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國「洋垃圾」禁令倒逼全球垃圾處理系統升級

滾蛋吧!“洋垃圾”!

2017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要求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到2019年年底前,將逐步停止進口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體廢物。

2018年1月1日起,中國開始禁止進口生活來源廢塑料、未經分揀的廢紙以及紡織廢料、釩渣等4類、24種固體廢物。該法令被稱為“洋垃圾”禁令,目的在於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著力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和人民群眾健康。

聚焦|中國“洋垃圾”禁令倒逼全球垃圾處理系統升級

2018年8月31日,距離“洋垃圾”禁令頒佈已經長達將近9個月。在這9個月的時間裡,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愁的是歐美國家垃圾堆積如山無可奈何,喜的是東南亞國家承接垃圾處理訂單謀求經濟轉型。

無論如何,中國的一紙禁令,倒逼全世界的垃圾處理系統開始了漫長的升級之旅。

“洋垃圾”並非洪水猛獸

提到“垃圾”二字,幾乎所有人都會和惡臭熏天、髒水四溢的場景聯繫起來。的確,廚餘垃圾、生活垃圾確實讓人感觀不適,但其實垃圾中還有一類可以“變廢為寶”的項目——電子垃圾。

這類垃圾通常由手機、電腦、顯示器、電視等數碼產品組成,而其中的紙張、塑料、金屬等廢料都可以經過處理循環利用,實現價值再生。

聚焦|中國“洋垃圾”禁令倒逼全球垃圾處理系統升級

聯合國大學(UNU)、國際電信聯盟(ITU)和國際固體廢物協會聯合進行的調查顯示,2016年全世界電子廢棄物高達4500萬噸,相當於4500座埃菲爾鐵塔的重量。

這看似足以堆滿整整一座“垃圾山”,但其實也是一座蘊含著無數經濟價值的“聚寶盆”。這其中,如果回收得當,可以得到500噸黃金,價值222億美元,而且還能還原出1600噸白銀,價值10億美元,可謂名副其實的“真金白銀”。

與此同時,“洋垃圾”的蒐集、分類、篩選和出口也催生出龐大的產業鏈條。美國用世界上6%的人口消耗了全球35%以上的資源,創造了為數眾多的電子垃圾,也圍繞垃圾的分揀催生出眾多衍生行業。據美國廢棄金屬回收工業協會主席羅伯特·魏納稱,美國有15.5萬個工作崗位都依賴於美國對中國的垃圾出口。

聚焦|中國“洋垃圾”禁令倒逼全球垃圾處理系統升級

摘掉“垃圾王”的帽子

中國是名副其實的垃圾處理大國,也積累了非常先進的垃圾處理技術,卻被一些別有用心的西方媒體稱為“垃圾王”。

20世紀90年代前,中國通過合法渠道進口的固體廢物每年只有100萬噸。但是,僅僅十年後,到2002年這個數字變為2000萬噸,而三年後的2005年更是翻番,達到了驚人的4000萬噸,最高時甚至接近6000萬噸。如果算上別有用心者走私入境、私自夾帶的垃圾,數字將更為觸目驚心。

聚焦|中國“洋垃圾”禁令倒逼全球垃圾處理系統升級

根據商業諮詢機構China briefing的調查顯示,2016年,美國廢紙出口中,有2/3以上直接送到了中國,總價值超過22億美元。歐盟27國同樣依賴中國接收廢棄物,把87%的再生塑料直接或間接地運往中國。《衛報》統計,英國每年有270萬噸廢塑料流向中國,佔該國塑料垃圾產量的2/3。

鉅額的垃圾進口量,迫使中國快速升級垃圾處理、資源回收和廢物利用的技術。憑藉著低廉的價格、高效的垃圾處理速度,中國對固體廢物的年進口量佔全球年產生量的56%。2016年僅進口的廢棄塑料就高達730萬噸,總值達37億美元。根據美國廢棄金屬回收工業協會統計,2016年中國共從美國進口了價值56億美元的廢舊金屬製品,還從美國進口了19億美元的廢紙(共計1320萬噸)和4.95億美元的廢塑料(142萬噸)。

值得警惕的是,垃圾堆裡雖然能“淘金”,但也造成了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長期堆砌可能造成其中的有毒物質洩漏,而焚燒產生的有害氣體會汙染大氣環境,酸浸、水洗廢物則會危害水體、土壤環境。

對此,中央從供給側“下狠手”,將“洋垃圾”拒之門外,能夠切實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維護國家生態環境安全。

“撿破爛”絕非中國特色

所謂垃圾,其實只不過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其實,西方國家現如今享受著高額的資源消耗率,但其實其在走“先汙染,後治理”的發展道路時,也是不折不扣的“拾荒者”。

160年前,歐洲的破布和廢鐵遠渡重洋傾銷美國,但經過資源再生,破布變成了印刷書籍和報紙的紙張,而廢鐵則成為了綿延千里的鐵軌。此後,日本和韓國也相應成為發達國家垃圾處理的“掩埋場”。

160年後,西方國家垃圾出口中國受阻後,將目光轉向東南亞,而印度、菲律賓、越南更是主動將國門打開,瞄準商機,迅速出手“撿漏”這些大單子。

這其中,據國際回收局估計,越南2017年的進口廢塑料從2016年的34萬噸上升到55萬噸,馬來西亞的進口量緊隨其後,從2016年的28.8萬噸躍升至2017年的45萬噸,印度尼西亞則從12萬噸增加到20萬噸,可謂“大胃王”。

所以,所謂的“撿垃圾”絕非中國專利,而是成為一門極富商機的生意。

百年前和百年後,垃圾都在源源不斷的產生,不同的是垃圾的接受方從昔日的發達國家轉移至發展中國家,體現了產業鏈的升級過程,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

聚焦|中國“洋垃圾”禁令倒逼全球垃圾處理系統升級

“洋垃圾”禁令改變世界

中國的一紙禁令,讓世界各大資源消耗大國“慌了神”,不僅因可回收廢品的價格一路走低而垃圾堆積如山,而且還引發了垃圾處理工人的“失業潮”,倒逼其進行垃圾處理產業升級轉型。

美國作為世界上人均資源消耗最高的國家,其人均垃圾產量也高居榜首,而且習慣性將所有種類的垃圾一股腦兒打包丟棄。但是,受禁令影響,美國人不得不改變生活習慣,做好垃圾分類習慣。美國的廢品回收企業也不得不投入巨資,啟用人工智能完成垃圾分揀,並重新制定回收垃圾標準。

澳大利亞每年產生價值34億的垃圾被迫內銷,不得不探索科學利用的出路。這其中,塑膠袋變成了塑膠傢俱,木製貨盤變成了動物的睡鋪,有機垃圾變成有機肥料和庭園中的產物,紙類和木板變成了再生紙或木板,玻璃瓶變成更多的玻璃和鋪路材料。除此之外,澳大利亞也在珀斯建立了南半球最大的垃圾回收廠,力求提高廢品利用率。

日本作為世界上環保理念貫徹最為細緻徹底的國家,也因該禁令面臨著“洗牌”。日本將繼續執行“再回收、再利用、再生產”的策略,將引導民眾繼續將礦泉水瓶、玻璃瓶、紙、鋁罐、鐵罐等在內的可回收資源分門別類,而且還將在居民垃圾回收點的標牌上新增回收不同種類垃圾的日期,以便民眾可以提前分類,提高分揀效率。

中國已經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僅要追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更要向高質量、高水平方向轉型。一紙“洋垃圾”禁令,不僅讓中國將“垃圾王”的帽子丟入了太平洋,更體現了我國走環境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決心,更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豐碩果實。

指尖傳遞溫暖力量,陽光照進網絡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