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X公司的股權激勵項目看三板企業家的抉擇

截止到2018年5月23日,三板掛牌企業達到11331家,其中按照分層來看,10075家公司在基礎層,1256家公司在創新層;按照轉讓方式來看,集合競價的有10050家,做市的有1281家,這是目前三板的掛牌統計數據。

隨著三板掛牌公司的與日俱增,三板指數卻呈反向走勢。自從伴隨A股在2014-2015年的牛市,三板做市指數(899002)在2015年4月7日達到頂峰2673.17之後,便開始了漫漫無休的探底之旅,截止到2018年5月23日三板做市指數只有867.85,較峰值已跌了67.53%。另外一個三板成指(899001)也在2015年11月26日達到巔峰1488.59之後開始尋底之旅,截止到2018年5月23日指數為1033.655,較峰值也跌了30.56%。

三板市場目前確實由於流動性不足以及ipo的影響下,給人雞肋的感覺,那麼,是否三板都那麼差?並且三板公司做股權激勵是否也毫無意義?榮正可以告訴你不是的。

作為A股上市公司股權激勵領域毫無爭議的一哥,榮正諮詢在三板領域同樣有大量的客戶群體。X公司是一家三板掛牌企業,業務是地理信息系統類,榮正團隊在給這家公司設計股權激勵方案過程中,X公司董事長在談到目前三板市場現狀以及同行業公司情況時,說到:

“近些時間不少同行業選擇了摘牌,但我們堅決不會。雖然掛牌新三板會給我們每年增加近100萬的成本,但這反而倒逼我們去思考如何利用新三板的平臺優勢、自身業務的優化空間去用這100萬撬動更大的收益”。

這一番言論,是超越不少三板企業家格局的見解,同樣,對於公司的股權激勵計劃也是可以看到希望的,公司是在努力向好,向更加規範化邁進。

當然,我們也應該面對三板公司在做股權激勵方面的現實問題。除了目前三板市場的流動性問題,還有一些操作上也存在一些障礙。比如合格投資者限制使得增發需要藉助券商通道,比如一次定增35人的限制,比如期權無法登記的問題,等等。除了這些制度上的障礙,也還有不少企業本身質地和激勵方案實施過程中會出現的其它問題。對於此,就更需要有專業的諮詢機構給三板公司設計一個專業、合適、可落地的方案,如X公司董事長的選擇,榮正就是這麼一家專一、專業、專注,深耕股權激勵二十年的精品諮詢公司。

從X公司的股權激勵項目看三板企業家的抉擇

從X公司的股權激勵項目看三板企業家的抉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