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岳飛死因的三種解釋,哪種更有道理?宋朝史書中的記載是怎樣的

歷史上有很多忠臣都是被冤枉致死的,他們的故事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過,岳飛的死確實是歷史上爭論非常大的一件事情。

我們可以肯定,岳飛是被冤枉致死的,岳飛是我國南宋時期一位傑出的愛國將領,他忠誠為國,在抗擊外敵入侵的過程中立下了悍馬功勞,然而,這樣一個英雄,最後卻慘死在了那個萬家團聚的除夕。

對岳飛死因的三種解釋,哪種更有道理?宋朝史書中的記載是怎樣的

關於岳飛的死,史學家描述比較多的就是宋高宗,也就是說岳飛的死和宋高宗是有直接關係的。

岳飛抗擊金軍,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將被囚禁的徽欽兩宗從金軍那裡迎接回來,洗刷靖康之恥。

作為一個忠於朝廷的大臣,這是岳飛將軍的責任。然而,這一舉動卻不是宋高宗希望的。

因為將徽欽兩宗接回來,宋高宗去往何處,皇位歷來都是一個讓人迷戀的位置,權力的滋味也是很多人喜歡品嚐的。

對岳飛死因的三種解釋,哪種更有道理?宋朝史書中的記載是怎樣的

因此,岳飛迎接徽欽兩宗成為了宋高宗心中的同,所以,岳飛宣揚的迎歸二聖,是宋高宗心頭的一把劍。

這把劍會刺痛宋高宗,所以高宗火急火燎的下達了好幾道命令,急著要召回岳飛。

另外,岳飛和宋高宗的政治意圖也是不一樣的,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年代,武將被無情的打壓,文臣受到重用。

偏安一隅是很多宋朝皇帝的心思,宋高宗也是這樣,他希望手下的武將將自己所屬的土地守護好就行了,不用統一天下。

而岳飛作為一個馳騁疆場的將軍,他希望祖國統一,希望能夠一雪前恥,收復失地,兩者在這件事情上的不同,也註定了岳飛的悲劇。

對岳飛死因的三種解釋,哪種更有道理?宋朝史書中的記載是怎樣的

這就引出第二種岳飛死因的解釋了,宋廷根本不信任岳飛,對武將的不信任,從宋朝開國就一直有,特別是在苗劉事件之後,武將甚至還逼迫高宗退位。

要不是韓世忠等人勤王,宋高宗很有可能玩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此後的高宗驚慌失措,對武將處處提防,極度不信任。

而岳飛身上剛好有著很多優秀將領的特質,比如岳飛剛直,而且對皇帝的很多政策也是意見相左的,更重要的是,岳飛在軍中的威望非常高。

這些更讓高宗對他不放心了,總之,宋高宗和岳飛之間信任問題一直是存在的。

對岳飛死因的三種解釋,哪種更有道理?宋朝史書中的記載是怎樣的

紹興七年的時候,岳飛想讓劉世光加入他的隊伍,先前高宗答應了這件事,後來不知怎麼的,高宗並沒有讓劉世光加入岳飛的隊伍。

為此,岳飛歸隱故里,皇帝沒有批准岳飛就走了,事後宋高宗派人請岳飛,數次請不來,宋高宗無奈的說到,將軍是不是要造反啊?

這只是兩者之間很小的一件事情,其實,岳飛和宋高宗之間的矛盾還有很多,最終君臣兩人關係越來越微妙,這對作為臣子的岳飛也極度不利,直到岳飛最後的悲劇。

對岳飛死因的三種解釋,哪種更有道理?宋朝史書中的記載是怎樣的

第三種種解釋是,關於太子的人選上岳飛的表現不是很好。當時金人為了控制中原,讓宋欽宗的兒子當皇帝,其實也就是傀儡。

這件事情本來宋高宗就不高興,岳飛這時候卻點名指姓的說出,陛下應該冊立一個太子。

冊立太子這件事情在封建時代,是一件非常棘手的問題,一般皇帝向大臣詢問意見的時候,大臣都是含糊其辭和皇帝和稀泥,而岳飛這樣說,被宋高宗猜忌為干涉他們家事。

對岳飛死因的三種解釋,哪種更有道理?宋朝史書中的記載是怎樣的

總之,關於岳飛的死,後世史學家討論比較多的還是宋高宗,而秦檜被認為是一個執行的工具,不過秦檜在岳飛被冤死的路上也是罪孽深重的,畢竟他是最直接的劊子手。

然而,在宋朝官方史書中,還有八個字是這樣說的:“必殺飛,而後和可成。”

這句話再次強調了宋朝對和的一種嚮往,皇帝都是徹頭徹尾的主和派,這也註定了力主戰爭的岳飛的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