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淡水魚的繁殖放養要注意哪些問題?


多數淡水魚有特別的色彩和斑紋,或者體色與周圍環境一致,可隱蔽自己,或迷惑敵人及獵物,以保護自己或偷襲獵物。淺水中,魚的體色通常背為青、綠色,腹為淺白色,這些顏色被稱為消滅色,水底望上去,以為是天空,望下去,則覺是海水﹔而深水中,體色非常陰沈,常為深紅、黑等色。大部分淡水魚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

淡水魚繁殖 魚種選擇   魚種是養魚的首要物質基礎,放養優質魚種是獲取高產的重要條件。優質魚種必須符合以下要求: ①體質好。背寬腹厚,肌肉豐滿有彈性,遊動活潑,溯水性強。在密集環境下,頭向下、尾向上不斷擺動。 ②體形好。體色鮮豔有光澤,鱗片、鰭條完整,無損傷,無病狀。

③規格一致。同一批魚種個體整齊,大小均勻。不符合上述條件者即視為劣質魚種。   池塘放養所需魚種,應立足就地生產,最好由養魚場(戶)自行培育大規格魚種。一來可做到計劃生產,滿足放養需要;二來可避免長途運輸導致魚種損傷死亡,提高魚種成活率。


池塘肥水   剛下塘的魚苗以輪蟲和無節幼體等小型浮游動物為食,因此,魚苗下塘前3~5天,應依水溫按每100平方米池面22.5~45千克的量潑灑糞肥,進行肥水,以滿足魚苗的營養需求。 魚苗的生長速度和輪蟲的生物量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輪蟲的生物量在0~30毫克/升的範圍內,魚苗的日增重率隨輪蟲數量的增多而加快,兩者呈正相關;

輪蟲的生物量在32~160毫克/升的範圍內,輪蟲的數量越多,魚苗的日增重率越低,兩者呈負相關。因此,控制輪蟲的生物量極為重要。魚苗下塘時,輪蟲的生物量為20~30毫克/升較適宜。

水體輪蟲生物量的檢查方法:在晴天中午,用有刻度的小量筒隨機取塘水數毫升,對光看,像灰塵大的乳白色小點即為輪蟲,數其個數,求出每毫升水中的個數。多取幾個點求平均值,如每毫升水中有10個輪蟲,即達到肥水標準。觀察水質,以灰白色水色最好,黃綠、嫩綠、黃褐色也很好。

掌握放養時機   一般自冬至到翌年立春(12月下旬到翌年2月上旬)是淡水魚放養魚種的最佳時機。這是因為冬季水溫低,魚的活動力弱,鱗片緊密,在捕撈、運輸、放養等操作過程中,魚體不易發生機械創傷,尤其是可以減少赤皮病和水黴病的感染率,在這段時間裡,魚類的新陳代謝減緩,不易發生缺氧浮頭現象。

冬季放養魚種,實質上是提早放養,可以讓魚種對新的生活環境有較長的適應時間,即延長了生長期。鯉科魚類在水溫超過10℃時就開始攝食生長,從而能充分利用水體的天然餌料,及時彌補越冬期間的能量消耗,恢復旺食期前的正常體質。

魚苗放養 養殖水域及魚苗準備好後,即可進行放養。方法是先將魚苗放在盛器內,待魚苗活動正常後,潑灑蛋黃水,使其飽食,約10~20分鐘後,在上風處放苗。放苗時,將盛器傾斜放入池水,緩慢倒出, 用手撥散魚苗。

魚苗放養養殖量 養殖量一般根據出池規格大小而定。如果培育3.3釐米左右的夏花,每667平方米水面養殖15萬尾;如果1次培育7釐米以上魚種,每667平方米養殖8萬~10萬尾;如果要在短時間內1次養成10釐米以上魚種,每667平方米水面養殖5萬~7萬尾為宜。如果採取三段培育,一般先按每667平方米水面20萬~30萬尾的量養殖水花魚苗,培育10~15天,達2釐米左右分出;

再按每667平方米3萬~5萬尾的養殖量,養10~15天,達到夏花規格再分出,進行魚種培育。如果池塘條件好,餌、肥料量多質優,混養日期早,培育技術水平高,養殖密度可以偏大些。


來源:中國農產信息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