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耕不止的「老黃牛」——黃國雙

“拜託你們,幫我將此稿投給《天山時報》《兵團日報》。”8月16日,一○四團退休幹部黃國雙在老伴的攙扶下,顫顫巍巍來到該團機關宣傳科,將他新寫好的一篇通訊稿件交到工作人員手中,並再三囑咐著。

黃國雙是一○四團新聞戰線上的老同志,他沒有高學歷,卻讓很多年輕人自嘆不如;他沒有筆記本電腦,卻用手中的筆寫出了幾十萬字的新聞、通訊,刊發在各大報刊網絡雜誌上;他沒有偉岸的身軀,卻憑著驚人的毅力,在新聞宣傳事業上寫下了自己人生中最輝煌的一筆。

十幾年的耕耘——碩果累累

92份榮譽證書和獎狀,4本厚厚的自制《國雙文集》是黃國雙在新聞戰線上辛勤耕耘的收穫和財富。

作為一名基層通訊員,黃國雙在工作36載退休後仍筆耕不止。十幾年如一日,他用樸實的語言,譜寫出一曲曲凝結著兵團情的樂章。

走進黃國雙的書房,一本本大紅色榮譽證書整齊地擺放在書櫃裡,旁邊存放著厚厚的4本《國雙文集》,還有《毛澤東文選》等書籍。黃國雙拿出一本厚厚的由北京夕陽紅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編輯出版的《人生難忘一瞬間》圖冊,翻到第396頁,上面記載著1997年,他被評為國家級“先進個人”時頒獎的照片。

黃國雙1963年參加工作,工作36年先後獲團、團級以上嘉獎44次;1999年退休後又先後獲獎48次,連年被師、團評為“老齡工作先進個人”“離退休幹部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通訊員”等榮譽稱號,2006年又被評為“兵團關工委優秀通訊員”榮譽稱號。

多年來,黃國雙對團場經濟改革發展、社會穩定、先進人物及社會熱點問題進行了報道,為團場宣傳工作作出了貢獻。其中有5條新聞被評為自治區級、兵團級好新聞,他先後4次被評為兵團級“優秀通訊員”,16次被評為師、團級“優秀通訊員”。同時《兵團日報》《工人時報》《新疆法制報》特約黃國雙為通訊員。

黃國雙將在全國、自治區及省市各級報刊、網絡上發表的新聞、通訊、詩歌、散文整理裝訂,並起名為《國雙文集》。這一篇篇文章,一頁頁書頁是黃國雙耕耘不止的最好見證。

十幾年的寫作——幸福快樂

十幾年來,黃國雙用自己的筆書寫著、快樂著,他收穫了成功和喜悅,積累了知識和財富。

十幾年來,黃國雙採寫的報道中,有為民伸張正義的,有關心下一代成長的,有為貧困子女就學向社會呼籲的,還有一篇篇關於團場改革,職工好人好事的文章。黃國雙說,退休後,自己最高興的事就是寫的文章在各大媒體上發表。

1995年黃國雙寫了《歹徒猖獗、菜農寒心》的文章,引起了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嚴懲了欺壓菜農的歹徒,為菜農辦了件好事。1998年,團場居民取匯款,需要坐公交車進城到紅山郵局領取,來去要耽誤一天,極不方便,黃國雙便向《新疆日報》寫了讀者來信。隨後又發表了《農十二師2000多名新生兒已報上戶口》《一○四團小學處境艱難》《一○四團小學何時能搬遷》《她終於艱難地走進了課堂》《愛心讓她走上求學路》等文章,為團場的發展傾注了熱情和心血。

黃國雙說,看到通過自己的呼籲,為團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感到很快樂。只要自己還能走動,只要自己還能握住筆,就會一直寫下去。

十幾年的追求 —— 無怨無悔

從學寫新聞到現在每年在各大報刊、網絡發表幾十篇文章,黃國雙付出了很多勞動,他常常忍著病痛和不適,騎著自行車奔走在團場連隊職工中,奔走在去各大報社的路上。1999年病退後,他常感到頭暈、目眩,但他從沒有停止寫作,仍然堅持深入連隊採訪,瞭解職工群眾的心聲。經常顧不上休息,通宵寫稿,直到凌晨。當問他這麼累值得嗎?問他這麼辛苦後悔嗎?他說:“值得,不後悔。”

黃國雙開始學新聞已年近50歲,在首屆通訊員培訓班裡年齡最大的。當他的處女作《心裡樂》發表在1983年第3期的《廣西文學》上,當他的第一篇豆腐塊新聞《尋找“雷鋒”商店》在1984年《新疆日報社》上刊出時,那是他最幸福的時刻。

2002年初,黃國雙的右膝關節患了嚴重的骨質增生,有的報社編輯部沒電梯,他就忍著疼痛,一瘸一拐上樓。看他滿頭大汗,編輯都勸他郵寄,他還是堅持親自送稿。近幾年,各大報社都開通了投稿郵箱,可黃國雙仍要自己親自將稿件送到報社,他說這樣可以跟各大報社的編輯多交流一下,多學點東西。

2014年,黃國雙因身體不適,幾次住院。出院後,身體稍有好轉,他就拿起筆開始寫稿件。他說,這麼多年,習慣了,看到身邊發生的事,就想寫寫。

“近兩年,團場變化大,高架橋通了,公交車覆蓋團場每一個角落,職工的居住條件和環境越來越好了,這一件件小事,我都想寫出來,讓全國的人都來了解一○四團,都來這裡投資。所以,只要身體允許,我就會一直寫下去。”黃國雙堅定地說。

筆耕不止的“老黃牛”——黃國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訊員 趙瑩 劉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