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耕不止的“老黄牛”——黄国双

“拜托你们,帮我将此稿投给《天山时报》《兵团日报》。”8月16日,一○四团退休干部黄国双在老伴的搀扶下,颤颤巍巍来到该团机关宣传科,将他新写好的一篇通讯稿件交到工作人员手中,并再三嘱咐着。

黄国双是一○四团新闻战线上的老同志,他没有高学历,却让很多年轻人自叹不如;他没有笔记本电脑,却用手中的笔写出了几十万字的新闻、通讯,刊发在各大报刊网络杂志上;他没有伟岸的身躯,却凭着惊人的毅力,在新闻宣传事业上写下了自己人生中最辉煌的一笔。

十几年的耕耘——硕果累累

92份荣誉证书和奖状,4本厚厚的自制《国双文集》是黄国双在新闻战线上辛勤耕耘的收获和财富。

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黄国双在工作36载退休后仍笔耕不止。十几年如一日,他用朴实的语言,谱写出一曲曲凝结着兵团情的乐章。

走进黄国双的书房,一本本大红色荣誉证书整齐地摆放在书柜里,旁边存放着厚厚的4本《国双文集》,还有《毛泽东文选》等书籍。黄国双拿出一本厚厚的由北京夕阳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编辑出版的《人生难忘一瞬间》图册,翻到第396页,上面记载着1997年,他被评为国家级“先进个人”时颁奖的照片。

黄国双1963年参加工作,工作36年先后获团、团级以上嘉奖44次;1999年退休后又先后获奖48次,连年被师、团评为“老龄工作先进个人”“离退休干部优秀共产党员”“优秀通讯员”等荣誉称号,2006年又被评为“兵团关工委优秀通讯员”荣誉称号。

多年来,黄国双对团场经济改革发展、社会稳定、先进人物及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报道,为团场宣传工作作出了贡献。其中有5条新闻被评为自治区级、兵团级好新闻,他先后4次被评为兵团级“优秀通讯员”,16次被评为师、团级“优秀通讯员”。同时《兵团日报》《工人时报》《新疆法制报》特约黄国双为通讯员。

黄国双将在全国、自治区及省市各级报刊、网络上发表的新闻、通讯、诗歌、散文整理装订,并起名为《国双文集》。这一篇篇文章,一页页书页是黄国双耕耘不止的最好见证。

十几年的写作——幸福快乐

十几年来,黄国双用自己的笔书写着、快乐着,他收获了成功和喜悦,积累了知识和财富。

十几年来,黄国双采写的报道中,有为民伸张正义的,有关心下一代成长的,有为贫困子女就学向社会呼吁的,还有一篇篇关于团场改革,职工好人好事的文章。黄国双说,退休后,自己最高兴的事就是写的文章在各大媒体上发表。

1995年黄国双写了《歹徒猖獗、菜农寒心》的文章,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严惩了欺压菜农的歹徒,为菜农办了件好事。1998年,团场居民取汇款,需要坐公交车进城到红山邮局领取,来去要耽误一天,极不方便,黄国双便向《新疆日报》写了读者来信。随后又发表了《农十二师2000多名新生儿已报上户口》《一○四团小学处境艰难》《一○四团小学何时能搬迁》《她终于艰难地走进了课堂》《爱心让她走上求学路》等文章,为团场的发展倾注了热情和心血。

黄国双说,看到通过自己的呼吁,为团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感到很快乐。只要自己还能走动,只要自己还能握住笔,就会一直写下去。

十几年的追求 —— 无怨无悔

从学写新闻到现在每年在各大报刊、网络发表几十篇文章,黄国双付出了很多劳动,他常常忍着病痛和不适,骑着自行车奔走在团场连队职工中,奔走在去各大报社的路上。1999年病退后,他常感到头晕、目眩,但他从没有停止写作,仍然坚持深入连队采访,了解职工群众的心声。经常顾不上休息,通宵写稿,直到凌晨。当问他这么累值得吗?问他这么辛苦后悔吗?他说:“值得,不后悔。”

黄国双开始学新闻已年近50岁,在首届通讯员培训班里年龄最大的。当他的处女作《心里乐》发表在1983年第3期的《广西文学》上,当他的第一篇豆腐块新闻《寻找“雷锋”商店》在1984年《新疆日报社》上刊出时,那是他最幸福的时刻。

2002年初,黄国双的右膝关节患了严重的骨质增生,有的报社编辑部没电梯,他就忍着疼痛,一瘸一拐上楼。看他满头大汗,编辑都劝他邮寄,他还是坚持亲自送稿。近几年,各大报社都开通了投稿邮箱,可黄国双仍要自己亲自将稿件送到报社,他说这样可以跟各大报社的编辑多交流一下,多学点东西。

2014年,黄国双因身体不适,几次住院。出院后,身体稍有好转,他就拿起笔开始写稿件。他说,这么多年,习惯了,看到身边发生的事,就想写写。

“近两年,团场变化大,高架桥通了,公交车覆盖团场每一个角落,职工的居住条件和环境越来越好了,这一件件小事,我都想写出来,让全国的人都来了解一○四团,都来这里投资。所以,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写下去。”黄国双坚定地说。

笔耕不止的“老黄牛”——黄国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讯员 赵莹 刘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