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明粉」們,你們不認識真正的明朝

明粉,即明朝的粉絲,確切的說是明朝歷史的喜愛者們,《明朝的那些事兒》風行的時候,在下和身邊的一幫好友也加入過明粉的圈子,混跡於明朝相關的各大論壇和貼吧中。不過,跟明粉們接觸久了,我卻對這個網絡群體產生了一些厭惡之感,尤其是那些明粉之中的佼佼者,人稱“明吹”的那一幫人。

致“明粉”們,你們不認識真正的明朝

明朝真有那麼好嗎?明粉中的大部分人立刻會站出來給出一個肯定得回答,甚至高呼十六字箴言,不稱臣、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主死社稷!儼然一個穿越而來的明朝愛國志士。

不可否認,明朝卻有他鐵骨錚錚的一面,這是公元1644年,崇禎皇帝用自縊殉國掙來的。但是皇帝有殉國的骨氣,其他人呢?整個大明王朝的統治精英們,他們在國破家亡的時候,身上體現出半點骨氣了嗎?京師陷落的時候,朝廷中選擇追隨皇帝殉國的人寥寥無幾,大多數大臣選擇了去李自成的新朝報告,為了諂媚新主子,不惜將崇禎評的體無完膚,最後李自成都聽不下去了。典型的例子便是那位在闖王面前罵崇禎是昏君的首輔魏藻德,李自成聽得火冒三丈,怒而反駁:“爾是前朝狀元,三年便被擢為首輔,崇禎如此恩澤,你不思報恩,卻有臉面在此辱罵前主,真是無恥小人!”魏藻德最後被處以極刑,用夾棍夾爆了腦袋,也許是李自成想看看,這種沒心沒肺之徒,腦子裡都是何等髒汙。

致“明粉”們,你們不認識真正的明朝

明朝末年,這樣的大臣何止魏藻德一個?弘光朝廷覆滅,那些以清流自居的東林黨人在領袖錢謙益的帶領下,跪在南京城門,迎接滿清騎兵入城。那一刻,所謂的骨氣何在?當投降形成風氣,江北四鎮紛紛投敵時,本應殺敵報國的百萬軍隊迅速成為滿清征服南明的爪牙,這難道不諷刺嗎?一個王朝的骨氣皇帝佔五分,大臣佔四分,百姓佔一分,崇禎那五分拿到了,可大臣和百姓那五分卻丟去大半,如此,何來鐵骨錚錚?

致“明粉”們,你們不認識真正的明朝

這一跪,骨氣盡喪

明粉們也許會反駁,誰說百姓沒骨氣,別忘了江陰八十一日,嘉定三屠,那可都是百姓主動起來反清的壯舉。此言不虛,那確實是百姓自主的反清運動,只是,那不是為了所謂的復明,那是為了抵抗剃髮易服。漢家有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輕易毀傷,孝之始也。滿清的剃髮易服是為從信仰上擊潰漢人,以鞏固他們的統治。天下人可以接受換個皇帝,換個朝代,反正百姓們該幹啥還得幹啥,新王朝的安民減賦政策還對大家還是有利的,老百姓並不在意誰當皇帝。所以江陰和嘉定抗清的義舉被部分明粉張冠李戴到是為光復明朝上,顯然是不合適的。

明朝末年,朱家王朝已經失去了民心,從各地民變群起便可窺見一二,老百姓最恨什麼?答案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致“明粉”們,你們不認識真正的明朝

崇禎年間,正是天災人禍橫行,百姓民不聊生的時候,對內要剿流賊,對外要防滿清,巨大的軍費開支掏空了明朝的國庫,龐大財政虧空最後都被壓在了百姓身上,北方地區本就受氣候影響,糧食匱乏,維持普通的賦稅就已經很困難,何況還有額外的三餉加派呢?吏治腐敗更是吞噬著不堪重負的百姓骨血,赤地千里之下,餓殍遍地,而王府宅院和官家宅邸卻依舊笙歌燕舞,盛世不減當年,試問,怎能不反?

致“明粉”們,你們不認識真正的明朝

不單單是明朝,實際上各個封建王朝的末年都差不多,封建王朝有些自身制度的缺陷性,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時代,老百姓的需求只停留在最基本的生存上,但是生產力低下,氣候變化加上無節制的土地兼併,最終會演化成為了活命必須造反的結局。李自成失敗了很多次,但是卻一次次捲土重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天下的流民太多了,苦明久矣的百姓轉化成李自成源源不斷的兵力,所以,李自成幾乎是註定繳不滅的,就算殺了一個李自成,後面還會有張自成、王自成等等,沒法從根本上解決矛盾,只能讓情況越演越烈。

致“明粉”們,你們不認識真正的明朝

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明朝可以說是窮死的,財政的虧空,讓朝廷連軍餉都支付不來,北京陷落前夕,崇禎為了100萬兩白銀的軍餉四處求捐,最後廢了九牛二虎之力,錢湊齊了,可是已經晚了,離得最近的吳三桂部官軍在勤王的路上走了一半便折回去了,因為明朝已經滅亡了。不得不說明朝的賦稅制度有著很大的缺陷,賦稅上面以農業稅為主,工商相關的稅所佔比例較小,尤其是崇禎年間,還免除了不少江南工商興旺之地的鹽鐵茶等大宗商稅,這樣一來,朝廷只能是越來越窮。而且形成了一個很可悲的局面,即國不藏富於民,而藏富於官紳,最後就是國家窮,百姓也窮,士紳階級卻富的流油,而這幫人卻又極為自私,擅長政治投機,大明危難之際,他們想的更多是如何保證自己的利益,為了這個目的甚至不惜犧牲朝廷,他們在政治上的代表便是明末朋黨鬥爭中那些什麼東林黨及其分支、什麼楚黨、浙黨等等。皇帝的出發點是好的,畢竟天下是他的,但大臣們卻與之南轅北轍,且越是危難之際越為嚴重。

致“明粉”們,你們不認識真正的明朝

能和士紳基層有一拼的便是朱家的王爺們了,眾所周知明朝是一個藩王氾濫成災的時期,而且明朝的藩王制度與其他朝代有著明顯的不同,初期的藩王還有守土帶兵之責,靖難之役後,藩王便成了高級囚徒,由朝廷出銀子養著,明朝一個親王的年俸達一萬石,下面逐級還有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爵位世襲罔替,長子襲爵、餘子降一級,奉國中尉子孫皆為奉國中尉。這些皇族不僅有俸祿,還佔據大量莊田,因為不能隨意出封地,便只能紙醉金迷、過著鶯歌燕舞的生活,明朝的皇族無限制繁衍,到了明朝末年,早已如蝗蟲一般氾濫成災,朝廷本就財政困難,連軍隊都養不起,卻還得養他們,皇族大多數都是極為自私冷漠的,家國危難之際卻不減奢侈用度,對民間疾苦視若罔聞。明朝百姓有多恨皇族,從明末大起義中,起義軍每下一地就大殺皇族,抄沒王府便可窺見一二。不要說皇族有骨氣,面對農民軍甚至後來的清軍,磕頭如搗蒜者大有人在,寧死不屈者倒是屈指可數。

致“明粉”們,你們不認識真正的明朝

海瑞看清的東西,明粉看得清嗎

明朝並非明粉們口中的完美王朝,作為一個封建王朝,他有著自身的缺陷,而且他不是亡於偶然,外敵入侵也不是主因,明亡於二百八十多年的矛盾積聚,明朝中晚期,有很多思想家意識到了危機,卻未能引起統治者重視。本人作為歷史愛好者,對明朝歷史也較感興趣,但是很反感“明吹”,這些人與明末的閹黨有的一拼,很喜歡給人扣髒帽子,只要是與他們意見不合的,立馬就被扣上什麼“滿遺”、“韃清”等等難聽的稱謂,這與當年閹黨搬弄是非把反對者統統定義為逆黨有何分別?幸好明吹們沒去明朝,不然魏忠賢門下又得往後排上一堆義子幹孫。

致“明粉”們,你們不認識真正的明朝

魏忠賢估計都看不上明吹

歷史這個東西,留下的東西只有兩樣,一為優秀文化傳承,二為歷史教訓。很多東西我們需要真正去看清,去思考,而不是隨波逐流,被他人牽著思維走。明粉在宣揚古代文化,倡導漢家禮儀上還是有可圈可點之處的,但是切勿過於偏激淪為明吹,明吹不是真正的歷史愛好者,因為喜歡歷史的人應該是睿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