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普陀山」文物有個約會

我與“普陀山”文物有個約會

我與“普陀山”文物有個約會

“千年普濟香菸嫋,登石磐陀觀夕照。”普陀山自古以來都是風光旖旎、舉世聞名的觀音道場。觀音菩薩普度眾生、遍灑法露。普陀山承觀音大士之志,願將慈悲之清泉化於世間。有著深厚歷史文脈的普陀山中藏有諸多極具人文歷史價值的文物,而普陀山也於2011年在香華街開放了普陀山佛教博物館。一是為與大眾共享文物之精美,二來這也是普陀山傳承精神之體現。

普陀山上的1200多件文物大多是由歷代方丈收藏留存而來,道慈大和尚曾說:“將蘊含著歷史的佛教文物留下是普陀山的傳統。一代一代的方丈傳下來,之後的方丈也將傳下去。”

今日,菩薩在線將承獻普陀山的精選文物,領略普陀山之風雅。

我與“普陀山”文物有個約會

我與“普陀山”文物有個約會

普陀山“三寶”之一的多寶塔位於普濟寺蓮花池東側,俗稱“太子塔”。方形5層,高約18米,太湖石築砌,塔立面有臺無簷。每層挑臺石欄柱端刻護天神獅和蓮蕊;上三層四面各鏤古佛一尊,周簷攜蒙文;第三層四周塑觀音三十二應身小像。底臺較寬廣,邊角上雕塑四天王立像,沿欄飾“二十四圓通”浮雕,欄下塑螭首20只,張口作吐水狀,融元代建築與普陀山觀音道場特色為一體。

我與“普陀山”文物有個約會

我與“普陀山”文物有個約會

普陀山“三寶”之一的九龍藻井現存於普陀山法雨禪寺大圓通殿,即九龍殿頂部。是普陀山三寶之一。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經康熙批准,拆遷南京明故宮琉璃瓦、九龍藻井等物發往法雨禪寺建成九龍殿(又稱圓通殿),為目前國內寺院建築規格最高的一座佛殿。最為珍貴的九龍藻井被安置在九龍殿內頂部中間,藻井按古樸典雅的九龍戲珠圖案雕刻而成,一條龍盤頂,八條龍環八根垂柱昂首飛舞而下。

我與“普陀山”文物有個約會

我與“普陀山”文物有個約會

普陀山“三寶”之一的楊枝觀音碑豎於楊枝禪林大殿中。碑之正面為《楊枝庵記》。背面鐫唐閻立本繪觀音立像,右手執楊枝,左手託淨瓶,珠冠錦袍,瓔珞飄披,袒胸跣足,瑞相壯麗。線條流暢自然,造型優美動人。右上角鐫“重刻普陀大士圖像。普陀聖像,募自閻公,一時妙墨,百代欽崇,迄因寺毀,石付祖龍,廟貌鼎建,瞻對無從。旁搜遺蹟,鐫以新工。嗟嗟,無色無相,佛性本空,色色相相,佛教斯弘。用斯世世,奉茲靡窮。明萬曆戊申寧紹參將天台劉炳文立石於普陀山之楊枝庵”。右邊中鐫“唐閻立本書”五字,左邊鐫“明定海備倭梁文、台州庠生劉聚福同勒”,右下鐫“武林孫良攜”。

我與“普陀山”文物有個約會

我與“普陀山”文物有個約會

明釋迦佛雪山修道坐像連座高45釐米。佛像頭結螺髻,頭頂中間無發,廣額,長耳垂肩。濃眉,兩目下垂,臉部清癯。上身袒露,腰繫長裙,左腳趺坐一山形座上,右腳支立,身體微前傾,下巴支於雙手之上,佛身鍍金,乃釋迦牟尼佛雪山修道坐像,造型獨特,形象生動。2010年5月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我與“普陀山”文物有個約會

我與“普陀山”文物有個約會

明鎏金銅觀音坐像高50.5釐米,重l5千克。此觀音菩薩黃銅鑄成,中空,金澤尚存;束髮,戴金冠,長耳下垂,面容豐潤,微頷首,目光下視,略帶微笑;方肩、厚背、細腰,兩臂前屈、戴釧,右手結施無畏印,左手託一寶珠。上身披帛,腰繫長裙;雙耳、雙肩及腰、項佩飾物,結跏趺坐於仰覆蓮花寶座上,妙相莊嚴,反映了明代高超的鑄造和鎏金工藝。2010年5月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我與“普陀山”文物有個約會

我與“普陀山”文物有個約會

清欽賜景泰藍缽缽斂口,豐肩,斜弧腹下收,平底,內施藍綠釉,肩腹部以紫釉為底,肩部繪飾兩組雙龍戲珠掐絲琺琅彩,腰部飾五龍戲火球掐絲琺琅彩,下繪水紋,腹壁一側開光“欽賜”兩篆字,另一側開光鐫“南海佛頂山慧濟禪寺”楷字,底飾藍綠彩冰梅紋,有“光緒丁未秋月御製”落款,配束頸五獸足榆木底座,器物完整,制工精美,系清光緒年間宮延製作,光緒三十年(1907)御賜普陀山慧濟禪寺。2010年5月鑑定為國家三級文物。

我與“普陀山”文物有個約會

我與“普陀山”文物有個約會

清御賜獅紐墨玉印長8.6釐米,寬8.5釐米,高17.6釐米,腹厚5.5釐米,重4.75千克。印頂有坐獅紐,獅口含綵帶腳踏繡球,印面方形,陽刻印文“南海普陀佛頂名山敕建慧濟禪寺觀音大士寶印”,分漢文和滿文,印座正面為“御賜”兩字,背為“光緒丁未秋月御製”。系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御賜普陀山慧濟禪寺之玉印。2010年5月鑑定為國家三級文物。

我與“普陀山”文物有個約會

我與“普陀山”文物有個約會

清連盒朝珠為黃色,中間飾有4顆圓形翡翠,下端塔形翡翠連有菊黃色流蘇,盒為木胎,紅底,通體描金萬字塔,盒面開光“一品當朝”四字。按清康熙《普陀山志》記載:康熙三十八年(1699)三月帝駕巡杭州,命使齎帑金分賜兩寺,並賜念珠一串,賜法雨寺住持性統,寺院一直珍藏,原陳列法雨寺珠寶殿,1962年收歸文物館。2010年5月鑑定為國家三級文物。

我與“普陀山”文物有個約會

我與“普陀山”文物有個約會

清袈裟具的材質為金繡花鳥紋錦緞。另一件為袈裟,長126釐米,寬(連袖)248釐米,稍破損,綢鍛質地,雙龍團紋,呈黃色。系清代欽賜紫衣袈裟。2010年5月鑑定為國家三級文物。

我與“普陀山”文物有個約會

我與“普陀山”文物有個約會

康熙四十四年銅印高12釐米,邊長10釐米。呈方形,印面為平沿,平沿內陽刻篆書,印背面刻有“康熙四十四年”等款識,鑲一柱柄。 此印乃宮延御賜“南海普陀山觀音寶印”原件。2010年5月鑑定為國家二級文物。

我與“普陀山”文物有個約會

我與“普陀山”文物有個約會

千僧大鍋俗稱“千僧鍋”。口徑180釐。口徑180釐米,內深100釐米。此鍋平口,寬沿,沿寬11釐米,沿面鑄有鑄造年代、鑄造意願及捐款人姓名等,系民國五年(19l6)普濟寺住持了餘法師募制2010年5月鑑定為國家三級文物。

我與“普陀山”文物有個約會

我與“普陀山”文物有個約會

康熙皇太子“青蓮喻法”橫披橫160釐米。此橫披紙本、揮金,內容為“青蓮喻法”,其右上角鈐一枚橢圓形印,左側鈐兩朱文方印。左側稍破損。按清雍正年間重鋟康熙《南海普陀山志》記載:康熙四十二年(1703)皇太子賜銀一百五十兩及“青蓮喻法”匾同賜前、後兩寺。2010年5月鑑定為國家三級文物。

我與“普陀山”文物有個約會

我與“普陀山”文物有個約會

康熙御書普濟寺碑記橫107釐米,縱247釐米。此為當年御賜《碑記》底本原件,右上題“補陀羅迦山普濟寺碑記”。落款“康熙四十三年歲次甲申嘉平月上旬書”,鈐一印康熙御覽之寶”。按清康熙《普陀山志》記載:“康熙四十四年,駕幸浙江,住持心明陛見於蘇州,欽命浙江織造敖福齎御製碑文至山,鴻臚寺序班朱圭奉敕摹勒,立碑萬壽亭。”當年,朱圭刻碑完畢,將御書碑文原件留贈普濟禪寺,碑植於普濟寺萬壽御碑亭,即今正山門內。此底本書於宮制巨幅宣紙之上,紙質極薄,歷經300餘年,珍藏至今,完好無損,實為稀世珍寶。2010年5月鑑定為國家二級文物。

我與“普陀山”文物有個約會

我與“普陀山”文物有個約會

脫胎漆器彌勒佛像高17.5釐米。彌勒半結跏趺坐於一蘆葦蒲團上,佛像前額凸出,長耳垂肩,雙目下垂,臉部豐潤飽滿,袒胸露乳,張口大笑,身披墨綠色袈裟,袈裟間有褐紅色並嵌有圓形金彩壽字,右手拿佛珠擱置膝上,左手拿乾坤袋。造型莊嚴,線條明快,色澤光亮。2010 年5月鑑定為國家三級文物。

想必如此文物之饕餮盛宴已能飽足眼福,但這僅僅是普陀山諸多精美文物的一小部分。如今的普陀山已經不僅僅是一座令人神往的朝拜聖山,它更是一座以精進修持為根本的文化沉澱地,豐厚的文化土壤和廣闊的發展胸懷讓普陀山行走在建設“人間淨土”的先列。

正在讚歎於今日呈現文物的你,不妨放下週遭煩擾,前去普陀山,虔誠禮拜,還能駐足於每一件文物前,輕聲與它們的精巧道一聲問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