殺了數萬中國教民,不斷圍攻洋人的使館區。

所謂農民運動,一旦點起了火,要想控制住就難了。

於是,慈禧玩大了,引起了公憤,列強本來就看你不順眼,你還老虎頭上拍蒼蠅,直接出動八國聯軍幹你。

此時慈禧也知道玩大了,無法收場,卻還煮熟鴨子嘴硬。

當時慈禧還認為,她有十萬新軍,還有五六十萬義和團,八國聯軍攻打北京的只有1萬多人。幾十個打一個,不見得就輸。

拼一拼,萬一打贏了,還有談判的餘地。

於是,牛逼之極的慈禧,硬著頭皮向全世界列強,也就是包括美、英、法、德、俄、意、奧、日等、共11國宣戰。

這開創了世界的歷史記錄,比希特勒還牛百倍。

結果,就這1萬多八國聯軍一路打獵一樣殺進北京城。幾十萬義和團作鳥獸散,清軍打了幾下也就散了。

其實,這也容易理解。早在清軍佔有絕對優勢時,清軍和義和團的戰鬥力就不堪入目!董福祥麾下有27個營1萬多清軍,就是攻不下區區1個使館區。使館區裡面有多少洋人呢?外國男性400人, 女性147人, 兒童76人。洋人武器如何?遠遠不如進攻的清軍,只有3支機關槍及4門小火炮!

別說武力進攻,就是這一萬人衝上去讓洋人殺,他們都沒這麼多子彈!

為什麼打不下來?清軍當兵的都是混飯吃的,類似於今天小區保安,誰為你拼命去?

於是,慈禧開溜逃出北京,裡子面子丟得乾乾淨淨。

庚子事變,是滿清高層腐敗低能最好的表現。這樣一個政府不需要別人推翻,自己也維持不了多久。


薩沙


慈禧一生做過最揚眉吐氣的事,無疑要屬同時向11國列強宣戰。可惜,憤怒情緒並不能決定戰爭結局,這一最豪氣的舉動,註定招來最瘋狂的報復。其實,盲目排外乃典型的逆時代潮流而動,必敗無疑。好在,還有十幾位頭腦清醒的地方督撫(東南互保)。通行說法是,慈禧後悔向西方宣戰,並儘可能採取補救措施。那麼,歷史的真相是否如此簡單呢?作為執掌大清權柄幾十年的“心機婊”,真的會一時衝動?慈禧究竟在下一盤怎樣的棋?

戊戌變法引爆“仇洋”情結

邱淑貞扮演慈禧

慈禧絕非一般女人,她為權力生,為權力死,一生追逐,逃不開這兩個字。生逢亂世,又碰巧嫁給一個被後世稱為“四無皇帝”的苦命天子咸豐,與生俱來的政治才華有了用武之地。儘管咸豐早已察覺這個女人的野心,並在臨終前留下“權力制衡”的錦囊妙計,終究棋差一招,不僅未能困住她,反倒讓心愛大臣肅順賠上身家性命,而這場看似波瀾不驚、實則驚心動魄的宮廷政變,讓慈禧的權謀之術得到實戰錘鍊,在以後的日子裡,將奕訢等一眾男人掌控於鼓掌之間。

甲午戰爭的爆發及之後的戊戌變法,讓一切開始發生微妙變化。天性軟弱的光緒根本不足為懼,康梁等一介文人更從未入眼,但實力雄厚又掀起瓜分中國狂潮的洋人,竟然普遍支持新皇,這讓慈禧感到前所未有的權力危機,畢竟光緒才最具執政合法性,畢竟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基業。慈禧心中鬱積已有的“仇洋”情結,逐漸達到臨界點,只差一個導火索。(洋人幫助康梁外逃,也讓老佛爺火大)

電視劇照

戊戌政變以後,慈禧即下令全國操辦團練,稱“民盡知兵,自足為緩急之恃”。此時,她已存了除掉光緒之心,提前為廢帝可能招致的外國干涉做準備。有個美國人如是說:慈禧希望,“假如抵抗外來侵略成為必要時,已改組的團練能夠證實他們是正規部隊的一支有價值的輔助力量”。

於是,原本身體就不太好的光緒,在很短時間內就病到需要“頒示天下徵醫”的地步。時人賦詩一首:“伏屍名士賤,稱疾詔書哀。”朝野上下,噤不敢言。熟料,不識趣的外國人聯合起來聘請了法國名醫為光緒診斷,結論直接打臉:“有患,然決於聖壽無慮也。”

在慈禧看來,這是洋人奪權的直接信號,不能再等下去了,必須先下手為強,必須周密佈局,用盡一切辦法讓洋人妥協,最終順利實現“廢帝”計劃!一場老佛爺親自導演的“宣戰”大戲,正式在神州大地唱響。

“宣戰”是為了“廢帝”

國外漫畫

1899年11月21日,慈禧對外公佈一道措辭相當嚴厲的上諭,宣稱:

“現在時世日艱,各國虎視眈眈,爭先入我堂奧。以中國目下財力兵力而論,斷無釁自我開之理。惟是事變以來,實逼處此,萬一強敵憑陵,脅我以萬不能允之事,亦惟有理直氣壯,敵愾同仇,勝敗情形,非所逆計也。近來各省督撫,每遇中外交涉重大事件,往往預梗一和字於胸中,遂至臨事毫無準備。此等錮習,實為辜恩負國之尤。茲特嚴行申諭,嗣後倘遇萬不得已之事,非戰不能結局者,如業經宣戰,萬無即行議和之理。各省督撫必須同心協力不分畛域,督飭將士殺敵致果。和之一字,不但不可出於口,並且不可存於心。”

李鴻章

為何要發這份上諭?試探!試探誰的態度?地方督撫和外國大使,主要是後者。李鴻章看破其中奧秘,主動提出南下擔任兩廣總督,並在外賓前來致賀時幫助探聽他們對“廢帝”一事的態度。其實中堂真正目的在於,遠離京城這是非之地。外國人表態說:“理無干涉,唯國書系致光緒帝,今易帝位,是否繼續承認,尚須請示本國。”模稜兩可的表態,讓慈禧覺得可以採取進一步行動,於是就有了1900年違背祖制的“己亥立儲”事件。萬沒想到,當邀請外國人前去祝賀時,沒一個人搭理,地方上也是一片反對聲音,經元善(創辦第一所女學校的人)聯合千餘人上書請收回成命。與此同時,李鴻章上奏稱,因為外國人的保護,刺殺康梁的計劃破產。據說,慈禧聽到這一消息後,當場摔了東西。

上述種種表現,都讓慈禧對洋人要逼她歸政光緒的傳言深信不疑,心中的仇洋情結在一瞬間被引爆,而戊戌政變後圍在她身邊的皆是守舊派官員(一般稱之為上層保守思想的回潮),紛紛建言利用義和團拉對抗洋人。

袁世凱任山東巡撫

其實,早在袁世凱調任山東巡撫時,慈禧就曾連發三道上諭,命令“不可一意剿擊”,“總以彈壓解散為第一要義”。至“己亥立儲”前夕,慈禧再發上諭,稱義和團屬於“安分良民”,“或習技藝以自衛身家,或聯村眾以互保閭里,是乃守望相助之義”,實際承認了其合法性,為立儲可能引來的洋人干涉提前準備武裝力量。所以,同時期那些剿滅義和團的上諭,顯然是用來麻痺洋人的。

儘管慈禧早已存了開戰之心,但對義和團並不放心,所以派剛毅等實地考察,反饋的結果是“義民無他心,可恃”,打消了慈禧心中最大的顧慮。1900年6月15日,她與榮祿等開會商討,做出宣戰決議。當然,慈禧是政治老司機,深知此舉冒極大風險,搞不好就是民族罪人,所以對外稱,主戰乃是朝廷的共同決定:“你們諸大臣均聽見了,我為的是江山社稷,方與洋人開仗;萬一開仗之後,江山社稷仍不保,爾等今日均在此,要知我的苦心,不要說是我一人送的天下。”為了打壓主和派,慈禧拿出了那份偽造的“歸政照會”(很可能是她自導自演),巧妙地把戰和問題轉移到歸政問題,也就是權力歸屬問題。

拿國家命運來一場豪賭

圍攻大使館

以慈禧的智慧和經驗,豈會不知中外之間實力的懸殊?那麼,為何她執意“宣戰”呢?答案其實很簡單,這是她“廢帝”計劃中最關鍵的一步。在她看來,洋人是阻撓她繼續執掌大清權柄的最大敵人,必須想盡一切辦法讓這幫“洋鬼子”在“廢立”問題上妥協。

怎樣才能達到目的呢?

當時,列強在華兵力有限,駐華使館的防衛力量尤為薄弱。慈禧的設想,就是利用義和團擋住外國軍隊,形成時間差,全力攻打使館,將各國大使扣押為人質,逼迫外國接受廢帝一事。只要除掉光緒,即使將來列強提出一系列條件,慈禧都能接受。而且,她可以把責任推給義和團,推給守舊大臣,事實上她後來正是這麼做的。對此,參加庚子御前會議的惲毓鼎曾謂:“當宣戰之日,固逆計異時之必歸於和,使館朝夷,皇位夕易矣。大事既成,盲風怪雨不轉瞬而月明星,雖割地以贖前愆,亦所不恤。”應該說,這段話將慈禧庚子期間的心態剖析得入木三分!

義和團宣稱刀槍不入

可惜,義和團的戰鬥力實在不值一曬,幾萬人竟然打不下幾個使館,這讓慈禧陷入極為尷尬的境地,加之東南各督撫紛紛來電反對,她不得不表面上做出一副“求和”的姿態。其實,慈禧的策略並未發生根本變化。她對外打著“求和”的幌子,對內卻繼續給義和團輸送鉅額軍餉,期望能儘快攻下使館。她給出的命令是:“攻克租界時,加意保護,勿致延燒,是為至要。”顯而易見,慈禧只想扣押人質,並不想將事態擴大。

那麼,如何來解釋八國聯軍攻克天津後,慈禧命人給使館送西瓜、蔬菜、白麵等食物的行為呢?這也是她下的一步棋。當時,她命大臣照會各國公使,請他們“分起出館”、“暫寓總署”,以便保護。其真實意圖是,誘騙大使離開使館,借保護之名,行扣押之實。她在諭旨中所說的什麼“保護使館”,並請法、德、美三國出面“排難解紛”等舉措,不過是用來迷惑洋人的手段罷了。後來,各國公使普遍懷疑慈禧“狡設陷阱,誘騙西人離京赴津,以便途中加害”!

走向共和

換句話說,慈禧這時仍心存僥倖,奉行“主戰”策略。她連下多道諭令,不斷從全國各地調兵、調餉、調械,在京、津之間節節佈防,並特別提醒各將軍督撫不要“誤會朝旨”!這四個字,足以說明一切問題。最直接、最有力的證據是,慈禧竟然在半月之內處死五位主和大臣,以致於嚇得李鴻章都不敢貿然進京!盛宣懷曾說:

“許、袁被害,合肥亦不敢倉卒入都。”

最終,八國聯軍攻克北京城,讓慈禧的一切佈局化為烏有,被迫開始人生第二次出逃,而假求和也隨之變成真求和。

祥說:都是權力惹的禍!


讀史品生活


實際上列強和清政府都沒有明確宣戰,所謂的《宣戰詔書》可以看作是清政府對內的動員令,不過慈禧的做法卻是是清朝面對列強做過的最“有種”的事情。

慈禧在動員時曾經說過

“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在詔書中連交戰國的國家都不曾提及,統稱為“彼等”,大致意思是我要和你們拼了。

“八國聯軍”名為八國實際卻是十一國,滿清這條破船敢悍然開戰,其原因是什麼呢?

一時衝動說

在開戰前,慈禧曾接到過秘密奏報,內容大致是列強已經統一口徑準備

“勒令皇太后歸政”,這一要求觸動了慈禧太后脆弱的神經,再加上列強發出最後通牒,強行索要大沽炮臺,在一系列不利因素以及混亂局面下,慈禧昏了頭最終做出開戰的決定。

轉移矛盾說

義和團運動的發展遠超出清政府的預料,1900年以後,山東拳民大量湧入北京,許多王公貴族參與其中,在家開壇請神,尤其是許多清軍士兵也加入拳民,一時間義和團極為壯大。


再加上大學士剛毅考察之後一通亂吹,導致慈禧對於義和團的“神功”抱有了一定的希望,利用義和團和洋人開戰,可以很好轉移各方壓力,如果洋人贏,義和團被滅,大不了再議和,但是內憂已解。

發洩不滿

自鴉片戰爭以來,清政府面對列強是一讓再讓一忍再忍,英法聯軍嚇得咸豐放棄京城跑到避暑山莊去“北狩”。

而“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更是遭受了奇恥大辱,即便是這樣,列強依舊不滿足,兔子急了還咬人呢,慈禧壓抑的太久,通過開戰發洩一下不滿,明知是敗,也要告訴列強,別把我逼急了。

慈禧“宣戰”十一國,雖然有些瘋狂,但並不愚蠢,戰亦亡,不戰亦亡,面對內憂外患,不如讓兩方勢力自相殘殺,或許可以解大清之危,結果是早就預料到的,只是沒想到會這般慘痛。


一點點歷史


要說憤青,慈禧太后是近代中國當之無愧的第一號憤青,我們現在看到的近代中國史是一部屈辱的歷史,是一部大部分時候議和、割地、賠款的歷史,可在1899-1900年初的中國可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中國也有自信心爆棚的時候,只是最終砸了自己的腳,卻意外的開啟了近代中國發展的另一個方向。

1898年戊戌政變後,慈禧太后恨死了康梁一夥,而康梁一夥在逃亡路上面對西方媒體,刻意發表了一些高調的猛料,包括光緒帝的衣帶詔等,實際上這是完全豬一樣的隊友才能乾的事情,要知道當時光緒帝還在北京,還在慈禧太后的控制之下,這必然會讓慈禧將康梁等圍園殺後的陰謀與光緒帝聯繫在一起,因此,慈禧太后自再度垂簾後,就有廢光緒帝,另立儲君的想法,這也讓一些別有用心的往事宗親見縫插針,端郡王之子溥儁得以進宮教養,初慈禧準備立為太子,後在榮祿的建議下改為大阿哥,而圍繞著光緒帝的存廢問題,西方列強紛紛表示反對,而朝中則有端郡王載漪,直隸總督裕祿(此人在與八國聯軍交戰過程中也傳遞了許多虛假情報,誤導了清廷)以及兵部尚書剛毅,禮部尚書,大學士徐桐,啟秀等形成的廢帝派,與列強相頡頏,並懷恨在心,就在1899年,以反洋教為宗旨的義和團運動又興起了,朝中的保守派利用慈禧太后對洋人的怨氣,乘機欲借用義和團之手消滅洋人,袁世凱將山東的義和團主力趕到了直隸和京津一帶,這下,朝中的保守派與民間的極端保守派攪和在了一起,許多王公貴族都在家裡設壇做法,慈禧太后彼時也想利用義和團去震懾洋人。

之前的歷次交涉讓慈禧太后對洋人有一種膽怯的心理,1860年的庚申國變還歷歷在目。慈禧太后也不知道洋人戰力當時到底有多厲害,這時候西方列強中的次等生意大利撞到了槍口上,意大利看到中國好的港口都已經被瓜分待畢,於是也想從中國佔一個便宜,後來瞄準了浙江的三門灣,但在沿海陸軍,海軍的嚴密防控之下,意大利最終放棄了租界三門灣港口的要求,這也讓慈禧太后認為洋人不過如此,打一下也不要緊。

當八國聯軍形成,宣稱要保護中國境內教民的時候,慈禧太后大怒,一氣之下,向十一國宣戰,其直接導火索是榮祿向慈禧太后提交了一份所謂十一國公使共同提出的“歸政詔書”,(後來證明所謂的“歸政詔書”只不過是曾經發表在《北華捷報》上的一篇普通社論,在輾轉至榮祿手上時,已經被添油加醋成立洋人想要慈禧太后立即歸政給光緒帝,慈禧太后和端王等親貴大臣20餘人哭成一團,慈禧憤怒的說出戰亦亡,不戰亦亡,等亡也,一戰而亡不猶豫乎?隨即

慈禧撕掉了最後一層窗戶紙,勇敢地向十一國宣戰,為中國歷史上所未有之創舉。慈禧太后在宣戰詔書中霸氣的號召:“至於五尺童子,亦能執干戈以衛社稷。”

短短几個月後,慈禧太后就跟換了個人似的,“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發威的是你,逗樂的也是你。


青年史學家


關於1900年中國為何向八國聯軍宣戰,其實這是一連串事件導致的。

如果要追溯,還是要從戊戌政變失敗之後談起。戊戌政變失敗,光緒被囚禁,慈禧本來是向廢掉光緒,另外立一個皇子,這是大阿哥溥儁,對外說光緒病重。可是,萬沒想到,清朝皇室換皇帝,外國全都插手,不允許慈禧更換,還要聯合各國,請西醫給皇帝看病。發現光緒沒病後,還下照會,說以後只認光緒的命令。

這一下就惹怒了慈禧,覺得自己受到了侮辱。再加上,當時,意大利看到德國佔了膠州灣之後,也想要佔領三門灣。可意大利真是廢柴,自己沒軍隊不說,外交談判還屢屢出錯,結果碰了一鼻子灰,也沒要成。

對意大利外交的勝利,大大增強了慈禧的自信,覺得西方列強不過如此麼。

真是無巧不成書,這個時候,他發現,山東、河北出現了義和團,義和團說白了就是一群流民,因為土地乾旱沒有吃的,才聚集起來。慈禧開始對這群人也不放心,開始是要剿滅他們,可是後來發現這群人可以跟列強作戰,便派剛毅到通州去檢驗他們。剛毅也是個不學無術的滿人,再加上他與大阿哥的父親,就是端郡王載漪關係好,回來就誇大義和團的神功。所以,後來慈禧就信了。就在這群滿人,打算扶持大阿哥的這群人慫恿下開始向八國聯軍宣戰。

其實,宣戰期間,清廷也幾次反覆。圍攻使館,一會打,一會又不打,還送水果,所以有人說,從古至今都沒有見到過這麼奇葩的戰爭。就這樣,一個多月,北京的東交民巷都沒打下來。結果,八個國家的軍隊陸續趕來,清廷一敗塗地,落得個逃跑西安的結局。

1901年簽訂《辛丑條約》

所以,可以說開戰是愚蠢,但其中也有很多曲折的發展。


兮兮說事兒




糾正一下,慈禧太后不是向八國聯軍宣戰,而是向十一國宣戰。雖然宣戰詔書裡沒有說明具體哪個國家,但是當時在我國有使領館的就十二個國家,慈禧太后是一個不漏全都送到了。



之所以後世說慈禧亂政就在於此,她的權謀手段是很厲害的,但是謀國就差的太遠。她因為鎮壓戊戌變法、軟禁光緒帝遭到洋人的干預,沒敢在文件上廢帝而耿耿於懷。


這個時候爆發了義和團運動,無故火燒教堂,屠殺洋人,為免官府追究,打出來扶清滅洋的旗號,遭到各國強烈不滿和嚴重抗議,外事部門把這個情況彙報上來,慈禧太后一看高興了。這個好,比長毛(太平天國)好,長毛打著洋教旗號滅我大清,這個還扶清滅洋。於是授意褒揚、鼓勵。

慈禧太后的小算盤是這樣子打的,我億兆國人怎麼可能打不過幾萬洋人?如果全國百姓都起來勤王,還不用像軍隊那樣要我掏銀子養他們,就把洋人打跑了給我出口惡氣,太好了。



但是她就沒有想過,你的八旗正規軍都幹不過人家,居然指望一幫子沒有受過軍事訓練的拳匪?這個時候老外也沒有閒著,由於國內已經有幾百洋人被殺和教堂被燒,清國外事部門沒有給說法反而朝廷還發文鼓勵,他們決定不等了,一口氣已經打到天津,武力威脅清廷解決問題。


反正是幹上了,慈禧太后一怒之下發出宣戰詔書,但是她也不太搞得懂到底哪些洋人該打,哪些不該打,反正洋人麼,都不是好東西,於是全部宣戰了。

李鴻章、張之洞一看這架勢,立即以偽詔的名義通電不奉詔,實行東南聯保,這才使東南半壁江山未招兵禍。其實當時清朝的實力八國聯軍任意一國都幹不過,卻同時宣戰十一個,這不僅僅是瘋狂,純粹的是蠢。


這一戰,要不是後來李鴻章去斡旋、談判,八國聯軍是要求一定要慈禧太后老命的。慈禧太后老命是保住了,朝中那幫跟她起鬨的臣子們被她交給老外以戰犯的名義一一砍頭了。


謝金澎


對於庚子年慈禧向八國聯軍宣戰,已有頗多的論述。以下就從外交的角度來分析一下為什麼宣戰。

庚子(1900年)五月二十五日大清國向東西方列強同時宣戰。一個剛在五六年前甲午戰爭中吃了大敗仗的弱國,向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幾個國家同時宣戰,實在令後人匪夷所思,感覺愚不至此。事實上,當時反對與洋人開戰的官紳也頗不乏人。時任總理衙門大臣、負責外交工作的奕劻、榮祿、王文韶、許景澄、袁昶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反對利用義和團與列強開戰,即使宣戰也應區別對待。然而當時這些大臣的建議並沒有被採納並非僅僅是因為決策者的能力有限,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們的提議多偏向於通過外交手段與列強談判。這些題一本沒有錯,然而在當時的環境還有時機下,卻不是很合適,因為在庚子年的時候大清國內政和外交決策已經徹底失控,外交面臨總崩盤。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為什麼外交決策可以如此“愚昧無知”?為什麼相對理性的外交主張不能表達出來?即使表達出來,也不能發揮作用、挽救危局?毫無疑問,慈禧太后知識有限、精於內鬥、暗於外情,信用載漪、剛毅、徐桐等人倒行逆施,導致政策重大失誤,要負主要責任。大清國自鴉片戰爭以來,尤其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負責與洋人打交道,隨後遣派駐外公使,逐漸建立起條約體系(雖然不平等,但基本在遵守),逐步學著用“國際規則和國際慣例”進入世界,已經有大約半個世紀之久。然而,恭親王奕訢死後,外交方面並沒有能力相當的人可以像他一樣既能在權力的中心斡旋又具備較高的外交水準。所以外交方面在庚子年是完全崩盤的。慈禧還寄希望於通過義和團來抵擋洋人,可見從權力層開始就對局勢沒有清晰精準的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