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梧州元豐監遺址及遺存物考述

一 元豐監遺址的發現及考古發掘回顧

( 一) 發現時間

1965 年,中央決定在廣西梧州籌建以生產小型艦艇為主的軍工廠( 即六○○四工地) ,以支援越南北方的抗美戰爭①。據當時在工作面的一位黃先生回憶,8 月中旬,民工、學生們發現了一大堆坩堝、爐渣和幾十斤銅錢。梧州市博物館及自治區博物館組成的發掘小組對遺址進行局部發掘,共清理出錢幣數百枚、坩堝300 多件、煉渣20 多件,並發現了鐵鋤、鐵鑿、風管等遺存物。《人民日報》於1965 年12 月17 日刊發了“梧州市郊發現宋代鑄錢工場遺址”的消息②。至此,人們開始知道梧州有個宋代的鑄錢工場。

( 二) 遺址面積及地層堆積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有關梧州元豐監研究的文章都認為宋代梧州元豐監遺址面積為1萬多平方米③。該文章對發掘時間、遺址面積、文化遺址及文化遺物都有較為詳細的報道,對研究宋代梧州元豐監遺址及遺存物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但文中的一些地方也給人們帶來一些疑惑: 如發掘時間,文中說是1964 年6 月,經多年的查證,已經確認發掘時間是1965 年8 月; 再如遺址面積,文中寫道: “元豐監遺址位於廣西梧州市北郊錢鑑村,為桂江下游東岸……,遺址面積東西長二百二十五米,南北寬二百六十米,約有一萬餘平方米。”如果按該文中數據,遺址的面積就應該是58500 平方米,與近幾年的研究和所掌握的材料基本吻合④。而上文為什麼有了具體的長寬尺寸,卻又得出大相徑庭的結果呢? 據文章執筆人之一的李蔭本回憶,這篇文章是根據黃宗漢( 曾在1965 年8 月參加元豐監遺址發掘工作) 的原始記錄( 一張從學生作業本撕下來的紙) 整理而成。文章寫作時間是1985 年12 月,而紙張上有的字跡已經模糊不清,所以文中有一些數字及遺存物的表述不準確就難以避免了。

再根據該文了解地層堆積的情況: 第一層是耕土層, 厚約200 - 400mm, 黃色沙土,也有少量灰黑土滲雜有炭灰,內含有現代的陶瓷片、碎磚瓦、清代銅錢和宋代坩堝碎片等; 第二層為灰土層, 厚約400 -700mm,土質鬆散,略呈黑色,有明代、清代銅錢和宋代坩堝碎片、瓷片等; 第三層為文化堆積層,厚約600 - 2000mm,土質為灰黑色,有大量炭灰堆積,遺物豐富,主要有北宋銅錢、鐵器、陶器和瓷片等,還有一批鑄錢工具,如坩堝、陶杵、陶風管等; 第四層是生土層。

這裡有幾點應該注意: 第一是時代環境,當時六○○四工地的建設要求是儘快建成投產,支援越南北方的抗美戰爭⑤。這就使得考古發掘只能夠是十分倉促並受到一定限制; 第二, 浮土的面積是很大的,也有相當的深度,這些浮土層就包含有大量的元豐監遺存物。如: 瓷片磚瓦及各種冶煉、鑄錢廢棄物等,只不過它們是零散分佈在浮土層中, 沒有引起人們注意;

第三,是一個更值得探討的問題,即: 遺址中有不少明清時代的鑄幣,是華光祖廟的香客所遺留,還是明清時期此地仍在鑄錢? 據李家詵1959 年的手抄本《蒼梧縣誌》記載: “乾隆四十四年……奏準總理錢局,鼓鑄向駐梧州,雍正中移住桂林( 省志) 。”⑥另據康熙三十六年( 1697 ) 修撰、同治( 1872) 重修的《蒼梧縣誌》圖經之三也標有“錢監”一名,究竟這個錢監是宋代的錢監還是康熙時期的錢監,這是有待論證的一個問題。

從上述一些零散史料記載及考古發掘資料,是否可以推斷明清時期梧州錢監仍然在鑄幣,這個問題需要更多專家學者及更可靠的考古材料才能得出科學的結論。遺憾的是,1965 年8 月考古發掘發現的明清錢幣數量究竟有多少、物歸何人何處,至今沒有明確的記錄,第四,現在還能找到的幾個當時的現場目擊者,都說看到的銅錢有數十斤之多,而現在自治區、梧州市博物館公佈保存的只有百餘枚⑦,餘下的去向只能是: 一是被拾獲者收藏; 二是被拾獲者出售或送人; 三是仍然沉睡在自治區、市博物館的庫房內,沒有整理。

二 自治區、梧州市博物館館藏遺存物

據原梧州市博物館保管部黃潔華介紹,梧州博物館收藏的元豐監遺存物有四類: 1.銅錢102 枚; 2. 坩堝133 件; 3. 陶杵35 件;4. 爐渣15 件,合計285 件( 枚) ⑧。我們目前在梧州市博物館能看到的有: 1. 坩堝; 2.陶杵; 3. 煉渣; 4. 煉爐壁; 5. 銅礦石; 6. 錢幣。錢幣的年號僅有崇寧重寶和崇寧通寶。

宋代梧州元豐監遺址及遺存物考述

葉脈銅礦石

2010 年6 月23 日我們將梧州市博物館館藏的礦石、煉渣取樣送廣西區地質礦產研究中心進行半定量分析,結果見表1。根據分析結果得知,遺存物有銅礦石和冶煉渣,這種煉渣應該是冶煉礦石時產生的廢棄渣,基本上可以確定宋代梧州元豐監不但有鑄錢的功能,而且還有冶煉礦石的功能。分析結果還表明,該遺址的煉渣既有冶煉銅礦產生的,也有冶煉鐵礦產生的。那麼,冶煉出來的鐵是用來鑄鐵錢還是用來鑄造兵器或是做生產工具,目前仍然未知。

梧州博物館元豐監遺存物半定量分析結果( X 射線熒光光譜儀)

宋代梧州元豐監遺址及遺存物考述

廣西自治區考古研究所覃芳曾撰寫文章介紹自治區博館藏的遺存物有八種: 1. 銅錢4 枚;2. 坩堝98 件; 3. 陶杵22 件; 4. 陶風管1 件;5. 鐵鑿1 件; 6. 煉爐壁3 件; 7. 冶煉銅渣7 塊;8. 銅錠1 件,合計137 件( 枚) 。⑨

2011 年8 月,我們對自治區博物館館藏元豐監遺址出土的部分遺存物進行調研,察看了6 類11 件( 枚) : 1. 崇寧重寶銅錢4枚; 2. 鐵鑿1 件;3. 陶風管1件;

宋代梧州元豐監遺址及遺存物考述

鐵鑿和陶風管

4. 銅錠1 件; 5. 爐壁1 件;6. 銅渣3 件,這3 件被稱為冶煉銅渣的遺存物實際上是帶有許多銅點的冶煉銅礦的煉渣。

自治區、梧州市博物館收藏的宋代梧州元豐監遺址出土遺存物種類及數量見下表。

區市博物館藏宋代梧州元豐監遺址出土遺存物簡表

宋代梧州元豐監遺址及遺存物考述

三 個人收藏的元豐監遺存物分析

目前,蒐集梧州元豐監遺存物的途徑主要有兩個: 一是當年參加勞動的民工及學生在拾獲錢幣之後自己收藏或賣給擺地攤古玩的商人。據瞭解,梧州某個錢幣收藏愛好者於1981 年向一個擺地攤的古玩商購了數百枚在元豐監遺址出土的各種年號的錢( 以折二錢居多) ; 二是由於元豐監遺址發掘時間十分有限,且當年對歷史文化遺產的認識及保護有較大的侷限性,自治區、梧州市博物館對耐火材料、翻砂鑄錢的遺留物都沒有采集,相當一部分是遺留在遺址內。隨著船廠的生產規模擴大,修建船舶下水滑道時挖出來的遺存物如煉渣、陶瓷片、石英砂塊、坩堝殘件等就被遺棄在河灘的亂石堆及草叢下面。我們採集的大量遺存物就是在這些地方獲得的。

在此,提出元豐監遺址的範圍劃分問題:

元豐監應有三個主要區域: 一是冶煉與鑄錢區; 二是倉庫,包括燃料倉、原材料堆放場或者棚、成品庫; 三是工人工棚、駐兵營盤、運輸碼頭、崗哨。華光祖廟也建在元豐監內。

如果劃分是對的,那麼我們這幾年來採集遺存物的地方也就是當年的元豐監運輸碼頭,也當屬元豐監遺址範圍了。

目前,我們採集或收購獲得的元豐監遺存物有: 錢幣、冶煉爐渣、鐵礦石、白雲石、耐火磚殘塊、鐵渣、鐵塊、鑄鐵、銅渣、石英砂塊、鑄模殘塊、煉爐壁、陶風管殘件、木質構件、陶瓷片、有待研究的其它物品等,

宋代梧州元豐監遺址及遺存物考述

宋代梧州元豐監遺址及遺存物考述

宋代梧州元豐監遺址及遺存物考述

這些遺存物如陶瓷片、鐵塊、冶煉爐渣、錢幣等,有的經廣西區博物館原館長黃啟善觀察鑑別,有的送自治區地質礦產研究中心分析。

由於採集到的種類太多,無法在文中一一細說,我們只能將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遺存物作一些分析和討論。

先從錢幣說起。我們收集到的錢幣共有101 枚,8 個年號錢,1 個非年號錢,有版別16 種,詳情可參考下表。這些錢幣有幾個共同的特徵: 一是錢幣有燒灼痕跡,基本上可以認定是由於錢幣與煉渣長時間填埋堆放在一起產生的一種鏽蝕現象;二是這些錢幣沒有流通使用的痕跡,穿口及邊廓基本沒有磨損; 三是這些錢幣表面均有因洪水上漲帶來的細微沙泥留下的獨特痕跡。

第二,冶煉爐渣。遺址採集到的一塊冶煉爐渣是390×210,厚190mm,重8.5kg,這件爐渣應該是冶煉後燒結留下的殘塊。而自治區博物館原來保存最大塊的尺寸是140×95mm。較小的煉渣我們採集到大約200 塊。

第三,石英砂塊。這類遺存物較多,但大多數是小塊。如(就算是目前採集到較大的一塊,其尺寸是200×160,厚90mm,重2. 1kg。石英砂塊通常是作為冶煉爐的保溫隔熱材料,但這一塊中間凹一個窩,並且有一層燒灼的痕跡,如果做隔熱保溫材料,不應該是這種形狀,它究竟是做什麼用途,需要冶金考古專家研究才能確定。最近,還採集到一塊長方形的石英砂塊。

宋代梧州元豐監遺址及遺存物考述

第四,爐壁。這塊爐壁形成了10mm 左右的燒結層,呈褐鐵色,

宋代梧州元豐監遺址及遺存物考述

與燒結層緊密相連的是石英砂層。這類遺存物在遺址裡不是太多,大雨沖刷或洪水消退後,常常可以露出地面,經幾年的採集已經獲得50 多件。2011 年4 月,我們取其樣品送自治區地質礦產中心作半定量分析,分析報告表明,該爐壁的元素構成主要是三氧化二鐵佔46%,其次是二氧化錳佔29%,再次是三氧化鈣佔15%,餘下的有二氧化硅、三氧化硫等,金屬元素有銅、鈦、鋯、鉛、銀等。值得注意的是,銀的含量1. 1%,比銅0. 09%略高。聯繫到部分元豐監鑄幣含0. 9% -1. 6%的銀,可知這種爐壁含銀不是偶然現象。要說明的是,這類爐壁在自治區、梧州市博物館都沒有發現,宋代賀州冶金鑄錢遺址也沒有發現這類遺存物,可能是兩地冶煉爐的結構有所不同所致。據觀察,這類爐壁基本是由石英砂粒構成,究竟這類爐壁是置於冶煉爐的四周還是煉爐的底部,又是如何形成的,有待冶金考古專業人員進一步研究。

這類爐壁給了我們幾個方面的思考: 一是爐壁的存在較多,證明了元豐監冶煉規模巨大; 二是爐壁表面結晶體的形成時間相當漫長,長期重複的冶煉活動才會使石英砂形成金屬狀的形態; 三是反映了冶煉原料來源複雜多樣,造成爐壁殘留金屬成分的多樣性。

第五,鐵塊及鑄鐵。鐵塊採集到3 塊,其中一塊,

宋代梧州元豐監遺址及遺存物考述

元素含量不明,但因其能為普通磁鐵吸附,所以這類鐵塊的鐵含量不會太低。重點討論一下鑄鐵,鑄鐵是在2011 年12 月12 日中午村民魚塘放水沖刷出一條3 米多寬、1 米多深的泥沙溝溝底發現的。這塊鑄鐵長530,寬310mm,鑄鐵面有三個饅頭狀的凸面, 高的130, 矮的90mm,重約35 - 40kg 。

宋代梧州元豐監遺址及遺存物考述

經取樣並清除了鏽層進行半定量分析結果表明所含元素共有21 種,其中三氧化二鐵最高為88%,次之為二氧化硅8. 3%, 三氧化硫0. 7%,錫0. 06%。根據鑄鐵的形狀及所含元素,還無法得知該鑄鐵是古代的或者是近現代的。

《中國錢幣》2005 年第4 期所刊黃維、李延祥、周衛榮、劉宇生等四人撰寫的《川陝晉出土宋代鐵錢含硫量與用煤鍊鐵研究》一文,根據他們的研究可知,鐵器硫的含量可以判斷冶鐵燃料。那麼,根據該塊鑄鐵的硫含量,是否也可以基本判斷鑄鐵的生產時代呢? 很有必要取樣送權威檢測機構分析其含硫量,再來討論該鑄鐵的時代與用途。第六是陶風管。陶風管的殘件在遺址有較多的遺留,曾有村民說是華光祖廟屋頂上的筒瓦,但經過進一步深入研究,發現這一類殘件上多佈滿煉渣和粘液,有的在連接口處還明顯有鐵水粘連的現象。經向桂江船廠工作的退休職工瞭解得知: 這類殘件也有少量是以圓筒形式遺存的,只不過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都被打爛了。而梧州市博物館在1986 年發表的《廣西梧州北宋時期的鑄錢作坊———元豐監遺址》一文中寫道“三、文化遺物……陶風管咀3 件,已損,是套在煉爐上的鼓風管道,長管園形。器物外面沾有銅溶液。其中一件殘長24. 4 釐米,內口徑8. 5釐米,胎厚3 釐米”,與我們採集到的陶風管外觀及尺寸基本相同,所以排除了這一類遺存物是筒瓦的可能,而應該是煉爐上的陶風管。

宋代梧州元豐監遺址及遺存物考述

第七是一件木質構件。木質構件在2008年的冬天就已露出一角。2012 年3 月16 日自治區元豐監遺址專家考察組到遺址考察時將它挖了出來。木質構件長900,寬420,厚120mm,溼重約40kg,其正面是經人工加工過的,比較平整,

宋代梧州元豐監遺址及遺存物考述

而背面則是未經加工的,木紋清晰 。經自治區博物館原館長黃啟善取少量樣品進行分析,發現該木質構件正面的槽有金屬微粒,推測是古代錢監使用的工作臺面。有人認為它是兩廣特有的鐵力木。該木質構件現已送到廣西區博物館並準備取樣送專業機構作碳14 測年,以確定該木質構件的使用年代。

第八討論一些陶瓷片。在遺址裡經常可發現有各種陶瓷片。陶瓷片的種類比較複雜,既有古代的,也有近現代的,這與人們的活動有關。至今為止,我們在元豐監遺址的河灘上及草叢下的沙土層採集到的陶瓷片約300 餘塊( 片) ,這些陶瓷片屬兩宋時代的佔三分之一左右,其餘多屬明清時期。明清時期的陶瓷片與華光祖廟的拜祭活動一直延續到明清有關還是梧州元豐監在兩宋之後還有鑄錢活動? 有待論證。

宋代梧州元豐監遺址及遺存物考述

四 結語及若干建議

( 一) 宋代梧州元豐監遺址的遺存物極為豐富,由於當年發掘時間倉促,且受當時歷史條件限制,所收集的遺存物種類不能反映元豐監遺址遺存物的全貌。

( 二) 自治區博物館館藏遺存物有8 類137 件( 枚) ; 梧州市博物館收藏有6 類約200 件( 枚) ,其中大部分與自治區博物館收藏的類同。

( 三) 個人及廣西錢幣博物館收藏的元豐監遺存物有15 類1000 餘件( 枚) ,其中大部分遺存物能夠明確年代及作用,有一部分需要進一步分析研究。

( 四) 現在還有相當數量的元豐監遺存物遺留在遺址的河灘上,面積1 千多平方米,遺存物有的裸露在泥沙上面,有的埋在沙泥及草叢下面,目前仍未有任何保護措施。

在此,提出幾點建議:

( 一) 元豐監遺址的遺存物對研究宋代冶金、翻砂鑄錢技術以及宋代梧州金融貨幣歷史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需要地方政府特別是地方文博部門的支持。

( 二) 儘快將建設宋代梧州元豐監遺址文化公園列入政府文化建設規劃。

( 三) 政府文物主管部門儘快核實並確定遺址保護範圍,並依法設立保護標誌,組織實施對宋代梧州元豐監遺址的保護、研究、開發和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