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修路成了「村村痛」,農民提出了3個問題,專家卻閉口不言

新農村建設的一項任務就是修路,國家的目標便是每個村都有直達公路,也就是“村村通”工程。不過現在的農村道路建設很是令人操心,很多路修出來質量非常差,農民在上面走都容易崴腳。農村修路如今倒成了“村村痛”,農民不免心中產生疑問。他們提出了3個 問題,那時提倡修路的專家們卻閉口不言。

農村修路成了“村村痛”,農民提出了3個問題,專家卻閉口不言

一、修路用了那麼多錢,為什麼沒幾年就壞了?

修路是個大工程,一些農村地區本來就地形不平坦,再加上勞動力的缺乏,修路建設所需資金是非常大的。國家和當地農村也是投了不少錢進去,按道理來說,花了大錢就應該會是好路,可這路卻讓人磕磕碰碰。這個答案恐怕只有那些撈了油水的幹部們和吞了工錢的施工方知道了。

農村修路成了“村村痛”,農民提出了3個問題,專家卻閉口不言

二、路壞了,為什麼沒有人來修繕?

路壞了之後,如果能夠及時來修的話,農民的心裡也會挺欣慰的。可是無人來修繕這些路,是把農村給遺忘了嗎?有些農民向村幹部反映道路情況,有些村又召集大家徵錢修路。農民怎麼會願意再出錢?已經出過很多的錢現在卻是這樣的回饋,農民只會對村幹部失望透頂。

農村修路成了“村村痛”,農民提出了3個問題,專家卻閉口不言

三、修路資金為何不公開?

要把農民群眾當做新農村建設的參與者,而不是讓他們對村裡的事情發展一無所知。就好比修路這一塊,路是造福整個農村的,修路的資金農民肯定也出了。這時候村務公開就可以做一個財務報表,把國家撥款和農民集資的用途全部呈現出來。遺憾的是,大部分農村都沒做到這一點。

農村修路成了“村村痛”,農民提出了3個問題,專家卻閉口不言

針對這些問題,今年已經出臺了有關農村修路的管理辦法。農民無需再為路花錢,而農村修路施工商必須要保證工程質量和包修。各級財政攤下來資金,儘量減輕農村地區的負擔。這些規定都是硬性要求,農民可以通過網絡等方式對違規人員進行舉報,按規定處置。但願農村的路不再讓人“痛”,農民出行可以越來越方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