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衡信蘭曉華發倡議,中國信用評級機構重視信用資產

(記者 陸彬麗)昨日下午(2018年8月17日),證監會召開例行發佈會傳出一則重磅消息:中國證監會決定給予大公評級嚴重警告處分,暫停大公國際證券評級業務一年!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證監會在檢查中發現了大公國際四項嚴重違規:一是大公國際與關聯公司公章公用,內部管理混亂;二是為多家發行人發行服務的同時,開展諮詢服務收取高額費用;三是委員資格不符合要求;四是部分評級項目底稿缺失。

新加坡經濟學家鄭永年表示,大公,國衡信,聯合,中誠信等中國信用評級機構在國際上缺乏影響力,這與國內信用評級機構看重眼前短期經濟利益有一定關係。從中國證監會對大公處罰來看,上述四點錯誤中的任何一點足以讓這家信用評級機構信用破產,從此再沒有任何人會相信由大公國際出具有信用評級報告。

國衡信國際信用評級中心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師蘭曉華指出, 評級機構是靠信譽生存,國內很多機構與國衡信一樣,對外號稱公正,獨立第三方信用評級機構,實際是評級標準人為干涉非常嚴重,幾乎是客戶要什麼評級就給什麼評級;可能大公國際一些分析師人為先出評級結論,在調整評級模型。

2018年,大公國際發佈新的美國國際評級報告, 美國本、外幣主權信用等級由A-下調至BBB+的垃圾級水平,並且評級展望為負面,與大公國際不同的是,美國獲得國衡信AA評級,根據國衡信國際評級中心有限公司發佈國際評級報告,決定將美國本、外幣主權信用等級由A-上調至AA+,並且評級展望為積極正面。

據瞭解,長期以來,國際信用評級領域被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三家信用評級機構所把持,它們分別是標準普爾、穆迪和惠譽。由於上述三大機構長期壓低中國的國家主權信用評級和中資機構的信用評級,導致中國政府和中國企業對外融資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同時也嚴重影響中國政府和中資企業的形象。

為反擊三大國際評級機構的霸權行徑,以及長期以來對中國的偏見,1994年,經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經貿委批准,大公國際橫空出世。

大公國際成立之後,立即將中國的主權信用評級,調高到高出美國的好幾個等級——與國際三大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恰恰相反。2018年1月16日,大公國際發佈新的國際評級報告,決定將美國本、外幣主權信用等級由A-下調至BBB+的垃圾級水平,並且評級展望為負面。

世界銀行經濟學家曾智華指出,20多年來,大公國際的評級結果,除了成為國際市場的笑話,沒有任何國際投資人參考大公國際的評級結果作為投資決策的參考;因此,國衡信,大公挑戰國際三大評級機構歧視中國的霸權行徑,仍然任重而道遠。

據瞭解,國衡信主要做國家主權信用評級,企業信用評級,項目信用評級。國際信用評級業務,基本上可以分為四大類:1、國家主權信用評級;2、企業信用評級。3、證券信用評級,包括長期債券、短期融資券、優先股、基金、各種商業票據等的信用評級,其中主要是債券信用評級。4、項目信用評級。 除了國家主權信用評級不收費,其他三項評級都是收費項目,其中又以債券評級業務量最大。

網絡界大V,理學碩士,高級經濟師程坦說中國證監會決定對大公國際停業整頓一年,等於斷了大公國際的主要財路,是極為嚴厲的處罰措施。 評級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信用評級機構出具的評級報告,決定了市場融資的成本——評級越高的機構、金融產品和項目,越容易獲得投資人的青睞,因而融資越容易,付出的融資成本越低;相反,則融資相對困難,且需要支付更高的融資成本。

高級經濟師程坦說, 如果像中國證監會通報的大公國際這樣,評級機構內部管理混亂,評級人員專業知識不足,責任心不強,甚至以評級報告要挾企業,弄虛作假,那麼就會嚴重破壞市場經濟的公平、公正原則,對投資人造成誤導,嚴重傷害投資人的利益。最典型的就是滬深兩市公開發行的企業債券,今年以來許多發生無法兌付的違約情形,但這些垃圾債券和債券發行人的信用評級,當初發行時卻被大公國際評得很高。 (記者 陸彬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