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本地成語故事(二),大部分不知道原來大邢台還是成語之鄉

15、【兼聽則明,偏信則闇】 (魏徵 鉅鹿)

【解釋】: 指要同時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正確認識事物;只相信單方面的話,必然會犯片面性的錯誤。

【出處】:《資治通鑑》唐太宗貞觀二年:“上問魏徵(字玄成,鉅鹿人)曰:‘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對曰:‘兼聽則明,偏信則闇。’

魏徵(580-643)字玄成,鉅鹿(今邢臺鉅鹿)人,從小喪失父母,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不理家業,曾出家當過道士。後任宰相之職,為唐朝貞觀名相。

玄武門之變以後,李世民把他任為諫官之職,並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理抗爭,從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徵問道:「何謂明君、暗君?」魏徵回答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宮,不見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趙高,直到天下大亂以後,自己還被矇在鼓裡;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縣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對這番話深表贊同。

魏徵:邢臺鉅鹿人,自唐朝以來,被各種史書公認為是邢州鉅鹿人,建國後,有人“考證”他是館陶或晉州人,由於唐朝時的鉅鹿轄境完全在今天邢臺市範圍內,所以說魏徵是館陶或晉州人都缺乏依據,魏徵是地道的邢臺人,確認無疑。

邢臺本地成語故事(二),大部分不知道原來大邢臺還是成語之鄉

信則名

16、【傅粉何郎】(邢臺 宋璟)

【解釋】:原指何宴面白,如同搽了粉一般。後泛指美男子。

【出處】:宋璟《梅花賦》“儼如傅粉,是謂何郎”。

宋璟(公元663-738),邢臺市南和縣閻裡鄉宋臺人。弱冠中進士,官曆上黨尉、鳳閣舍人、御史臺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書、刑部尚書等職。唐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拜尚書右丞相。授府儀同三司,進爵廣平郡開國公,經武、中宗、睿宗、殤帝、玄宗五帝,在任52年。一生為振興大唐勵精圖治,終於與姚崇同心協力,把一個充滿內憂外患的唐,改變為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大唐帝國,史稱“開元盛世”。其政績卓著為“四大名相”之一,史稱“唐世賢相,前稱房杜,後稱姚宋”,宋璟還工於翰墨,著作頗豐,其中《梅花賦》為發跡傳世名作。

《梅花賦》

唐 宋璟

垂拱三年,餘春秋二十有五。戰藝再北,隨從父之東川授館舍。時病連月,顧瞻危垣,有梅花一本,敷葩於榛莽中。喟然嘆曰:“嗚呼斯梅!託非其所出群之姿,何以別乎?若其貞心不改,是則足取也已!”感而乘興,遂作賦曰:

高齋寥闃,歲晏山深,景翳翳以斜度,風悄悄而亂吟。坐窮簷而後無朋,進一觴以孤斟。步前除以行,荷藜杖於牆陰。蔚有寒梅,誰其封植?未綠葉而先葩,發青枝於宿枿,擢秀敷榮,冰玉一色。胡雜遝乎眾草,又蕪沒於叢棘,匪王孫之見知,羌潔白其何極?!

若夫瓊英綴雪,絳萼著霜,儼如傅粉,是謂何郎;清馨潛襲,疏蕊暗臭,又如竊香,是謂韓壽;凍雨晚溼,宿露朝滋,又如英皇泣於九嶷;愛日烘晴,明蟾照夜,又如神人來自姑射;煙晦晨昏,陰霾晝閉,又如通德掩袖擁髻;狂飆卷沙,飄素摧柔,又如綠珠輕身墜樓。半開半合,非默非言,溫伯雪子,目擊道存;或俯或仰,匪笑匪怒,東郭順子,正容物悟。或憔悴若靈均,或歆傲若曼倩,嫵媚若文君,或輕盈若飛燕,口吻雌黃,擬議殆遍。

彼其藝蘭兮九畹,採蕙兮五柞,緝之以芙蓉,贈之以芍藥,玩小山之叢桂,掇芳洲之杜若,是皆出於地產之奇,名著於風人之託。然而豔於春者,望秋先零;盛於夏者,未冬已萎。或朝開而速謝,或夕秀而遄衰。曷若茲卉,歲寒特妍,冰凝霜冱,擅美專權?相彼百花,孰敢爭先!鶯語方蟄,蜂房未喧,獨步早春,自全其天。

至若託跡隱深,寓形幽絕,恥鄰市廛,甘遯巖穴。江僕射之孤燈,向寂不怨棲遲;陶彭澤之三徑,投閒曾無悁結。貴不移於本性,方有儷於君子之節。聊染翰以寄懷,用垂示於來哲。

從父見而勗之曰:“萬木僵仆,梅英載吐;玉立冰潔,不易厥素;子善體物,永保貞固”!

邢臺本地成語故事(二),大部分不知道原來大邢臺還是成語之鄉

粉面小生

17、【穢言汙語】 (邢臺 宋若昭)

【解釋】:指粗俗下流、不堪入耳的話。

【出處】:唐·宋若華、宋若昭《女語論·和柔章》:“莫學愚婦,不問根源,穢言汙語,觸突尊賢。”

宋若華、宋若昭--為今邢臺清河人

邢臺本地成語故事(二),大部分不知道原來大邢臺還是成語之鄉

穢言汙語

18、【鍛鍊周納】 (邢臺 路溫舒)

【解釋】:鍛鍊:錘鍊;周納:羅織。指羅織罪名,設法使之周密而無遺漏。

【出處】:漢·陸溫舒《上書言宜尚德緩刑》:“故囚人不勝痛,則飾辭以視之,吏治者利其然,則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卻,則鍛鍊而周納之。” 路溫舒:西漢官吏,邢臺平鄉人

路溫舒:西漢官吏,邢臺平鄉

邢臺本地成語故事(二),大部分不知道原來大邢臺還是成語之鄉

鍛鍊周納

19、【大儒縱盜】 (邢臺沙河)

寓意:“大儒縱盜”這個成語,常被用來諷喻那些不分是非曲直,一味無原則地對犯罪分子講善良寬 容的人們。

典故:春秋時期,在上地(今陝西綏德縣一帶)住著一個知識淵博的儒者,名叫牛缺,人們都尊稱他為大儒。

有一天,大儒到趙都去,在湡水(古趙地,今邢臺沙河)一帶碰到了一夥盜賊。

盜賊索要大儒口袋裡的錢財,他便痛痛快快地全部給了他們。盜賊又索要大儒的車馬,他也慷慨地給了他們。盜賊還要大儒的衣服和被褥,他還是痛痛快快地給了他們。

大儒把東西全部送得乾乾淨淨後,便步行而走。

盜賊們感到驚奇,私下議論道:“這一定是天下傑出的人,今天我們侮辱了他,他一定會向大國的君主訴說我們的所做所為。君主也一定會用所有力量來討伐我們,那時我們就難以活命了。還不職現在就把他殺死。滅掉蹤跡,以消除後患。”

於是,盜賊們又向前追趕了30裡地,最後追上了大儒,把他殺死了。

對此,秦國的相國呂不韋在其著作《呂氏春秋.必已》中評論說:大儒之所以被殺,是因為他縱容盜賊的結果。

邢臺本地成語故事(二),大部分不知道原來大邢臺還是成語之鄉

大儒

20、【酒池肉林】 (邢臺廣宗)

【解釋】:《史記 殷本紀》:帝紂王“益廣沙丘苑臺,多取野獸飛鳥置其中,慢於鬼神。大就樂戲於沙丘,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倮逐其間,為長夜之飲”。

古代傳說,殷紂以酒為池,以肉為林,為長夜之飲。原指荒淫腐化、極端奢侈的生活,後也形容酒肉極多。

沙丘苑臺--在今邢臺市廣宗縣

邢臺本地成語故事(二),大部分不知道原來大邢臺還是成語之鄉

酒池肉林

21、【長夜之飲 】 (邢臺廣宗)

【解釋】:指通宵宴飲。

【出處】:《史記 殷本紀》:帝紂王“益廣沙丘苑臺,多取野獸飛鳥置其中,慢於鬼神。大就樂戲於沙丘,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倮逐其間,為長夜之飲”。

沙丘苑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皇家園林,在今邢臺市廣宗縣

邢臺本地成語故事(二),大部分不知道原來大邢臺還是成語之鄉

長夜之飲

22、【禁中頗牧】 (邢臺 李牧)

【解釋】:比喻宮廷侍從官中文才武略兼備者。

【出處】:廉頗、李牧皆戰國時趙國守邊禦敵之良將。唐宣宗時,党項擾河西,翰林學士畢諴上破羌條陳甚悉,帝大悅,曰:“吾將擇能帥者,孰謂頗牧在吾禁署,卿為朕行乎!”於是拜諴為邠寧節度使、河西供軍安撫使。諴於任內多所建樹。事見《新唐書·畢諴傳》。

李牧---今邢臺隆堯人,戰國時期,趙國的良將。

邢臺本地成語故事(二),大部分不知道原來大邢臺還是成語之鄉

23、【馮唐易老】 (邢臺內邱)

【解釋】:漢朝馮唐身歷三朝,到武帝時,舉為賢良,但年事已高不能為官。感慨生不逢時或表示年壽老邁。

【出處】:漢·荀悅《漢紀文帝紀下》:“以孝文之明也,本朝之治,百寮之賢,而賈誼見逐,張釋之十年不見省用,馮唐白首,屈於郎署,豈不惜哉!”

馮唐--漢朝文帝時的大臣,為今邢臺內邱馮唐村人。

“馮唐易老”這個典故出自於《史記.馮唐列傳》。

漢文帝時,馮唐是一位大臣,他當初以孝悌而聞名,拜為中郎署。由於他為人正直無私,敢於進諫,不徇私情,所以時時處處遭到排擠,直到頭髮花白,年事已高,也沒有得到升遷,還只是個郎官。

後來,北方的匈奴族又來入侵漢朝,漢文帝下令到各地徵招平匈奴的將軍。這一天,漢文帝經過郎署時,遇上了馮唐,於是兩人就將帥之事交談起來,沒想到,漢文帝非常賞識馮唐的才能。馮唐趁此機會向漢文帝申斥了雲中太守魏尚被削職的冤案,並懇求漢文帝把魏尚官復原職,而且讓魏尚率兵攻打匈奴。魏尚不負眾望,擊退了匈奴,馮唐也因為薦賢而升為車都尉。漢景帝即位後,由於馮唐性格耿直,不久又被罷官。漢景帝去世後,漢武帝即位,匈奴又來侵犯邊,漢武帝又廣徵賢良,有人推舉馮唐,可是馮唐已經九十多歲了,他心有餘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來任職。

後來,人們就用馮唐易老來形容老來難以得志。唐代王勃的《滕王閣序》裡就有這個典故:“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邢臺本地成語故事(二),大部分不知道原來大邢臺還是成語之鄉

漢文帝

24、【漆身吞炭】 (邢臺 豫讓橋)

【解釋】:漆身:身上塗漆為癩;吞炭:喉嚨吞炭使啞。指故意變形改音,使人不能認出自己。

【出處】:《戰國策·趙策一》:“豫讓又漆身為厲,滅須去眉,自刑以變其容。……又吞炭為啞,變其音。”《史記·刺客列傳》:“漆身為厲(癩),吞炭為啞,使形狀不可知。”

25、【士死知己 】 (邢臺 豫讓橋)

【解釋】:知己者:瞭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指甘願為賞識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獻身。

【出處】:《戰國策·趙策一》:“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讎矣。”

戰國時期,豫讓捨身報主的故事就發生在邢臺,今邢臺仍存豫讓橋古蹟。

豫讓是春秋晉國人,公元前453年,當時晉國有六大家族爭奪政權,豫讓曾經在範氏、中行氏手下工作,並沒有受到重視;後來投靠智伯,智伯非常看重他。

趙襄子與智伯之間有極深的仇怨,趙襄子聯合韓、魏二家,消滅智伯,並將他的頭骨拿來當酒杯。豫讓認為,「一個有價值的人,應該為賞識自己的人,不惜犧牲性命,就好像一個女子,應該為喜歡她的人,做最美麗的裝扮」,下定決心為智伯復仇。

他先是改變姓名,冒充罪犯,混進宮廷,企圖藉整修廁所的方式,以匕首刺殺趙襄子。可是趙襄子在上廁所時,突然有所警覺,命令手下將豫讓搜捕出來。趙襄子的左右隨從原想殺他,趙襄子卻認為豫讓肯為故主報仇,是個有義之人,便將他釋放。

豫讓仍不死心,為了改變相貌、聲音,不惜在全身塗抹上油漆、口裡吞下煤炭,喬裝成乞丐,找機會報仇。他的朋友勸他:「以你的才能,假如肯假裝投靠趙襄子,趙襄子一定會重用、親近你,那你豈不就有機會報仇了嗎?何必要這樣虐待自己呢?」豫讓卻說:「如果我向趙襄子投誠,我就應該對他忠誠,絕不能夠虛情假意,用這種卑鄙的手段。」豫讓還是要依照自己的方式完成復仇的使命。

有一次,機會來了,豫讓事先埋伏在一座橋下,準備在趙襄子過橋的時候刺殺他。趙襄子的馬卻突然驚跳起來,使得豫讓的計劃又再次失敗。捉了豫讓後,趙襄子責備他說:「你以前曾經在範氏和中行氏手下工作,智伯消滅了他們,你不但不為他們報仇,反而投靠了智伯;那麼,現在你也可以投靠我呀,為什麼一定要為智伯報仇呢?」豫讓說:「我在範氏、中行氏手下的時候,他們根本都不重視我,把我當成一般人;而智伯卻非常看重我,把我當成最優秀的人才,是我的知己,我非替他報仇不可!」

趙襄子聽了非常感慨,便說:「你對智伯,也算是仁至義盡了;而我,也放過你好幾次。這次,我不能再釋放你了,你好自為之吧!」

豫讓知道這一次是非死不可,於是就懇求趙襄子:「希望你能完成我最後一個心願,將你的衣服脫下來,讓我刺穿;這樣,我即使是死了,也不會有遺憾。」

趙襄子答應這樣的要求,豫讓拔劍,連刺了衣服三次,然後就自殺了。

豫讓身死的那一天,整個趙國的俠士,都為他痛哭流涕。

邢臺本地成語故事(二),大部分不知道原來大邢臺還是成語之鄉

漆身吞炭

26、【墮甑不顧】

【解釋】:甑:古代一種瓦制炊器;顧:回頭看。甑落地已破,不再看它。比喻既成事實,不再追悔。

【出處】: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郭泰傳》:“孟敏字叔達,鉅鹿楊氏人也,客居太原,荷甑墮地,不顧而去。林宗見而問其意,對曰:‘甑已破矣,視之何益。’”

鉅鹿楊氏,地名,即今邢臺市寧晉縣,孟敏,字叔達,是鉅鹿楊氏(今邢臺寧晉)人。他在太原居住的時候,一天不小心把拿著的煮飯罐子掉在地下,摔得粉碎。可他連看都不看一眼,徑直走了。郭泰見了很奇怪,就問他原因。孟敏回答說:“罐子已經摔破了,看它又有什麼用呢。”


邢臺本地成語故事(二),大部分不知道原來大邢臺還是成語之鄉

墮甑不顧

邢臺的小夥伴們是不是感覺漲知識啊,沒想到咱們大邢臺也有這麼多成語典故,值得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