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土耳其總是處於左右搖擺之中,一會兒反俄,一會兒反美?

讀書評書2017


木叔談談歷史,再談談現實。來說說土耳其這種“首鼠兩端”態度的原因。1300字左右,大家探討交流!

首先,從歷史上看,土耳其和西方走近得益於土耳其的優勢

如果還把土耳其當做中東國家的話,土耳其其實在過去50多年裡一直是美國在中東最重要的夥伴之一,這是遏制俄羅斯的門戶國家。看看土耳其地圖,就知道該國正對著黑海,而黑海對岸就是俄羅斯。俄羅斯最精銳的海上軍事力量,就是黑海艦隊。

土耳其的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扼守黑海的出海口與克里米亞俄軍基地,一旦西方與俄羅斯發生衝突,土耳其就可以“關門打狗”。

再看看其餘的美國在中東的盟友,比如沙特、以色列、埃及等,距離俄羅斯都有十萬八千里,鞭長莫及。他們幾乎沒有直接面對俄羅斯的領土。

地理位置優勢這是土耳其能獲得美國和西方垂青的重要原因。

其次,冷戰促使土耳其選邊站,世俗化是土耳其與西方走近的關鍵。

二戰後就開始了美蘇對峙的冷戰。冷戰讓土耳其必須要選邊佔。是與蘇聯走近還是與西方走近?

凱末爾主義在土耳其流行了幾十年,土耳其的意識形態更加偏向西方而不是蘇聯的體制。因此土耳其和西方一拍即合,共同對抗蘇聯。

甚至土耳其和以色列還拋卻了宗教上的分歧,軍事合作非常密切,成為美國在中東抵抗蘇聯擴張的兩把尖刀。這也說明土耳其在和西方走近後的世俗化一直進展不錯。這是保證土耳其能和西方親密的社會因素。

第三,冷戰後,土耳其對抗俄羅斯地位下降,埃爾多安上臺後世俗化倒退。

土耳其之所以被人視為“首鼠兩端”,主要是從20多年前開始的。當年冷戰結束是個最大誘因。

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後,北約開始東擴。之前對土耳其的倚重度,顯然被一些東歐國家代替了。他們成了防範俄羅斯的前沿。

土耳其雖然也在黑海等地對俄羅斯形成壓力,但俄羅斯軍事力量一度削弱,海軍廢弛,也讓土耳其的重要性在北約裡下降不少。

在埃爾多安上臺後,土耳其開始了世俗化相對倒退之路。比如公共場合戴頭巾重新出現在土耳其輿論中,對伊斯蘭法的更嚴厲違反的制裁也是埃爾多安正義與發展黨的主意。

該黨長期在土耳其控制政權,埃爾多安做完總理作總統,該黨諸多成員除了做外長又做總理,幾乎等於控制了土耳其的命脈。他們對凱末爾世俗主義的“背叛”,埋下了土耳其與西方的裂痕。

比如,土耳其長期申請加入歐盟,但歐洲人擔心這個伊斯蘭大國的意識心態問題遲遲沒有批准。讓土耳其很受傷。如今的土耳其也不申請了,似乎“看破紅塵”,其實是不把歐洲放在眼裡了。

第四,土耳其經濟實力擴張,恢復大國地位的夢想促使該國對西方態度轉變。

土耳其是全球發展最快的經濟體之一,該國在過去十多年期間,經濟長期處於兩位數增長。當然這種增長是靠大規模發債、高通脹並行來進行的。換句話說有很大泡沫。

但泡沫容易造成繁榮,土耳其曾經人均超過1萬美元,幾乎邁入了發達國家俱樂部。也成了主要的新興國家代表。


埃爾多安認為這都是他長期執政的結果。在此背景下,埃爾多安有實力向西方“要價更高”,而不是像冷戰時代那樣當作美國和西方的“跟班”。因此他很可能內心膨脹到以奧斯曼帝國繼承人自居,更不把凱末爾的世俗化之路看在眼裡。

當美國人要求土耳其釋放美國律師後,埃爾多安的自尊心受到“強烈刺激”,開始表現出獨立自主外交的意識,比如接近宿敵俄羅斯等。就是自然而然的表現。


你如何看待埃爾多安和土耳其?

歡迎發表見解!


木春山


土耳其,曾經是個叱吒風雲,影響力很大的帝國,如同古代的中國,曾經的日不落帝國。每一箇中國人的心裡可能都在期待著祖國早日恢復漢唐時代的強盛。每一個英國人估計也都懷念著昔日的日不落帝國。而土耳其人估計也肯定心裡仍有一個再次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夢想。

土耳其,曾經的軍事強國,因為各方面的原因,走向了衰落。內部原因是自己的腐敗無能,不思進取。外部原因主要是新興的英法對自己控制區域的滲透,沙皇俄國對自己的步步蠶食。

一戰中土耳其戰敗,國家瀕臨亡國,幸虧有凱末爾革命,才保住了民族和國家,最後與協約國簽訂合約,承認了土耳其的獨立自主,但是也丟失了大量的領土。

二戰中,土耳其嚴守中立,避開了戰爭,但是並沒有因此而發展壯大,甚至受到蘇聯的影響,國內共產主義運動蠢蠢欲動。

二戰之後,土耳其開始在美蘇之間搞起了左右逢源。

反美,因為美國根本就沒有重視過土耳其。土耳其畢竟是伊斯蘭教國家,雖然已經世俗化,但是意識形態差異就是很大。美國支持西歐也許可能還有些公心,真心希望西歐復興,支持土耳其更多的只是讓土耳其牽制俄國,防止俄國勢力滲透到中東地區。

反俄,更不難理解,因為俄國的崛起就是踩著波蘭和土耳其的屍體崛起的,土耳其在沒落的道路上,俄國給他的一次又一次的打擊,讓土耳其顏面無存。土耳其與俄國本來就是世仇,何況俄國直到現在國際形象依舊很糟糕,任何一個國家反俄都不奇怪,更別說飽受俄國欺負的土耳其了。

反美,更多的是策略,無非就是想讓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多給點鈔票,多給點軍火,小心啊,不然我跟俄國走了!

反俄,更多的是真心,因為歷史宿怨,兩國本來就積怨太多,而且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希望身邊有一個強國對自己鷹視狼顧,時刻想要干涉自己,甚至是吞併自己。


徽南城意


土耳其左右搖擺,採取實用主義的利己思路,實施眼前利益高於一切的短視行為,國際人們對其像瘋狗一樣的見人咬人的醜惡行徑深惡痛絕,大多數中國人每每想起瓦良格號路過被敲詐10億美元並滯留幾乎半年、紅旗9導彈被土耳其玩笑似的撕毀合同,感覺沒有人會信任土耳其。不要說埃爾多安當政是這樣,就是埃爾多安沒有當政的其他時光,土耳其也是這副德行。仔細考究起來,土耳其之所以飄忽不定左右搖擺一會親美一會親俄,是土耳其民族本性特點生動體現,是由於其地理地位、國際博弈、歷史願望、中東局勢決定的。具體原因如下:

一,歷史特點。

土耳其人又叫作西突厥人,原來是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由於經常襲擾中原地區,被中國的軍事將領驅趕到目前的位置。所以西突厥人骨子裡非常害怕強權勢力,又希望用強權力量讓自己能夠特立獨行,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奧斯曼帝國輝煌歷史也是土耳其鼎盛時期這種特點的真實寫照。

二,中東局勢。

中東地區連接歐亞亞洲非洲,是世界的地理中心。由於蘊涵有大量的石油資源,也是以石油天然氣為主要能源時代歐洲、美國、亞洲大國必須爭奪的資源之地。由於美元強權,美元成為世界貨幣,美元只有於石油資源掛鉤,美元才能控制大宗商品交易,從而稱霸世界奠定基礎。因而處於中東地區特色位置的土耳其更是大國爭奪的主戰場。奧斯曼帝國之所以毀滅原因多方面,但是所處的地理環境也許是根源之一。

三,國際博弈。

目前,土耳其是美國主導的北約成員國,也是美國的盟國之一。所以聽從美國的召喚,聽任美國的擺佈,遏制圍堵俄羅斯是土耳其加入北約更是北約吸收土耳其的重要原因。土耳其擊落俄羅斯戰機,與俄羅斯關係交惡也是西方國家願意看到的。更是美國遏制俄羅斯中東勢力爭奪的具體步驟。土耳其無非充當了世界警察餓打手而已。

俄羅斯在中東也有具體的戰略利益,也希望通過改善與土耳其的關係,從而擁有更大的話語權。當土耳其發生軍事政變的時候,是俄羅斯通過秘密渠道,通知了埃爾多安,從而改變了埃爾多安對俄羅斯的態度,實現了俄羅斯與土耳其的大轉寰,使俄土關係迅速趨暖,實現俄土關係正常化。

土耳其對美俄態度的急劇變化既是土耳其見風使舵個性的體現,也是美俄勢力對土耳其勢力控制的生動反映。

四,埃爾多安處境微妙決定了他處世態度。

埃爾多安出於自身安全考慮,出於維護自己政治權利的需要,也不願意跟隨美國北約步伐,所以就決定走鋼絲。他有奶便是孃的趨利本性性格決定了土耳其從事國際事物的時候,很少考慮國際道義,只從本民族地區的利益出發。


錦繡中華一捧土


因為土耳其覺得自己是“大國”。

土耳其近年來的行為比之以前可謂大幅度調整,小編覺得用“特立獨行”來形容比較貼切,因為它把自己看成是大國,至少是區域大國,所以土耳其努力在扮演一個棋手的角色,而不是美俄任何一方的棋子,大家看看埃爾多安最近的行為就很明顯了,既不跟著美國人的步調,也不搭上俄國人的賊船。

實際上土耳其這一切的變化都源自內外兩大原因:外有“阿拉伯之春”,內有埃爾多安集權化漸重。

“阿拉伯之春”導致中東政治版圖重新洗牌,埃及徹底倒下了、沙特還不足以服眾、以色列不可能領導伊斯蘭國家,中東主導權出現一定程度上的真空狀態。這在獨裁傾向越來越嚴重的埃爾多安看來,重振奧斯曼帝國雄風的機會又來了,為此,大權獨攬國內已無反對聲音的埃爾多安大幅度調整對外戰略,在中東事務上放棄了以往的“零問題外交”,而是主動出擊,頻頻插手,大國雄心昭然。



埃爾多安曾公開提出,土耳其應該成為中東的新領袖。為此土耳其先是高調介入巴以問題調停,本來土耳其和以色列關係很好,現在對以色列外交180°大轉彎,頻頻打出“以色列威脅論”,特朗普宣佈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之後,埃爾多安猛烈抨擊特朗普政府,甚至威脅要與以色列斷絕外交關係,說明埃爾多安真把自己當成伊斯蘭世界的領袖了。

此外最大的動作就是強硬介入敘利亞內戰,從扶持代理人到現在直接赤膊上陣;從打下俄羅斯戰機,到又和俄羅斯修好,這些小編估計都是埃爾多安的擅自主張,他覺得自己也是棋手,不用再聽其他棋手的命令,自己說了算。

小編對土耳其未來的路不太看好,內部上土耳其國父凱末兒堅持的“世俗化”道路是現代土耳其共和國的立國之本,也正憑藉著“世俗化”,土耳其發展成了伊斯蘭國家裡數一數二的強國,而現在埃爾多安有開歷史倒車的跡象;外部上現代土耳其的體格比奧斯曼帝國差的太遠,根本撐不起一個真正大國的骨架,而埃爾多安國內鐵腕慣了,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往往信心爆棚,小編覺得他這種人要是掌權時間長了,恐怕真把自己當成奧斯曼帝國的蘇丹,伊斯蘭世界的“哈里發”了。


九維貓


土耳其地處小亞細亞半島,地跨歐亞兩大洲,扼守著黑海通往地中海的重要通道土耳其海峽,其是基督教文明同伊斯蘭文明重要的交匯處。土耳其今天的處境就如同其所處的地理位置一樣,被各種邊緣化。總愛充老大,各種沒朋友,還愛得罪人,這樣的國家名聲怎樣相比大家早有耳聞!這也就很好解釋其為什麼搖擺,為什麼一會反俄、一會反美!

歸根結底就是土耳其對自己的國家地位定位不準確,但又因其四不像的身份沒法給自己以定位。

土耳其的伊斯蘭身份,使其無法融入西方社會。土耳其是一個伊斯蘭國家,其卻一直存在一顆試圖融入西方社會的心,並不時的拿出自己伊斯蘭國家的身份作為賣點,這讓歐洲和美國心存芥蒂。這跟源於不同文明之間衝突,“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大家的信仰和習慣都不相同,可能歸為一類麼,即使合作也只是現實的需要罷了!這也就很好解釋為什麼大多數歐盟國家不同意土耳其加入歐盟。


而對於美國而言,土耳其同樣同樣無法取得其信任,因為土耳其還有另外一個想成為伊斯蘭世界領袖的野心,恢復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的榮光,土耳其修憲,以及逐步的伊斯蘭化,這是讓信奉世俗社會的美國所不能接受,美國一直對庫爾德人給予援助和對旅居美國的土耳其宗教領袖居倫提供庇護,這使得兩國關係持續緊張。

歷史債現世還,沒人願意陪他玩。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一直是土耳其歷史的輝煌頂點,但是這也是土耳其同周邊國家關係不佳的根源。縱觀土耳其的周邊國家,幾乎沒有一個值得信賴的鄰居,都是土耳其歷史債導致的,不是被其侵略的,就是被其奴役過的。
土希關係,亞美尼亞的大屠殺,庫爾德人問題無一不是土耳其的歷史汙點在作怪。

而這些僅僅是土耳其歷史傳奇的序曲,俄土恩怨才是真正的大戲。
俄土之間的矛盾不僅僅侷限現實地緣安全方面,其更是源於歷史宗教,土耳其歷史文化名城伊斯坦布爾是當年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其一直是東正教的中心,但是隨著1453年突厥人攻陷君士坦丁堡,使得這一東正教聖地被伊斯蘭教佔據。光復聖地就成是繼承東羅馬正教衣缽的俄羅斯對土耳其開戰的精神動因
,你來我往,打了11次。俄土關係到今天冷暖交替,時好時壞,歷史心結卻一直沒有打開,並將一直持續下去。

土耳其,這個國家不大不小,地理、文化、歷史、政治就決定了其是一個絕對的異類,其外交上會出現搖擺,而且經常出現自相矛盾的表態,有時候變臉比變天還快。從最近剛購入俄羅斯的s400防空導彈,埃爾多安就立馬跑到法國大談重置土歐關係,實在很難把握這個國家的外交動向。

圖片來自百度圖片,1為土耳其與歐盟旗幟,2為土耳其政變,3為土耳其與希臘地區大概,4為埃爾多安與普京,感謝提供,歡迎大家批評指正,留言點贊!


古姿


自奧斯曼帝國在一戰後被肢解以來,土耳其人心裡的氣就順不過來了;總想著有朝一日東山再起重溫昔日的輝煌。可是出來混世界打碼頭是要實力說話的,沒有大哥在後面撐腰,光靠著小弟那點兒本事恐怕還真的混不下去。

這是土耳其的打算。再看看兩個大哥各自的算盤是怎麼打的:美國是財大氣粗,無需“投名狀”就率先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中安排了一個座次,算是給了土耳其這個伊斯蘭國家一個天大大面子;至此,土耳其成了北約的成員國,定期參加北約的一切活動。可光有著北約這個軍事同盟還解決不了民生問題啊;土耳其還想著加入歐盟,可偏偏在國內鎮壓反對派這件事上過了歐盟和美國的底線。更讓土耳其鬱悶的是:想當初擊落俄羅斯戰機一架,飛行員被打死;害怕俄羅斯報復,埃爾多安連忙找到大哥(美國主導的北約),尋求保護,可大哥不給面子,就是言語含糊,不願啟動北約第五條:如果某一個成員國受到攻擊,其它所有成員國自動宣戰,群起而攻之。

沒辦法。只有調轉頭來在普京那兒認栽吧:道了歉,又賠了銀子;而普京也正好缺一個馬仔,於是這兩人一拍即合;土耳其就倒向了俄羅斯的懷抱; 據說普京還要賣給土耳其S400防空導彈,埃爾多安也會投桃報李,繼續修建天然氣管道為俄羅斯天然氣出口助一臂之力。

不過,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閒看秋風999


土耳其外交政策是比較靈活的,但這和左右搖擺是兩回事兒。土耳其是中東地區強國,對地區事務有較強的影響力,埃爾多安執政以來,土耳其追求地區大國乃至於地區主導國家地位的意願越發強烈。近年來,土耳其的外交政策調整之大既體現了埃爾多安的勃勃雄心,也折射出中東地緣形勢變動的劇烈程度。

土耳其共和國成立之初,繼承了奧斯曼帝國的外交傳統,反蘇是主要的。這也很正常,畢竟在大部分時間裡,俄羅斯是土耳其的主要威脅。冷戰期間,土耳其外交政策非常穩定,在北約南歐方向發揮重要的堡壘作用。冷戰結束後,俄土關係迎來轉機,但土耳其的外交慣性和驟然爆發的泛突厥主義情緒使得兩國齟齬不斷,車臣戰爭期間,俄土不斷爆發爭端。不過,就是在這一時期,土耳其與西方的關係也出現了問題,主要是土耳其加入歐盟的波折。

埃爾多安2002年上臺,彼時土耳其一度以為入盟水到渠成,卻遭到歐盟的刁難。土耳其開始重新思考自己國家的發展方向和外交定位問題。土耳其既著手修補與俄羅斯的關係,也注重在中東中亞地區發揮更大作用,不再把雞蛋都放在西方籃子裡。突出表現是2003年拒絕為小布什的伊拉克戰爭背書。這談不上是左右搖擺,是正常的政策調整。

阿拉伯之春後,土耳其認為在中東重回政治舞臺中心的時代已經到來,開始尋求戰機,以樹立威信,加強權重。2010年與以色列的衝突,後來介入敘利亞內戰都是立威的具體表現。在敘利亞內戰問題上,土俄關係一度劍拔弩張,直至發生擊落俄羅斯戰鬥轟炸機事件,土俄關係跌入谷底。

需要注意到,埃爾多安時期,反美和反俄都是其外交雄心導致的結果,並不是目的或者動機。因此,在條件發生變化的時候,埃爾多安也能迅速做出調整,甚至外交大轉向。這也不是左右搖擺,而是目的明確前提下的手段靈活。這種靈活是服務於土耳其試圖成為中東主導國家的強烈意願的,當然也是服務於埃爾多安在土耳其歷史上留下獨特一頁這一個人夢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