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加入就業潮後,它在哪些方面不能取代人類,趕緊規劃你自己

AI加入就業潮後,它在哪些方面不能取代人類,趕緊規劃你自己

李開復判斷,5年後,中國AI技術將會趕上美國,他將人工智能革命分為四波浪潮:互聯網智能化(Internet AI)、商業智能化(business AI)、實體世界智能化(perception AI)、自主智能化(autonomous AI)。

AI加入就業潮後,它在哪些方面不能取代人類,趕緊規劃你自己

他判斷,“在現在AI的四波浪潮裡,美國略為領先中國。但是5年之後,中國應該可以趕上美國。”

中國優勢1:

中國產品創新開始領先全球

硅谷有一個錯誤思維,就是覺得你如果有一次模仿,那麼終生就不是一個被認可的創新者了。

一開始,中國的互聯網企業都是從模仿起步的,但是這些模仿者逐漸從模仿的狀態中跳出來,走向了微創新、迭代式創新、集合式創新,最後走向了顛覆式的全面創新,未來會逐步趕上美國。

中國優勢2:

殘酷市場鍛煉出世界級的企業家

中國這一批創業者,都是在競爭非常激烈的環境裡打拼出來的。他們習慣於“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用資本的力量把商業模式做的很重,形成競爭壁壘。他們都是非常努力的工作狂。

這些在殘酷市場中鍛煉出來的世界級的企業家,未來在AI時代將會有更大的作為。

中國優勢3:

中國AI資本領先全球(早期投資)

AI概念得到了中國資本市場的高度認可,大量的資本湧入了這個領域。目前,中國AI投資已經佔到了世界的48%,超過了美國的38%。

中國優勢4:

人工智能進入應用期,中國將成為最大受益者

在人工智能的萌芽期,是技術為王,專家為王,美國佔有絕對的優勢。

但是進入了應用期之後,就是應用為王,數據為王。到時候,中國將會成為最大的受益者,因為中國擁有的數據量是全球最多的。

目前,中國移動互聯網的數據量是美國的3倍,外賣數據量是美國的10倍,移動支付是美國的50倍,共享單車是美國的300倍。這些數據未來都會發揮出很大的價值和作用。

中國優勢5:

中國政策大力推動AI發展

中國政府對技術的基本態度是:“先放行再理解,若需要才管制。”而歐美的模式則是先辯論一場,等所有的法律都立好了,再對技術放行。這是中國的移動支付、電商以及AI能夠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這看起來是個好事情,中必贏,其實中國人趕上機會者,會賺得盆滿缽滿,但是如同當年國企工人大下崗一樣,很多國人也會成為工業革命的輸家,將面對慘烈的命運。李開復的判斷是,將近50%的人類工作將在15年內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我們將會面臨4-8億勞動力的再培訓問題,以及需要應對失業帶來的“意義喪失”問題。

我們先看看,到底哪些類工作能夠存活。

AI加入就業潮後,它在哪些方面不能取代人類,趕緊規劃你自己

​相比人工智能,人類的優勢在於創造力和同情心,人類可以從事更多有創造力和人情味的職業和崗位。在李開復博士看來,以下五種工作將是人工智能難以取代的工作類型:

1. 創意性工作(例如,醫學研究員、人工智能科學家、獲獎劇本作家、公關專家、企業家)。 人工智能不能提出一些新的概念、理論、創意,這是人類獨有的能力。

2. 複雜性/戰略性工作(例如,首席執行官、談判專家、併購專家)。這些都是需要了解多個領域並進行戰略決策的工作,是人工智能很難做到的。

3. 靈敏性工作(例如,口腔外科醫生、飛機機械師、脊椎按摩師)。這是因為機器人和機械學方面取得的進展,比人工智能軟件慢很多。

4. 需適應全新、未知的各類環境的工作(例如,地質調查、集會後的清潔工作)。機器人在特定環境(如裝配線)中運行良好,但不易適應新環境(如每天在不同的房間裡工作)。

5.同理心/人性化工作(例如,社工、特殊教師、婚姻顧問)。人工智能沒有人類的感情和同理心,無法從事這種帶有很強關懷性的工作。

沒有真正的情感、不能建立新規則、不擅長複雜靈敏操作,AI就是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