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樁——明筋骨訓練

古言“太極十年難上身,一年形意打死人”這取決於對樁功的認識和修為的深淺,柔勁由剛而生,剛勁由柔而化,剛而化柔才是真剛,柔中藏剛才是真柔,所以很多練太極拳的朋友,只知鬆柔舒適而不知張弓勒弦之緊,自然不能練就制人的功夫,乃至幾十年辛苦的樁功修為,只處於養身階段。一味鬆柔處處不著力(勁、非後天僵死之拙力)就算每天站樁五小時,也無收穫,只會流入氣功的麻、癢、脹之類的養身階段,更談不上改變人身機能結構,整體連接,筋骨起稜,五弓具備,肌肉鬆柔似童嬰的境界。所以樁功的首要任務是校正後天不良變形的形體,恢復先天自然結構形態,以達到整體如束,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生生不息之動,那麼筋骨之功的剛勁修為,則是很重要的基本功法了,這也是“一年形意打死人”的最重要一個原因,再次強調一下“柔由剛生”,首先就要校正樁法的間架正確到位,易肉、易筋、易骨、洗髓等,然後才是化剛歸柔,從而達到剛柔相濟的高深功夫,而不是聚柔成剛的假剛假柔。下面簡介一下樁法的幾個關鍵位置的校正到位標準,以此看樁形則能成為內行看門道,再不會是外行看熱鬧了。

站樁訓練是非常很苦的事,通常有兩個重大關口要過,第一是筋骨關:肌肉痠痛難支、大汗淋漓、兩股顫抖、肩臂痠痛;第二是心理關:心猿難伏、意馬難收、心浮氣躁,心力交瘁。

認識誤區

一些宣傳的誤導,過分誇大了站樁的功用,使不少習武者將樁功奉為神明,功夫不到家,肯定是樁沒站好,站樁站得好了,到時必能周身崩彈,信手放人,這是一個誤區。

站樁是武術訓練的一個組成部分,甚至是一個重要內容,但絕不是全部,更不能代替其它訓練,它只是解決了搏擊所需的一部分要求。就是大成拳這樣對樁功十分重視的拳種,也還要經過走步、推手、發力等專項訓練才能用於實戰。如果只是一味地站樁,不進行專門的發力練習,不進行實戰的磨練,就想在打鬥中克敵制勝,是自欺欺人。

明家解讀

典傳國術館館長陸功翰:

《站樁》已經成為許多高級功法的代名詞,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站樁幾乎是微動。但越是不動,就越讓人感覺到無從下手,要領自然也很難吃透!不過,無論是大動還是小動,或者是不動,都是建立在人體合理用力的基礎上的。我們知道,傳統拳注重筋骨的訓練,如果在站樁時,只有意而沒有筋骨的動,一切將會變得沒有意義,就變成傻站了!其實我個人認為,練拳還是先打個基礎,從動開始,練到小動,再到微動,這樣比較合理,也更能讓人接受!

太極拳明家:

“樁是打入土中作為支柱的木頭,所以好的樁要直而堅硬,才可以承載重量,當然樁也有橫斜擺放的,但那是作為輔助的支撐,不是主樁。

人的樁是兩條腿,用來承載身體和行動所產生的力量,基本上也要求直而強壯,問頭是腿有三個關節 (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 可以活動,其中髖關節是用來承受 (以腿而言是承受,以全身而言是傳遞) 力量,膝關節是用來正確銜接大腿骨和小腿骨,以順利轉承上力下達或下力上達,踝關節銜接小腿骨與腳,是身體直立時人力與地力作用的關口,所以在結構上而言,髖關節與其周圍的肌肉筋腱最大最強,活動度也最廣泛,膝關節和踝關節只負責調節傳遞,不能擔負重任。

瞭解了以上的說明,我們就知道無論靜態的站樁或動態的行樁都應該保持兩腿能夠流暢的傳遞力量,如果關節位置偏移或僵硬,不但無法傳遞力量,更會造成運動傷害。

為了要流暢的傳遞力量,膝尖永遠要與腳尖同一方向,受力的小腿(這是主樁)要儘量與地面垂直,也就是所謂的膝尖不過腳尖,但是弓箭步的前腿應該膝尖不過腳踝以保持住膝後彎處的圓滑平順。

同樣的道理,站騎馬步時,尾椎不可低於膝彎,否則不但影響力量傳遞,更可能導致痔瘡或疝氣,又有許多人站「騎馬步」時不是坐於跨部(髖關節之間),而是跪於膝蓋,這樣把大部分的力量交給脆弱的膝蓋承受,不但錯誤,而且危險。

最有問題的樁步是虛步和僕腿,後坐的那條腿幾乎承受全身的重量,居然有許多人還是跪在膝蓋,這時膝關節和踝關節都嚴重走位,請自己感覺一下這兩處的壓力就知對錯,如果練武而對身體沒有感覺,豈不是白練。

站樁在傳統武術中佔著很重要的位置,也很神奇、神秘,那麼站它起什麼作用呢?它到底是練什麼東西?

為什麼同樣的樁法,就有的人能練出功夫,有的人站了好多年也沒什麼效果呢?

有的人說,站樁是靜態中煅練肌肉,這話也對也不對;有人說站樁是為了站得穩,這話也對也不對,為什麼這麼說?

站樁實質

傳統拳特別是“內家拳”要求“在意不在力”,通過意識的調整來訓練自身的“勁力”!為什麼不能用“力”呢?一般來講,用力就會用到“肌肉”,肌肉緊張時,會使“骨關節”包裹緊,而無法撐開縫隙。傳統拳的“撐筋拔骨”是練功的必經之路,所以撐開骨節,拔起大筋是根本,“站樁”也不在乎如此,其根本還是“撐筋拔骨”,它是通過“意識”將肌肉放鬆,使骨縫能夠撐開,來盤練大筋鬆緊變化。練拳之道,萬變不離其宗,只是側重的方式不一樣,真正懂了練拳的原理,其實練習的方式就不顯得那麼重要了,關鍵是用什麼樣的方法更適合你,能夠立竿見影!現代人的生活節奏緊湊而豐富,所以我們需要更短的時間內達到我們追求的目標!

撐筋拔骨

撐筋拔骨是傳統拳練習的第一步驟,但就是這最初的一環,限制了很多武術愛好者們走上功夫的“高速公路”,主要是對自己身體結構的不明確導致的!

關節是人體賴以運動的關鍵所在,骨與骨之間,並非簡單的連接,是由具有彈力的肌腱連接的,這種物質的特性如同“皮筋”具備一定的拉伸性,崩之越緊,產生的彈力就越大!

我們在訓練的過程當中,就是通過將骨關節拉開縫隙,使連接骨頭的“大筋”產生彈力!肌肉是鬆緊交替而產生“爆發力”,“大筋”是“緊中緊”,越緊則產生的崩彈勁力越足,所以我們用“崩斷絃”來形容大筋的勁力!

當身體的所有關節都能夠拉伸自如,身體就體現出如同“彈簧”一般的“顫動”,在拳譜中稱“顫勁可使日月無光”,身顫則勁力連續不斷,表現在梢節時,體現出連綿不絕的打擊效果,在動物身上稱之為“虎抖毛”!

站樁——明筋骨訓練

站樁——明筋骨訓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