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明粉”们,你们不认识真正的明朝

明粉,即明朝的粉丝,确切的说是明朝历史的喜爱者们,《明朝的那些事儿》风行的时候,在下和身边的一帮好友也加入过明粉的圈子,混迹于明朝相关的各大论坛和贴吧中。不过,跟明粉们接触久了,我却对这个网络群体产生了一些厌恶之感,尤其是那些明粉之中的佼佼者,人称“明吹”的那一帮人。

致“明粉”们,你们不认识真正的明朝

明朝真有那么好吗?明粉中的大部分人立刻会站出来给出一个肯定得回答,甚至高呼十六字箴言,不称臣、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俨然一个穿越而来的明朝爱国志士。

不可否认,明朝却有他铁骨铮铮的一面,这是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用自缢殉国挣来的。但是皇帝有殉国的骨气,其他人呢?整个大明王朝的统治精英们,他们在国破家亡的时候,身上体现出半点骨气了吗?京师陷落的时候,朝廷中选择追随皇帝殉国的人寥寥无几,大多数大臣选择了去李自成的新朝报告,为了谄媚新主子,不惜将崇祯评的体无完肤,最后李自成都听不下去了。典型的例子便是那位在闯王面前骂崇祯是昏君的首辅魏藻德,李自成听得火冒三丈,怒而反驳:“尔是前朝状元,三年便被擢为首辅,崇祯如此恩泽,你不思报恩,却有脸面在此辱骂前主,真是无耻小人!”魏藻德最后被处以极刑,用夹棍夹爆了脑袋,也许是李自成想看看,这种没心没肺之徒,脑子里都是何等脏污。

致“明粉”们,你们不认识真正的明朝

明朝末年,这样的大臣何止魏藻德一个?弘光朝廷覆灭,那些以清流自居的东林党人在领袖钱谦益的带领下,跪在南京城门,迎接满清骑兵入城。那一刻,所谓的骨气何在?当投降形成风气,江北四镇纷纷投敌时,本应杀敌报国的百万军队迅速成为满清征服南明的爪牙,这难道不讽刺吗?一个王朝的骨气皇帝占五分,大臣占四分,百姓占一分,崇祯那五分拿到了,可大臣和百姓那五分却丢去大半,如此,何来铁骨铮铮?

致“明粉”们,你们不认识真正的明朝

这一跪,骨气尽丧

明粉们也许会反驳,谁说百姓没骨气,别忘了江阴八十一日,嘉定三屠,那可都是百姓主动起来反清的壮举。此言不虚,那确实是百姓自主的反清运动,只是,那不是为了所谓的复明,那是为了抵抗剃发易服。汉家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轻易毁伤,孝之始也。满清的剃发易服是为从信仰上击溃汉人,以巩固他们的统治。天下人可以接受换个皇帝,换个朝代,反正百姓们该干啥还得干啥,新王朝的安民减赋政策还对大家还是有利的,老百姓并不在意谁当皇帝。所以江阴和嘉定抗清的义举被部分明粉张冠李戴到是为光复明朝上,显然是不合适的。

明朝末年,朱家王朝已经失去了民心,从各地民变群起便可窥见一二,老百姓最恨什么?答案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致“明粉”们,你们不认识真正的明朝

崇祯年间,正是天灾人祸横行,百姓民不聊生的时候,对内要剿流贼,对外要防满清,巨大的军费开支掏空了明朝的国库,庞大财政亏空最后都被压在了百姓身上,北方地区本就受气候影响,粮食匮乏,维持普通的赋税就已经很困难,何况还有额外的三饷加派呢?吏治腐败更是吞噬着不堪重负的百姓骨血,赤地千里之下,饿殍遍地,而王府宅院和官家宅邸却依旧笙歌燕舞,盛世不减当年,试问,怎能不反?

致“明粉”们,你们不认识真正的明朝

不单单是明朝,实际上各个封建王朝的末年都差不多,封建王朝有些自身制度的缺陷性,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老百姓的需求只停留在最基本的生存上,但是生产力低下,气候变化加上无节制的土地兼并,最终会演化成为了活命必须造反的结局。李自成失败了很多次,但是却一次次卷土重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天下的流民太多了,苦明久矣的百姓转化成李自成源源不断的兵力,所以,李自成几乎是注定缴不灭的,就算杀了一个李自成,后面还会有张自成、王自成等等,没法从根本上解决矛盾,只能让情况越演越烈。

致“明粉”们,你们不认识真正的明朝

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明朝可以说是穷死的,财政的亏空,让朝廷连军饷都支付不来,北京陷落前夕,崇祯为了100万两白银的军饷四处求捐,最后废了九牛二虎之力,钱凑齐了,可是已经晚了,离得最近的吴三桂部官军在勤王的路上走了一半便折回去了,因为明朝已经灭亡了。不得不说明朝的赋税制度有着很大的缺陷,赋税上面以农业税为主,工商相关的税所占比例较小,尤其是崇祯年间,还免除了不少江南工商兴旺之地的盐铁茶等大宗商税,这样一来,朝廷只能是越来越穷。而且形成了一个很可悲的局面,即国不藏富于民,而藏富于官绅,最后就是国家穷,百姓也穷,士绅阶级却富的流油,而这帮人却又极为自私,擅长政治投机,大明危难之际,他们想的更多是如何保证自己的利益,为了这个目的甚至不惜牺牲朝廷,他们在政治上的代表便是明末朋党斗争中那些什么东林党及其分支、什么楚党、浙党等等。皇帝的出发点是好的,毕竟天下是他的,但大臣们却与之南辕北辙,且越是危难之际越为严重。

致“明粉”们,你们不认识真正的明朝

能和士绅基层有一拼的便是朱家的王爷们了,众所周知明朝是一个藩王泛滥成灾的时期,而且明朝的藩王制度与其他朝代有着明显的不同,初期的藩王还有守土带兵之责,靖难之役后,藩王便成了高级囚徒,由朝廷出银子养着,明朝一个亲王的年俸达一万石,下面逐级还有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爵位世袭罔替,长子袭爵、余子降一级,奉国中尉子孙皆为奉国中尉。这些皇族不仅有俸禄,还占据大量庄田,因为不能随意出封地,便只能纸醉金迷、过着莺歌燕舞的生活,明朝的皇族无限制繁衍,到了明朝末年,早已如蝗虫一般泛滥成灾,朝廷本就财政困难,连军队都养不起,却还得养他们,皇族大多数都是极为自私冷漠的,家国危难之际却不减奢侈用度,对民间疾苦视若罔闻。明朝百姓有多恨皇族,从明末大起义中,起义军每下一地就大杀皇族,抄没王府便可窥见一二。不要说皇族有骨气,面对农民军甚至后来的清军,磕头如捣蒜者大有人在,宁死不屈者倒是屈指可数。

致“明粉”们,你们不认识真正的明朝

海瑞看清的东西,明粉看得清吗

明朝并非明粉们口中的完美王朝,作为一个封建王朝,他有着自身的缺陷,而且他不是亡于偶然,外敌入侵也不是主因,明亡于二百八十多年的矛盾积聚,明朝中晚期,有很多思想家意识到了危机,却未能引起统治者重视。本人作为历史爱好者,对明朝历史也较感兴趣,但是很反感“明吹”,这些人与明末的阉党有的一拼,很喜欢给人扣脏帽子,只要是与他们意见不合的,立马就被扣上什么“满遗”、“鞑清”等等难听的称谓,这与当年阉党搬弄是非把反对者统统定义为逆党有何分别?幸好明吹们没去明朝,不然魏忠贤门下又得往后排上一堆义子干孙。

致“明粉”们,你们不认识真正的明朝

魏忠贤估计都看不上明吹

历史这个东西,留下的东西只有两样,一为优秀文化传承,二为历史教训。很多东西我们需要真正去看清,去思考,而不是随波逐流,被他人牵着思维走。明粉在宣扬古代文化,倡导汉家礼仪上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的,但是切勿过于偏激沦为明吹,明吹不是真正的历史爱好者,因为喜欢历史的人应该是睿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