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入園爲什麼不肯說再見?那怎么正確和孩子說再見?

一個暑假懈怠的規矩,終於可以去幼兒園管一管了,老母親也終於告別24小時看管,可以喘口氣歇歇了。像Coco這種“老生”開學,老母親的心情簡直開心到起飛。

但是對於“新生”開學,老媽子們紛紛表示,心情早己自動進入惴惴不安行列,隨時準備開啟年度最苦情戲碼。

孩子入園為什麼不肯說再見?那怎麼正確和孩子說再見?

好吧,作為一個娃終於走過小班,迎來中班的過來人。

今天就把開學第一式:“正確的再見姿勢”,傳授給大家。

演練完畢後,就把心揣回肚子等接園吧!

孩子入園為什麼不肯說再見

說到底就是因為分離焦慮。

猶記得Coco新入園時,也不例外,幾乎日日抱著我大腿演苦情戲:媽媽,你別走,媽媽,你別走。

老師說,媽媽需要去上班,到了時間就會來接你,來跟老師玩,老師抱抱你。

孩子入園為什麼不肯說再見?那怎麼正確和孩子說再見?

一聽老師要抱,Coco本能的想往我身邊靠,老師眼疾手快,一把抄起來,手一揮、門一關,把哭聲隔絕在了教室裡。

起初我也是忐忑不安,隔牆聽了幾日之後,發現每次不超過3-5分鐘,故事聲便會漸漸響起,哭聲便會慢慢減弱。

想來,還是這出“老戲碼”——跟當初我出門把Coco留給奶奶每日的表現如出一轍。

孩子入園為什麼不肯說再見?那怎麼正確和孩子說再見?

其實,這一系列的表現不過是分離焦慮又捲土重來搞事情而已,而老師一定比家長更明白,所以處理起來簡單幹脆、不拖泥帶水。

等1-2個月之後,孩子的情緒不那麼激動了,老師還會要求孩子當面跟媽媽說再見。

這比決絕的離開更“殘忍”了,眼前的小人抽泣著、雖不情願、但還是掙扎著的跟你揮揮手說媽媽再見,然後在你轉身的一刻,娃終於強忍不住,在你身後崩潰大哭。

媽媽們若是沒點心理素質,哪經得起這般修煉呢?

但是,必須承認的事,一步不離的陪伴、空氣一般的存在並不是孩子需要的安全感。

看著你離開,還有信心和勇氣等待你回來,這才是安全感。

孩子入園為什麼不肯說再見?那怎麼正確和孩子說再見?

分離焦慮處理好了,即便看起來血雨腥風,也完全不傷筋骨。

但如果引導不好,可能就是“此恨綿綿無絕期”,保不準還能憋出內傷。

跟孩子親密無間固然是好事,但是該練習分離時,媽媽也萬萬不能猶豫。

那麼,怎麼正確和孩子說再見?

約翰·鮑爾比(JohnBowlby)通過觀察,把孩子的分離焦慮分為三個階段:

  • 反抗階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鬧;
  • 失望階段——仍然哭泣,斷斷續續,動作的吵鬧減少,不理睬他人,表情遲鈍;
  • 超脫階段——接受外人的照料,開始正常的活動,如吃東西,玩玩具。但是一旦看見母親,又會出現悲傷的表情。
孩子入園為什麼不肯說再見?那怎麼正確和孩子說再見?

不管是處在哪個階段的分離焦慮,再見都應該這麼說:

  • 正大光明的說再見,而不是偷偷溜走。

如果媽媽經常在寶寶沒有防備的情況下無故消失,孩子會更加留意媽媽的動向,擔心媽媽突然消失不見,做什麼都不敢專心,生怕媽媽突然溜走。

  • 簡短的道別。

簡單的跟孩子說:“放了學媽媽準時來接你,放心。”就可以了。

不要婆婆媽媽的說“媽媽也捨不得寶寶”,製造悲傷情緒。

也不要忽悠娃說幼兒園的生活多麼多麼美好,起初她是覺不出什麼美好的,大部分的心情還是跟媽媽分離的難過,以及被老師約束的不適應,“過度失望”也會加重第二天的分離焦慮。

  • 當機立斷的扭頭,不要反覆折回安撫。

就像Coco幼兒園老師做的,說再見、承諾準時來接她,然後轉身關門!

孩子可能還是會哭鬧,但是,其實鬧完之後,人家可能真的過得挺好。

反倒是見你走了又回,猶猶豫豫,孩子才會覺得“有機可乘”,變本加厲的試圖用更強烈的反抗嚎出轉機。

孩子過得好不好,別看他入園後,要看他出園前!

如果你前期的工作都做得八九不離十,就不必因為哭鬧而過於內疚,也不要因此推遲離開。

成長是一場對抗分離的遊戲,玻璃心並不起正向作用。

孩子入園為什麼不肯說再見?那怎麼正確和孩子說再見?

家有小寶寶的,也應未雨綢繆,對抗分離焦慮,從小就可以做起啦。

6-8個月可以這樣做

這個時期剛剛出現徵兆,媽媽們可以跟寶寶做一些短暫的分離練習。

當你需要去另外的房間時,不必樹袋熊似的隨時帶著寶寶。

孩子入園為什麼不肯說再見?那怎麼正確和孩子說再見?

可以簡單地告訴他,媽媽去上個廁所很快就回來,如果他開始哭鬧,大聲跟他說話,確保他能聽到你的聲音,而不是立馬跑回來出現在他面前。

如果是寶寶主動離開你,那麼分離接受起來更容易。

常見於爬行期的寶寶,當她爬離你視線之外,獨自去探索的時候,不要立刻跟過去(在保證環境安全的情況下),等她需要你的時候,還是跟她大聲說話,告訴她媽媽就在這裡,然後慢慢走過去或等她爬回來。

孩子入園為什麼不肯說再見?那怎麼正確和孩子說再見?

另外,在寶寶情緒好的時候,可以把她單獨交給其他家庭成員看護一會,媽媽暫時離開。

從半分鐘到幾分鐘,慢慢的寶寶就能懂得,媽媽偶爾的離開也不會發生什麼可怕的事,重要的是,她說會回來就總是會回來

這個時候很多媽媽開始準備迴歸職場,怎麼讓分離更簡單呢:

可以跟寶寶描述一下你要去的地方,回來的時間,讓寶寶有所期待,緩解焦慮。

把分離引到戶外,通常如果看護人帶孩子跟媽媽一起出門的話,寶寶更容易被戶外的事物分散注意力。

8-12個月可以這樣做

這是分離焦慮的第一個高峰,除了繼續之前的練習,格外需要做的,就是培養孩子獨處的能力。

這個年紀的寶寶如果過於依戀父母,也許是因為

父母介入的太多。

當看護人離開的時候,孩子覺得無所適從,沒有獨自玩耍的能力,所以不能面對分離。

之前C媽寫過關於孩子專注力的文章《嫌孩子沒有專注力?父母至少承擔一半責任!》(點擊藍字可直接查看),其中就提到,孩子在獨處的時候,儘量不要打擾他們。

不管他們在房間、客廳還是家中任何一個角落,只要他能專注於自己的活動,並確保是安全的,大人都不要去打攪。

孩子入園為什麼不肯說再見?那怎麼正確和孩子說再見?

如果孩子專注力養成了,就更容易沉浸在自己的遊戲和世界裡,那麼對看護者的依賴自然就可以降低。

如果在孩子全神貫注的玩某個玩具時(或是和其他看護人玩某個遊戲時),你快速走過去kiss goodbye ,然後徑直出門,他可能還會哭。

但是未搭完的積木和遊戲會非常有效的幫助分散他的注意力,減短哭泣時間。

結語

Coco對處理分離焦慮的套路早已駕輕就熟,但每隔段時間還是會鬧上一出“媽媽,你別走”。

孩子入園為什麼不肯說再見?那怎麼正確和孩子說再見?

即便她早已知道我會準時接她,知道鬧了也沒用,但還是想鬧一鬧,抱著試一試的心理。

大概就是成人世界的: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預測一會兒即將到來的開學第一天送園,我也會同諸位老母親一同親臨一場生離死別的大型災難現場。

也不確定,這次開學Coco會哭幾天,因為她一直都是那種到了南牆還得試著撞一撞的孩子。

唯一肯定的是,這不會對她造成什麼太大的影響。

孩子入園為什麼不肯說再見?那怎麼正確和孩子說再見?

做完我們應該做的,剩下的就選擇相信孩子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